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基督教的初次来华

时间:2015-12-17 22:56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西安出土了一块碑文,它的碑名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这块碑文现保存于西安陕西省博物馆,碑高2.36 米,宽0.86米,后0.25米,上端刻着飞云和莲台烘托的十字架,十字架周围有螭装饰,并配有百合花,中间是碑文,共32行,17

  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西安出土了一块碑文,它的碑名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这块碑文现保存于西安陕西省博物馆,碑高2.36 米,宽0.86米,后0.25米,上端刻着飞云和莲台烘托的十字架,十字架周围有“螭”装饰,并配有百合花,中间是碑文,共32行,1780字,字迹清 晰,完好无损。碑底和两侧是70位景教教士的古叙利亚文题名。

  该碑的作者是景净,出身于景教世家,其祖父来自于阿富汗,为景教教士,他父亲也是景教教士,景净教名为亚当,身份为“中国教父”、“乡主教”、“长老”等等。

   碑文分为序文和颂词两部分,从碑文的内容看,它实际上是基督教进入中国的现存的最早文献,序文首先简单叙述了基督教的教义,扼要地提到了《圣经》上所记 载的上帝创造万物,人类始祖受到撒旦诱惑而堕落,救世主从三位一体中降临人间,为贞女所生,替世人救赎而受难升天等等事迹,而后就是记录景教在唐太宗、唐 高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时期的发展状况。

  景教碑出土后的300多年,在甘肃的敦煌鸣沙山石室中发现了七种文献,这些文 献是黄麻纸卷轴的手抄本,据考证,这七种文献是唐朝的景教文献。一部是《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三威”的含义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威严上帝, “蒙度”就是救赎的含义,这部文献是基督教会普遍采用的《荣归主颂》的汉译本。一部是《尊经》,作为祈祷礼赞的经书,列举的人物有21位基督使徒、圣徒、 教父或景教宗主教,以及《旧约》中的24位先知,经书中还列举了有关祈祷的35部经书。《大秦宣元本经》、《志玄安乐经》、《序听迷诗所经》三部则是转述 基督宣讲福音的传教之作。一部《一神论》,由《一天论第一》、《喻第二》、《世尊布施论第三》三个小卷组成,其中《一天论》是景教的神学理论阐述,《喻第 二》是以种种比喻说明一神论,《世尊布施第三》讲的是耶稣传道的故事,是《新约》在唐代的翻版,内容与《马太福音》一样。一部《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 赞》,则记述了耶稣登上高山在门徒面前变形显圣的颂词,事迹也与《马太福音》一样。

  从这些文献资料可以推断,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发展, 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交往的增多,至少在公元7世纪,基督教的某些派别已经在中国出现,并且相当活跃。按照文献的记载,进入中国的这支基督教宗派,应当是 聂斯托利派。聂斯托利是一个修士,他生活于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中叶,曾出任过君士坦丁堡主教,在他的神学理论中,否认基督的神性与人性融合为一个“本 体”,认为基督的所谓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只不过是精神的统一,而非物体的统一,他的学说被论敌指责为双重位格论,即基督二性分离论,在公元431年的以弗 所的全体教会会议上被判为“异端”,于是他的理论追随者被迫逃往波斯,在波斯流传,并逐步向外展开传教活动,从美达不索米亚一直传入中亚,又从中亚进入中 国。

  景教由于从西而来,与传入中国的许多宗教,如佛教、祆教、摩尼教传入的路径几乎一致,特别与祆教、摩尼教特别相象,均来自波斯, 而且教士大部分是来自安提阿(阿富汗),是叙利亚人,因而在当时人的认识中,不是将它认定为佛教的一个宗派,就是将它与其他波斯来的宗教统称为波斯胡教。

   据景教碑的碑文记载,将基督教带入中国的传教士名叫阿罗本,他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来到了长安,唐太宗派房玄龄礼貌地对待,并让阿罗本翻译经书, 经过三年,阿罗本将《圣经》译出,唐太宗还向他询问过《圣经》中有关福音的道理。唐高宗时,景教有了较大的发展,景教寺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除了长安、洛 阳之外,成都、扬州等大城市均有景教建立的寺。

  唐玄宗时期,景教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首先表现于教士的不断来华,随着景教在中国影 响的扩大,远在波斯的景教总部利用持续畅通的“丝绸之路”,不断派传教士来加强联系;其次,唐玄宗对景教很重视,不仅下令修复景教寺中损坏的建筑物,而且 经常对景教的教士进行赏赐、加封;再之,景教与王朝的上层人士关系处理得很好,他们精于医道,通过治病与王公大臣们建立了较好的关系。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 是唐玄宗对景教寺的亲笔题名,由波斯寺改为了大秦寺,寺名的改变说明景教开始与波斯的其他宗教分辨了开来,独立成为一种宗教。至于称之为景教,可能也由此 开始,因为唐朝开始将它称为“经教”,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为了“景教”。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不过继承玄宗皇帝上台的肃宗 皇帝对景教仍然采取了支持的态度,据景教碑记载,景教徒伊斯被任命为同朔方节度副使,扶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而景教的活动此时 在陇右和河西一带也相当活跃。代宗和德宗时期,唐朝廷对景教的功绩也还是赞扬和承认的,在皇室中也还有一定的影响。但从顺宗开始,景教的传教活动在佛教和 道教的竞争下,受到了限制,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灭佛,景教也在被禁之列,这次打击是致命性,因为景教虽然已经在中国出现,但是它的根基 还很不牢固,而且与中国传统的融合还无从谈起,因此一旦被革除,其恢复的难度是很大的,武宗灭佛后两年,唐宣宗收回了灭佛令,对于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存在基 础的佛教来讲,可以再度复兴,而景教就一蹶不振,再加上唐末的社会动荡,景教在中国内地绝迹,只在西北边远地区,如蒙古部落的一些民族中继续传播。

   从基督教首次入华的基本情况看,它的成就是不大的,在中国的影响范围也相当有限,否则不可能很快就消失,另外,基督教初入中国,如何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转化成中国的语言,使传教有较好的载体这一工作也没有做好,景教的宣教术语很多是借用道教、儒家或佛教而来的,如上帝被称为了“阿摩诃”,耶稣被称为了 “世尊”,教堂被称为“寺”,教士被称为“僧”,礼拜弥撒被称为了“佛事”,这种混杂运用的状况不利于景教的独立发展。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