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财政上促进投资、增加储蓄、刺激生产等措施。其中包括1985~1986年度降低公司基本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推行长期财政政策,个人所得税率和财政税至少5年不变,在价格上提高一些资本品、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等。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上述经济改革措施,印度经济发展有了较明显的起色。经济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率达5.5%,其中工业6.5%~6.6%,1985~1990年达8%,农业达8.5%。外资从1978~1979年的0.5%增加到1989~1990年的10%。1989~1990年度的证券发行额达60亿卢化,是20世纪70年代年平均的66倍。但是,印度的经济改革只能说初见成效,经济中仍存在大量有待改革的严重问题。其中包括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农业增长率仍偏低、外债大幅度增加、国际收支恶化,特别是公营企业开工不足、经营不善、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等问题。 (二)拉奥执政时期的改革 1991年维·普·纳拉辛哈·拉奧出任总理。拉奧执政后对印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进行了被认为是“大刀阔斧”式的“实质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调整对公营企业的管理。这是印度经济最大的难题。拉吉夫母子时代就着手改革,拉奧执政后则加大力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印度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说:在我们国家所特有的这种政治体制、公营部门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公营部门的问题。拉奧政府的决定有:(1)逐渐减少对公营企业投资。在过去的三年中国家对公营部门的投资减少了495亿卢比。(2)公营企业获得投资、生产、经营、信贷、人事等方面的自主权,把政府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3)出售企业股份、将企业股份的41%出售给国内或国外的机构和企业,无优势的公营企业的股份可以出售74%,甚至可以全部出让,政府不再新建工业企业。(4)除少数基础设施外,政府对健康的公营企业优惠将完全取消,鼓励企业参与资本市场,从资本消费市场筹集资金。 (5)减少公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把原来的17种企业减少到1991年的8种,1993年又减少到6种(国防、原子能、煤矿、铁路等)。 (6)兼并、出售、关闭部分公营企业。第一批所谓“关停并转”企业有58个。 2.放松对私人企业的限制,取消大部分工业许可证制度。拉吉夫年代的许可证制改革基本上是简化手续和部分豁免。拉奧政府则基本上结束了实行40年之久的工业许可证制。新工业政策宣布只有18种工业需要许可证。1993年又减少到15种,其他所有工业的开业都不再需要申请许可证。保留的小部分许可证的15种工业均是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或环保、高消费工业,其中包括煤、石油制成品、国防装备、工业爆炸物、剧毒化学品、木材、烟、糖、酒、药物、录音机、电视机等,约占制造业产值的1/5。同时政府还宣布,需要进口资本品的项目工程也将自行获准。 3.修改垄断法,缩小公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私营企业的经营天地。拉奥政府取消了受垄断法管束的大财团10亿资产值的规定,政府不再在生产上对大公司企业进行干预,对私人财团资产值多少,政府不再过问。而且对这类企业各种重大事宜,政府一律不再干预。政府今后的重点局限在监督和控制商业上的垄断行为和其他不正当行为。政府新政策规定,公营部门的发展集中在战略工业、高技术工业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1993年工业政策规定,保留给公营部门经营的工业减少到6种,主要是国防军用品、原子能、煤、矿物、油、铁路运输等。 4.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将内向型经济转为外向型经济。1991年拉奧政府规定,在34项优先发展的工业(冶金、机械设备、电子设备、仪器、化工、水泥等)中,外资可以达到企业资本的51%。1992年政府又修改外汇管理法,取消原来外国公司在印活动必须得到政府批准的规定,不再附有印度合资企业外方必须将技术转让的规定。允许外国公司在印度开设分支机构,可以在印度从事任何工商业活动,并享有与印度公司同等的待遇。外国投资机构可购买印度公司股票达24%,允许居住国外的印度侨民在印度开办金资企业。1993年起政府又决定向外资开放铁、锰、铬、金、钻石、铜、铅、锌、铀等矿业,外商可持股50%,特殊情况可以超过50%。与此同时,印政府为扩展外贸,也采取一系列新措施。其中包括:(1)取消进口许可证。1992年宣布,除了一小部分禁止进口和有限制进口的物品外,所有进出口商品都将服从于“市场供求”的变化。(2)取消出口补贴。所有的出口商都可以得到相当于其出口值30%的外汇凭证,用于他们进口的外汇需要。(3)降低进口关税。最高税率从300%降到110%,1993~1994年度又降到85%。 经过改革,印度棍合经济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大为减少,市场竞争机制得以引入,闭关自守的经济政策也被逐步消除。印度在诸多方面,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印度的改革使经济增长突破了传统的老牛式的缓慢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爆发了独立以来最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经济发展严重受挫。1991~1992年度印度国民生产总值仅增加0.5%,但印度经济迅速恢复并加快发展。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1992~1993年度回升为5.1%,1993~1994年度又升为6.1%,1994~1995年度达到7.8%,1995~1996年度保持在7.7%,1996~1997年度更达到8.1%。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印度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1997~1998年度印度经济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达到5.1%。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由于受到国际社会制裁,1998~1999年度其年增长率为5.9%。但即便如此,这两年的发展速度也比20世纪90年代前的速度高。 2.外贸有较大幅度增加。1996~1997年出口总额从222亿美元增至31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0%。这使得印度出口收入与进口支付的比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60%上升到近几年的90%左右。印度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由0.53%上升到0.60%。印度的对外收支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外汇储备迅速上升,从1991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初的240亿美元。在外贸依存度方面,印度自1990~1991年度以来情况不断改善,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5.85%上升为1994~1995年度的19.89%,1995~1996年度达22.76%,1996~1997年度仍保持22.43%,这表明印度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已显著增强。印度在商品及服务进出口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进出口商品结构突化显著。印度的出口额已从1990~1991年度的181.43亿美元,增加到1994~1995年度的263.3亿美元。1995~1996年度达317.97亿美元,1996~1997年度为334.7亿美元,几年内增幅达84.5%,年平均增长率达14%以上。同样,印度的进口发展也很迅速,进口额已从1990~1991年度的240.75亿美元,增至1994~1995年度的286.54亿美元,1995~1996年度为366.78亿美元,1996~1997年度达391.33亿美元,几年内增幅达55%,年均10%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在31%~34%,在世界竞争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 3.外资有较大幅度增加。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后,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外国投资迅速增加。曾在20世纪70年代离开印度的美国国际商用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又回到了印度,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杜邦公司、凯洛格公司等等,都纷纷在印度投资开厂。据印度联合新闻社统计:仅截止1992年初,印度政府已批准的外国投资项目价值约合4.49亿美元,是1989~1990年度外国投资的2.6倍,海外印侨在印度的投资也大幅度增加。世界银行1992~1993年度向印度提供30亿美元的发展基金,1993~年度提供40亿美元贷款,三年内将达90亿美元。另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印度平均每年的外资流入不到1亿美元贷款,1993~1994年、1994~1995年和1995~1996年三个年度分别达到了42亿、48亿和43亿美元,比改革前增加了40多倍。1991~1995年印度实际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共约40亿美元,大约是整个80年代的4倍。印度所吸收的直接外资占世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总额比重从1992年的0.6%上升到1996年的2.2%。 印度虽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但仍然步履艰难。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改革步入艰辛阶段。自1997年以来,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西方国家的制裁,加上党派纷争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有所下降。1997~1998年度情况进一步恶化,出口仅增长1.5%,进口增长4.2%,逆差增至67.99亿美元。1998~1999年度出口额只有336.13亿美元,比上年度下降3.9%,进口额为418.02亿美元,上升0.9%,逆差增至81.88亿美元,与海湾危机时持平。对外经济恶化导致工业增长率较大幅度下降。GDP增长率由1995~1996年度的7.8%、1996~1997年度的8.1%降至1997~1998年度的5.1%。由于农业丰收,1998~1999年度回升至5.8%。卢比已贬值15%,财政赤字占GDP的6%。并没有完成经济增长7%和财政赤字降至占GDP5%的指针,也没有达到20世纪末出口750亿美元~1000亿美冗的指标。 1999年瓦杰帕伊印度人民党重新执政后,决心加快经济改革,加大开放力度,以使印度在21世纪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繁荣和富裕的国家”,使印度成为“新世纪的新印度”。瓦杰帕伊政府一成立,便向全国发表了施政纲领,许诺将致力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瓦杰帕伊政府表示,人民党政府将集中大部分精力,努力促进经济发展,计划在未来10年内使之提高到年增7%~的水平,力争使21世纪最初的10年成为印度的10年。其具体做法是:(1)大力吸引外资,继续鼓励外国投资,开展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全方位对外经济关系,欢迎大跨国公司向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扩大与外国中小企业合营消费品项目,进一步开放保险部门。1999年3月开始实行放宽外国投资自动核准持股上限:非传统能源和影片为100%;大宗粮食、广告、旅游和相关领域、优先发展而非保留给小工业的部门为74%;电信51%;银行40%;保险26%。(2)加快国营企业改革,进行公营公司的结构调整。印度对公营企业己改革20多年,但仍大量亏损,成效低下,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1994~19%年度中央政府的240家企业中,仍有109家亏损。邦一级企业700家经营更差,1996~1997年度各邦电力局的资本收益平均为—13.3%。瓦杰帕伊新政府执政后决心继续国企改革,从国营企业撤资1000亿卢比。除印度国家银行外,政府在国营银行的持股率降至50%以下,引进自由竞争机制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行财政和税制改革。(3)进行金融改革。政府在国营银行的持股率降低到50%以下(除印度国家银行外),引进自由竞争机制。为使金融部门达到国际标准,印度将建立资产重组公司,对虚弱银行兼并和重组。(4)整治经济生活中的贪污腐败,努力减少贫困和失业,保障清洁饮水、医疗卫生和减少文盲等等。(5)加强开展以西方为主的全方位的对外经济与贸易关系。对美国的制裁采取低姿态,继续进行经济与科技的合作;与俄罗斯将开辟新合作领域,克服经济贸易中的困难,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开展与中国经济的合作与竞争。(6)加大高科技特别是电脑软件的投入。瓦杰帕伊政府表示要利用印度软件业促进经济发展。商业和工业部长穆拉索列·马朗说:“我们已经错过了工业革命,但我们不想错过这次席卷全世界的革命”。麦肯锡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的产值将达到870亿美元左右。软件专家的人数将以每年50%的比率递增。 (7)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印度新内阁于2000年2月批准了一项有关人口增长的议案,提出了16项鼓励计划生育的措施,其中包括对只生两个孩子的夫妇给予奖励,将向生活极端贫困,只有两个孩子,并做过绝育手术的夫妇提供金额达5000卢比的健康保险,对做过绝育手术的配偶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第四节 印度改革的利弊因素与前景印度改革已进行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难度很大,尚有诸多的不利。 (一)从经济层面上分析 1.消除贫困问题,非几年之功。 目前印度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仍占38%。印度喊了多年的“消除贫困”,几乎依然如故,在改革中受益的仅是一部分中产阶级,下层人民收益甚微。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1992~1993)印度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印度人可分为富裕、中上、中等、中下和贫穷阶层。其中年收入在7.8万卢比以上的属富裕阶层,约占总人口的2.3%。收入在1.8万卢比以下的是贫困阶层,占人口总数的58.5%。收入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中产阶层,占39.2%。而在贫困阶层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数达2.7亿,约占总人口的35%。10%的农村富裕农民占有全部耕地的50%,而20%的贫苦农民却几乎无一寸土地。独立后,印度历届政府都把扶贫计划列入发展经济计划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以来,通过“综合农村发展计划”,向贫困地区发出大量款项。仅在1993~1994年财政年度中建立的农村发展基金总额就达422.9亿卢比(合11.8亿美元,占财政预算的6.6%,较上一财政年度增长62%。在1995~1996年财政年度中,印度政府又以“农村基础建设发展基金”的名义,向19个邦追加了198.4亿卢比(合5.5亿美元)的商业贷款,用于建设2489个中小型灌溉和水土保持项自。1996年印度人民党总理瓦杰帕伊在就职后向全国发表的广播电视讲话中,也曾表示国家将把60%的发展项目放在农村地区,并保证将资金落到实处,重点帮助赤贫人口脱贫。同年由高达领导的联合阵线政府也把改善农村群众的生活列为其政府议事日程的首要任务,并预言印度能够在2005年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1997年古杰拉尔出任联合阵线政府总理后,又重申印度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并把消除贫困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然而这些扶贫计划却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贫富不均问题。印度旨在2000年时把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30%降至18%~20%,就业人口平均增加3%。但一般认为印度的这项指标难以达到。印度著名经济学家V.K.B.V.拉奥认为,即使到2021年,印度还将有25%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两极分化,财富过分集中,一小部分上层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穷奢极欲,大部分人生活贫困,似乎还是印度社会的癌症,它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医治。“将迈入新世纪的印度现政府及其后继者,能否实现其提出的脱贫施政纲领,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