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古巴比伦文明,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空中花园。有史料记载,空中花园是一座四层土台,由列柱支撑,大约120米见方,高出地面20多米。土台底 部 是石块,上面铺上土砖,再在上面盖上铅板,将泥土堆置在铅板之上,栽植奇花异草、名贵树木,供贵族游玩憩息。远远望去,这座花园就像花草树木葱翠的 高山,走进一看,花园里的树木就像悬在空中一样,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不过,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存在于巴比伦实 际上 只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空中花园模型图据说,空中花园外表华丽旖旎,内在设计也十分巧妙,尤其是供水系统十分先进——利用人力机械 和自流系统双向作用来灌溉的。因为巴比伦 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又远离幼发拉底河,因此空中花园内建有不少输水设备,以保证丰沛的水源供给。一方 面,通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 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然后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独到之处,是对于墙体材料的选择。由于被水 流环绕,使用一般的木材会被侵蚀而 糟朽,土块则会面临塌方的危险。石块虽然没有上述问题,但由于地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石块相对匮乏,也未大规模使用。 因此能工巧匠们发明一种用石块 、土块、铅板混合灌注的形式建造,可以有效地防止河水渗入地基,这也是空中花园能屹立多年的原因之一。 空中花园的修建也充满了传奇色彩。相传,它的建造者是古代西亚新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 II),他 是王国开创者那 波勃来萨之子。这位年轻的国王骁勇善战,在继位之后不断向外扩张,扩大版图,相继攻陷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并一手制造了“巴比伦 之囚”的悲 剧。公元前588年,埃及国王哈佛拉继位,发动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进攻,西底家背叛巴比伦,投靠埃及。尼布甲尼撒立刻带兵包围耶路撒冷,围城 持续时间 长达18个月,给犹太人带来空前的灾难。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由于饥荒和内部分裂而被攻破。尼布甲尼撒“在西底家眼前杀死他的众子,并且剜 了他的眼 睛,用铜链锁着他带到巴比伦去”。尼布甲尼撒又下令烧毁犹太人最神圣的耶和华圣殿,烧毁犹太皇宫和大户人家的房屋,屠杀反抗巴比伦统治的犹太官 员和 民众,并将已投降的犹太居民全部掳往巴比伦,只留下最穷的居民在当地居住,修理葡萄园,耕种土地。这些被掳走的居民在巴比伦行同囚徒,过着苦难的流 放生活,被人们称为“巴比伦之囚”。有一首《被掳于巴比伦者之哀歌》描述了犹太人家破人亡的痛苦境遇: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想到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他们掳夺我们/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 ,给我们唱一首锡安的歌吧/我们怎么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然而,同样是这位残暴血腥的国王,竟然为了爱情书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华美的一章——修建了“空中花园”。相传,他的王妃米提达来自山峦叠翠、花草丛 生 的米底(今伊朗高原),但巴比伦却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于是勾起了王妃对故乡的无限思念,终日郁郁寡欢。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取 悦王 妃,表达自己的爱情,同时安慰她的思念山乡之情,于公元前600年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为王妃在巴比伦王宫的西北角(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 建造了 一座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 在空中。巧 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王妃的欢心。由艺术家笔下的空中花园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而被称为“空中 花园”,又叫 “悬苑”。 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和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到了公元2世纪左右,古希 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 建筑和雕塑品时,因为“空中花园”亦真亦幻的绝美景致和鬼斧神工的建筑造诣,将其与古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金字塔、地中海罗得岛 上的太阳神阿波罗巨像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中的宙斯神像、哈利卡那苏(小亚西亚西南部)的摩索拉斯陵墓、古希腊以佛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以及埃及亚历山大里 亚外法罗斯岛上的 灯塔并称为地中海沿岸“古代世界七大奇观(奇迹)”。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时值今日,虽然巴比伦 已经被历史的风尘湮没,传说的美景不再,“空中花园”却仍作为古巴比伦人辛萨尔贡二世宫殿守护神兽(高浮雕)勤与智慧的结晶而被 世代称颂。然而,以牛津 大学亚述学研究专家戴蕾博士为首的学者,通过长期考证,兼顾考古学发现,提出了确凿的证据证明:“空中花园”其实不在南方巴 比伦城,而应在北方亚述帝国 的首都尼尼微城;这个花园的筑造者也不是历史传说的巴比伦帝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而是比他早100年的亚述帝国国王辛那 赫瑞布 (Senneaherib)。 亚述帝国是古代西亚的一个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由于它所信仰的主神、首都和宗教圣城称为阿 淑尔而得名。亚述分为三个时期:古亚述(约公 元前2500—前1500)、中亚述(公元前1400—前1078)、新亚述(公元前935—前612)。 辛那赫瑞布是新亚述帝国时期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在其父萨尔贡二世 、其子阿萨尔哈东的共同努力下,将亚述国疆域扩展到了极限,形成一个北起乌拉尔图,东南 兼及埃兰,西抵地中海岸,西南到达埃及北界的庞大帝国。直至 公元前7世纪末,亚述发生内战,国力削弱,新巴比伦和米底王国趁机攻占亚述都城尼尼微,接着 尼布甲尼撒继位,成为新巴比伦的第二个国王。可以说,新 巴比伦王国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亚述国的疆土和习俗,以至于古典文献和犹太文献都常常会把亚述和巴 比伦国混为一谈,把亚述都城尼尼微和巴比伦国都城巴 比伦城混为一谈。这一混淆,造成后世很多作家对空中花园的地址分辨不清。 众所周 知,由于历史地理因素,空中花园早已掩埋在漫漫黄沙中。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中,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关于空中花园的文献记载 。而我们现 在所了解到的空中花园的胜景,主要依赖于古希腊古典学者的描述。这些津津乐道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中修建空中花园的古希腊作者,均没 有真正到过巴比 伦城,也没有亲眼见过这个奇迹,他们据以论断的依据也都是转抄的第二手材料,而且他们常常把巴比伦与尼尼微混为一谈。古希腊作家狄奥 多鲁·西库鲁生活于 距“空中花园”的时代相隔四五百年的公元前1世纪,他关于空中花园在巴比伦城的说法是来自另一位作家克台西亚,而他本人至少有两 次把两河流域南方的首都 巴比伦和北方的首都尼尼微弄混。一次是把亚述王的首都尼尼微城说成位于幼发拉底河岸上,尼尼微实际是在底格里斯河上,而巴比 伦才在幼发拉底河岸上。另外 一次,他说,亚述王后在巴比伦城的建筑中装饰了国王猎狮情景的图画,然而,考古发掘证明,这幅图画装饰在尼尼微的王宫里 ,巴比伦也从来没有装饰此类图画 的习惯。另一个提到巴比伦空中花园的是公元1世纪的如付斯,但他明确指出空中花园是一个统治巴比伦的亚述王所建,从 而否定了花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尼布 甲尼撒时期的说法。 与之相反,在许多到过或真正了解巴比伦城历史的名人中,竟无一人提到过城中曾有一个宏伟壮观的空中花园。如“历史 之父”希罗多德,他在波斯帝国统治 下的各地游历17年,很可能到过巴比伦城,在他著名的《历史》一书中,也曾身临其境似地谈到了埃及的奇迹“金字塔”和 巴比伦城的奇迹宏伟城墙,却对另 一大奇迹“空中花园”只字未提;首次把世界著名建筑合称为七大奇迹的罗马作家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也只叙述了巴比 伦的城墙和邦勒主神庙,仍只 字不提“空中花园”。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色诺芬身上,他在《居鲁士的教育》中讲到居鲁士时的巴比伦,也没有提到空中花园。为 何会存在如此大的反差? 这样一座久负盛名的建筑奇迹,竟然会被这些学者一直“忽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巴比伦城中并不存在一个奇迹般的“空中花园”。 另一个依据源自国王的铭文。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的许多铭文,后来大多已被发现和译读。他多次谈到他在巴比伦的建筑工程,但他从没说过自己修过空 中 花园。事实上,巴比伦的国王也没有修建园林的传统。相反,亚述国王辛那赫瑞布的许多铭文都提到他在尼尼微修建了花园,并把流经尼尼微城中一条河的 水引入 花园,特别是他在铭文中提到了向(空中)花园提水的螺旋片和引水的粗大的铜圆筒管,这无疑和古典作者所说的向空中花园提水的螺旋泵器相符,而辛 那赫瑞布 国王也确实是“一个统治巴比伦的亚述王”。 除了文献类的研究结果外,最重要也是最直观的证据来自于考古学。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 发掘出了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 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 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 ,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由于没有找到其他一处和古典作家描述一致的空中 花园遗址,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 花园”的遗址。实际上他们发掘的建筑并不是花园,却和巴瑞遗址发掘出的古巴比伦时期的作坊区域 十分相似。而在尼尼微城的亚述王宫中,却发现了一块绘 有尼尼微城中“空中花园”的浮雕板空中花园旧址(现藏大英博物馆),浮雕中的花园确为种在拱顶上的 树林所构成,与古典作家们描述中的空中花园景色十 分相似。除了泵用河水外,该浮雕还显示了尼尼微的空中花园使用了从山区引来的、由拱式运水槽路引导的自 流泉水。这一长久的非人力的供水方式可以解释 ,为什么在尼尼微于公元前612年被米底攻陷后,空中花园仍被如付斯和其他希腊人所欣赏的原因。因为,自然 流水在空中花园失去了转动水泵的人力的情况 下可以继续向它供水,并使它继续保持郁郁葱葱。 通过解读历史,我们对于空中花园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古代建筑的真正面貌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古代遗址我们正确判断了呢 ?历史确实充满了一个又一个未知,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发现,去纠正,去书写。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