“刚健有为”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大胆变革,不断进步。儒家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励人们不断创新,以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大胆变革,不断创新 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决定了其能否繁荣和兴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铸造了中华民族往日的辉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墨子认为,国家的安危治乱、个人的荣辱富贵,都取决于人们自己的努力。“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贵,不强必贱”。从古至今的仁人志士都主张以耕战立国,走富国强兵之路,他们因时制宜,大胆变革,一代又一代地推动着历史不断进步。 大胆变革是“刚健有为”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周易·革·彖传》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仅儒家学者坚持“天地之化日新”,道家、法家也都肯定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新陈代谢。这种“推故而别致其新”的不懈追求,不仅是个人不断创新、进入人生新境界的动力,而且也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指导思想。“刚健有为”里体现的“日新又日新”的积极进取精神,后来逐步演变成中国历史上的绵延不断地改良、革命、维新、变法活动的理论依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自问世以来,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不竭动力,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断变革创新和不息奋斗。从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汉使苏武饮雪吞毡;从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修史,留下千古巨著,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刚毅的民族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天灾人祸、内忧外患,近代以来更是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无数志士仁人,救国家于危亡,挽狂澜于既倒,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辉煌篇章。这些都已成为赖以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向前并不惧艰险的精神支柱。 2.尽心竭力,昼夜不懈 《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应该博、问、思、辨、行,遇到没有达到以上几种情况的,必须“致广大而尽精微”,不留丝毫的疑惑和无知。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么,虽然笨也会变得聪明;虽然柔弱也会变得刚强。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也说:“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圣贤的所做所为,激励着后世的有志之士,在对待事业学问上也应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根源所在。 西周末年史伯说:“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既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人为地拉大了中西方文化的距离,又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因闭关锁国而远远落后于西方诸国,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现状,这是我们应该永远牢记的血的教训。 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是因为它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尽管道家与佛家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讲,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更多的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 3.天道酬勤,扬善弃恶 世事变幻莫测,人只有刚劲强健,不屈不挠,修身立德,才能获取生存的资本,命运始终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且埋头苦干的人。 “刚健有为”的传统思想在现代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人们处世,既应像“天”一样,自我追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又应像大地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一个人的天分高固然是好事,但它并不一定能决定你的未来。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和恒心,那终究会“泯然众人矣”。反之,意志坚强、持之以恒但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却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假若谁将这副毒药当作甘露饮下,那么,他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碌碌终生了。 天赋是和谦虚紧密相连的,真正的智者都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人。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不尊重劳动、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经典: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成功的命运。 明末顾炎武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王夫之晚年,身患重疾,犹卧床著书,《姜斋公行述》说他:“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纂注。”他们所体现的,都是“刚健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由于人们的践履,经久而不衰。 “刚健有为”的传统思想除勉励人们自强不息外,另一个意思就是倡导“厚德载物”。老子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那样,积聚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无不劝诫提倡人们以善为本,以善修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愿我们为大众、为国家多做“善事”,积“小善”为“厚德”。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辛勤的劳动可助你成功,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会为自己的成功增加丰厚的内涵。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刚健有为”的传统智慧,把“厚德载物”的崇高品德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完美结合了起来,从古至今,它激发着无数的有志之士,不辞辛苦,努力奋斗,最终把一个积弱积贫的落后国家建设成了繁荣昌盛的幸福乐园。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灭亡韩国、魏国后,开始觊觎小小的安陵。他骗安陵君说,想用秦国方圆500里的土地交换方圆只有50里的安陵。安陵君明白秦王欲吞并安陵的野心,便委婉地拒绝了他。秦王很不高兴。 为了打消秦王的念头,安陵君派贤士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十倍的土地,请求扩大贵君的土地,贵君却拒绝寡人的请求,难道他轻视寡人吗?”唐雎说:“不是的。安陵君的地是先王留下来的,别说大王只用500里地,就是1000里,他也不会换的。”不可一世的秦王听到这话,勃然大怒,他问唐雎是否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唐雎说:“没听说过。”秦王傲然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反问道:“大王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不屑地说:“不过是披头散发,以头撞地。”唐雎正色地说:“你说的那是庸人。一个有血气的人发怒就像专诸行刺王僚,犹如彗星袭月;也像聂政行刺韩傀,宛若长虹贯日;还像要离行刺庆忌,行如苍鹰击殿。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百姓,今天我也算一个。平民百姓发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就像今天这样。”说完拔剑而起。秦王脸变了色,挺身长跪,连忙赔礼道歉说:“先生坐,何必这样呢?寡人明白了,韩魏灭亡,安陵却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保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的缘故啊!”唐雎以布衣之怒,使秦王收起吞并安陵的野心。 千百年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血液,它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有为之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雎是这些人中的典型代表。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