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2月7日,一个让美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长途奔袭,以舰载机偷袭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被击沉和重创战 列舰8 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1艘,损毁飞机270架,伤亡3400余人。次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大厦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战争咨文,正式对日宣战。 美国公众彻 底放弃孤立主义,投入到对轴心国的战争中。 日本轰炸珍珠港一直被认为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偷袭”,但实际情况是日本虽赢得 了这场偷袭,美国总统罗斯福(右)杜鲁门(左)却输掉了整场战争。随着时 间的推移,许多长期缄口不言的当事者将他们所知道的内幕公之于众,使得事实真相 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人们面前:美国早已获知日军的偷袭计划,而珍珠港事 件只是罗斯福的“苦肉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国内孤立主义影响,美国开始并没有参战。直到日本飞机突然袭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之后,美国才宣布对德国、意大 利、日本这些法西斯国家宣战。 传统的观点认为,珍珠港遭到日本偷袭的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奉行以绥靖主义政策为实质的中立政策的结果。的确,当时对美国的民意调查 显 示,10%的民众认为应该参战,90%的民众则认为不要介入战争,要以逸待劳,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参加角逐,这种观点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在分析珍珠港一役美国失利的原因。然而,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史实被忽视了,或者被漠视了。 第一个史实是,“二战”爆发之后,罗斯福政府先后通过了两个最重要的法案:《中立法修正案》和《租借法案》。《中立法修正案》是允许遭受法西斯侵略 的 国家通过现款自运的方式购买美国的武器,买完之后从美国运回去。在战争状态下,一个第三国把自己的武器装备卖给交战方面其中的一方,这实际上就是 在袒护 它售武器的那一方,也就是说《中立法修正案》表明了美国实际上在偏袒英法,尽管它没有参战。《租借法案》则是前者政策的继续。《中立法修正案 》的前提是 现款自运,但后来英国拿不出钱来购买武器,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认为,可以将武器暂时租借给英法。用罗斯福的话讲,就是我向房子着火的邻 居出借我花园的 水管救火,它同样是偏袒英法的。 第二个史实是,1939年7月,美国军方先后出台了五套彩虹作战计划,就是未来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将 按照哪一种可能参加作战。这五套计划,特别是二、三 、五号计划就主要是对日作战的作战计划,比如它的第五号彩虹计划,就规定了一旦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 在太平洋战场作战任务的区别和实施的具体细则。 这两个史实,显示出美国政府在参战前的中立政策不是战略,而是一种策略。在这种大前提 之下,既然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直接参战前,采取了偏袒 英法这些被侵略国家的政策,声称美国要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那么为什么它又没有参战呢? 这是由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孤立主义思潮,对美国战略 决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历史上有一位总统叫约翰·亚当斯,他有一 句孤立主义的经典名言——“美国用不着到国外去搜寻怪兽并将其消灭”。这句话对美国影响非常大。在美国 的外交史上,孤立主义思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完全与 世界隔绝,它的实质是在追求美国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风险与成本参与世界事务。在当时,尽管美国民 众对法西斯侵略非常痛恨,对遭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 非常同情。但是,绝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美国不应该参战,不能把战火蔓延到美国本土,只要战火 不蔓延到我本土,我们美国就不参战。大多数美国人采取这么 一个立场和观点,这就为美国参战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剖析罗斯福的政治理念,我们能发现他的政治敏感和聪明之处。罗斯福本身是民主 党人,而民主党强调把世界分成黑白两界,宣扬民主,反对独裁专制。在法 西斯侵略猖獗的时候,罗斯福的政治理念要求他对被侵略国家采取偏袒政策,而这种理 念的终极目标是直接参战。于是,罗斯福一面最大限度地同情和支援遭 受侵略的国家,一面在寻找时机直接参战。可以看出,罗斯福在施苦肉计,他在寻找机会, 制造机会,以便能直接参战。 一些最新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事实。荷兰退役海军上将约翰·莱尼夫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后是荷兰流亡政府 派驻华盛顿的上尉武官,在军备方面帮过美国 海军的忙,是海军各部门的朋友。弥留之际,他在一所医院的氧气室里透露了他所知道的珍珠港事件内幕:罗斯福其 实事先已经知道了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情 报。当时有一个叫劳伦斯·萨福德海军中校,是美国海军情报官,他破译了日本海军军令部的密码,并向上级做了报告, 日本的联合舰队正向珍珠港方向开进 。 当时,斯塔克海军中将是海军作战部部长,接到这一情报之后,他把这个情报就放到自己的办公桌, 说明天再向总统汇报,然后到国家剧院看一部叫《学生王 子》的话剧,完全没有重视这份情报。而美国陆军情报官布拉顿上校,在12月7号早晨,将侦知的日军 将进攻东南亚的情报,也向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做了汇报 ,马歇尔当时正在阿林顿公园骑马,随后又牵着狗在散步。当马歇尔接到这个情报之后,他没有太多理会, 仍旧继续散步。这一系列证据都表明,在当时,以 罗斯福为首的美国高层中,有极少数人事先知道了日军将进攻珍珠港的情报,并且显得胸有成竹,毫不惊惶失 措。 当“日本将进攻珍珠港”的情报汇总反映到白宫的时候,罗斯福正和他的密友和助手霍普金斯聊天,他说,“我料定我们的敌人不会永远 不犯错误,如果日本 人进攻我们,我将争取国会批准我参加这场战争”,话语间显得气定神闲,镇定自若。这说明,他说这些话之前,就已经得到了这些情报。 其实,当罗斯福获得这份情报后,已经密电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中将,让金梅尔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撤到外海去训练,而其他舰船一律留 在 港内。1941年初,太平洋舰队包括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在内1/4的作战力量被调拨给了大西洋舰队。此外,海军部还把舰 队中 素质最好的指挥官和水兵也成批调往大西洋舰队。为此,金梅尔多次向海军作战部部长斯塔克陈述加强太平洋舰队实力的重要性。他在1941年9月12日 写给斯 塔克的信中言语恳切地说:“一支强大的太平洋舰队,无疑是对日本的威慑,而弱小的舰队也许会引来日本人……在我们能够保持足够对付日本舰队的兵力 之 前,我们在太平洋是不安全的。”然而,海军部却丝毫不理会金梅尔的呼吁。更为奇怪的是,12月7日7时55分,当日本飞机飞临珍珠港上空扔下第一批炸 弹时 ,下面整齐排列的是太平洋舰队的水面舰船和作战飞机。太平洋舰队的主力——3艘航空母舰“恰巧”全部外出:“萨拉托加”号停在圣迭戈检修,“列克星 敦”号正在行驶途中,“企业”号在珍珠港以西200海里的归途中,它们因此逃过劫难。这种情况表明,这是罗斯福总统在明知珍珠港会被袭击的情况下,让 海军保存实力之举。 1995年9月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收到一名名叫海伦·哈曼女士的来信。她在信中称,她的父亲史密斯向她讲 述过一些关于珍珠港事件的惊人内幕。在二 战时,她父亲任美军后勤部副主管。她父亲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不久,罗斯福总统紧急召开了一个由极少数军官参加 的秘密会议。总统在会议上透露了一个 惊人的消息:美国高层已经预见到日本海军将要偷袭珍珠港,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命令与会者尽快准备将 一批医务人员和急救物资集结到美 国西海岸的一个港口,随时待命启运。罗斯福还特别强调禁止将会议内容向外透露,包括珍珠港的军事指挥官和红十字会的官 员。面对与会官员的惊讶与不解 ,罗斯福解释说,只有当美国本土遭到攻击时,犹豫不决的美国民众才会同意他宣布投入战争。 克林顿收到 信后不久,美国红十字会夏威夷分会的工作人员在查阅该会1941—1942年财政年度报告的影印件和有关国家档案时,意外发现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军 后勤医 疗部队在珍珠港事件前一两个月进行过非常规的人员和储备物资紧急调动。例如,在那段时间里,夏威夷分会通过正常渠道从国家红十字会总部得到价 值2.5万 美元的医疗急救物品,同时,还通过秘密渠道接收到价值5万美元的药品和物资。 这批额外补给,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的急救工作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1941年11月的美国红十字会总部的月度报告也显示,那个月夏威夷分会共接收了2534名医 护人员,其中1505名是被秘密调去的临时人员。 有关人员还从夏威夷红十字分会会长阿尔弗雷德·卡瑟尔的弟弟威廉·卡瑟尔的日记中发现:12月6日,夏威 夷分会的全体人员奉命战备值班。 所以,近年来,包括一些美国学者在内的西方学者就以此为据,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为了摆脱国内孤立主义对他的束缚,以庞大的太平洋舰队为诱饵施的 一个苦肉计——只要美国直接遭受侵略了,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参战了。 对于这种观点,日本人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一些所谓专家、学者更是对此大肆渲染,《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服部卓四郎和《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的 作者实松让就是典型代表。他们称,美国人事先知道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企图,暗示日本是在美国人“引诱”下被迫发动了对珍珠港的袭击。他们想通过这种 说 法,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 事实上,日本在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已经开始考虑是“北上”还是“南进”。1941年 10月,主张对美英开战的东条英机上台后,最终确定了发动太平洋战争 ,夺取印度支那和太平洋诸岛的“南进”计划。这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军 事基地发动攻击,只不过,他们首先选择了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而不 是驻扎在菲律宾的美国陆军。 不过,关于珍珠港事件是“苦肉计”的真相,只是关于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以何种方式、多大代价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真相,而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 争的罪责是无论如何也推卸不掉的。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