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陶渊明、王冕和东汉美女蔡文姬的老爹

时间:2016-02-25 12:52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中国文人历来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这话虽然有些高蹈,也还是不乏可操作性的。 既然是乱世,那么一个文 人在修身齐家之后,就会不幸地发现余下来要干的两件事治国、平天下已经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这时候,如果他们认定乱世的政府没有
  中国文人历来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这话虽然有些高蹈,也还是不乏可操作性的。

  既然是乱世,那么一个文 人在修身齐家之后,就会不幸地发现余下来要干的两件事——治国、平天下——已经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这时候,如果他们认定乱世的政府没有可供合作的价值, 再比如他们已经对世道人心感到悲哀和厌弃,剩下可走的路就只有隐逸。诸葛亮的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也。

  陶渊明在这方面似乎是一个为后人高山仰止的典范。公元405年秋天,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又一次挂印而去,这时距他出任彭泽令还不到三个月。此后,陶渊明隐居于故乡柴桑,过着吟风弄月的诗酒生活。

  陶渊明的选择被后来的中国文人看做是一种豁达和英明之举,生逢乱世,还有什么比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与大自然的快乐更幸福的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从陶渊明留下的众多诗篇中,我们确乎看到了一个出世者那快乐忘形的背影。

   但是,疑点并不是一点也没有。陶渊明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必然应该有着他的经济基础,才可能面对“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惨状不但无动于衷,反而津 津乐道——换了今天的农民,只能用欲哭无泪来形容了。其次,陶渊明对自然山水的过度热爱和热衷,让人对这种过犹不及的举动有些腹诽。这一腹诽后来苏东坡也 敏锐地察觉到了,但苏东坡是用赞赏的口吻说起陶渊明的——毕竟,古人老是怀念更古的人,这是人间的法则,没法。苏东坡认为,古人之所以可贵,贵在他们的真 实。陶渊明耻于为五斗米折腰,因而辞官,这是率性而为;在乡下住久了,他偶然进城的时候,又对官员们的盛大排场有点眼红,这也是率性之举。

  苏东坡的话可以做凭证的话,那么陶渊明身为乱世文人的选择,岂非完全出于不得已的下策吗?难道他在采菊东篱、遥望南山的时候,还在遥想着人间的荣华富贵吗?

   比陶渊明隐逸得更成功的是画家王冕。在小学的课本上,我们就曾学过王冕如何在放牛时学习画荷花并成为大画家的故事。那时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刚刚在诸多农 民起义将领中崭露头角的朱元璋也曾就军国大事问计于他。等到几年后,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朱明王朝,想到了王冕这位隐逸林泉的高士,打算委他以重任。王冕及 时地得知了这一消息,并在特使到达他的草庐之前的那一个晚上,趁着月色,带着老母和几卷诗书踅进了江湖的风烟之中,从此不知所终。

  比 起陶渊明和王冕的选择要等而下之的是蔡邕,也就是东汉美女蔡文姬的老爹。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大文人,早年做过几任小官。后来见董卓专权,遂隐居不出。董卓这 样的军阀加大老粗也明白一个政府需要有几个文人来帮衬的道理,于是三番五次地要蔡邕出来做官。蔡邕先是婉拒,后来董卓愤怒地表示,敬酒不吃就等着吃罚酒 吧,你有几颗脑袋呢?蔡老先生只有一颗脑袋,而且还要留着做学问,于是只得出来做官。

  董卓为了表示对文人的优礼有加,三天之内将蔡邕连升数级,做到了部长的级别。不久,董卓败亡,按理,蔡邕应该为摆脱了威胁而高兴才对。不想,他大概是脑子里进了水,居然在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时大哭不止。为此,新兴的权贵王允理所当然地要了他那颗董卓没拿走的脑袋。

  蔡邕老先生的悲剧可以理解为乱世文人在选择时的犹豫,正是这种不彻底的藕断丝连要了他的命。

  欧阳修和薛居正的指责

   其实,我们在这里不论是叙述陶渊明的饮酒采花还是王冕的月夜私奔,抑或蔡老先生的惊天一哭,这三位乱世文人的命运及选择,都不过是为了做一个铺陈。我的 目的是要引出本文真正的主人公。他与前三位文人一样,也生在乱世,并且是更乱的乱世,用钱穆的话来说,乃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时代”。这位文人居然有着 迥异于此前乃至于此后若干乱世文人的另一种选择。

  此人就是我将其定位为公务员的冯道先生。

  让我先对冯道来一个大 体的勾勒,以便让读者老爷们能更顺利更轻松地进入他的故事。冯道(公元882年-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县东北)人。唐朝末年曾投奔军 阀刘守业任参军,刘败后投奔河东监军张承业,张承业将他推荐与晋王李克用,任河东节度掌书记。后唐庄宗时升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时出任宰相。后晋高 祖和出帝时亦均任宰相。契丹灭晋后,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仍任太师。也就是说,冯道因接连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契丹五个朝代及十个皇帝—— 唐庄宗、唐明宗、唐闵帝、唐末帝、晋高祖、晋出帝、汉高祖、汉隐帝、周太祖、周世宗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政府中出任首相级别的要职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大 异类。

  冯道让后人诟病不已的是他的政治气节。在儒家们看来,一个有操守的文人,是否能够在如此走马灯般转换的不同朝廷里任职,并且还 出任得如鱼得水,乐不可支呢?答案当然是否。于是乎,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以少见的严厉说:“其可谓无廉耻者矣。”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虽然也承认冯 道待人接物有古人之风,大臣之体,却依然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