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产品方面,钢,中国61万吨,印度14万吨,中国是印度的40%。原煤,中国4300万吨,印度3300万吨,中国是印度的130%。石油,中国20万吨,印度26万吨,中国是印度的77%。水泥,中国141万吨,印度273万吨,中国是印度的52%。汽车,中国一辆不能生产,印度1.65万辆。自行车,中国2.1万辆,印度9.9万辆,中国是印度的21%。发电量,中国46亿度,印度53亿度,中国是印度的87%。棉布,中国26.2亿米,印度42.2亿米,中国是印度的60%。糖,中国24万吨,印度113万吨,中国是印度的21%。 按人均计算,印度则更是超过中国。例如,钢,印度人均为4公斤,中国为1公斤(世界人均71公斤)。煤,印度为94公斤,中国为58公斤(世界人均为1063公斤)。水泥,印度为8公斤,中国为3公斤(世界人均为54公斤)。棉布,印度为10米,中国为5米(世界人均30米)。收音机,印度为1.27部(万人),中国为0.17部(万人)。 在农业方面,印度的粮食、棉花产量略逊色于中国。中国粮食产量为11318万吨,印度为5501万吨,中国相当于印度的218%,单位面积产量比印度高97.9%,人均产量比印度高14.9%。棉花,中国为69.2万吨,印度为51.7万吨,中国是印度的134%,人均产量比印度略低一点点。但在其他经济作物方面如油料、甘蔗等印度则占优势。油料,中国为297.2万吨,印度为498万吨,中国为印度的60%。甘蔗,中国为264.2万吨(1949年),印度为5705.1万吨,印度为中国的2159%。 教育科技方面,印度在总体上也胜于中国。印度在校大学生数为36万,高中生122万,初中生312万,小学生为1915万。中国(1052年)在校大学生为19.1万,1高中生为26万,初中生为223万,小学生为5110万。除小学人数中国超过印度外,均落后于印度。印度大学人数是中国的188%,高中学生人数是中国的463%,初中人数是中国的139%。科技人员中国也不及印度,中国解放初期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而印度在独立初期则有科技人员19万人,印度是中国的380%。 (三)两国建国后40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比较 中国1949年解放,印度1947年独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40年的建设历程。两国经济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然而两国取得的变化和成就并非等同。其间有着显著的差距,这种差距与独立初期的差距是在向相反的方向拉大,即40年前曾经在经济发展水平占很大优势的印度,反被中国赶上,印度已明显落在了中国的后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说明: 1.国民生产总值及发展速度方面: 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988年已达1.4万亿元,国民收入达1.17万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是1949年的19.8倍和18倍。国民生产总值1953~1978年年均增长率为6.1%,1979~1988年每年平均增长9.6%,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八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有相应的增长。有关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于计算方法和标准的不同,说法不一,仅联合国1988年就有三种说法:330美元,600美元和2200美元。我们按中间偏低的说法,即按500美元计算。 印度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1951年度的952.3亿卢比增至1978~1979年度的8505亿卢比。1987~1988年度增至31700亿卢比。按不变价格计算,1950~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3.5%,1981~1988年平均增长率为5.2%,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40美元增至1988年的340美元(世界银行统计数字)。 从两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上看,印度明显低于中国。在近10年中,印度最高年份的增长率(7.8%)也不及中国的年均增长率(9.6%)。按美元计算(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乘以人口数),印度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为1420亿美元,中国为2522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77倍。1988年印度为2887.2亿美元,中国为540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87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8年中国为印度的1.7倍。 2.工业生产方面。 中国1953~1980年年均增长率为6%。自1977年经济体制改革后,速度有明显增长,1077年和1987年相比,工业产值从4237亿元增加到138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倍,年增长率为11.8%,大大超过改革前的速度。工业主要产品成倍、数倍的增长,1987年与1950年相比,钢产品1987年为5628万吨,是1950年的92倍。原煤为9.28亿吨,是1950年的23倍。原油为13414万吨,是1950年的677倍。发电量为4973亿度,是1950年的108倍。水泥为16825万吨,是1950年的11倍。棉布173亿公尺,是1950年的6.9倍。 印度1951~1987年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为6%,工业产值从1978~1979年度的1105.8亿卢比增至1986~1987年度的4474.5亿卢比。这10年中最高年份的工业增长率(8.1%)也低于中国年平均增长率(11.8%)。印度各主要工业产品与独立初期相比也成倍和数倍增长,但其幅度远不及中国。1987年与1950年相比,钢产量1987年为1240万吨,是1950年的8倍。煤为1.789亿吨,是1950年的5.3倍,石油3036万吨,是1950年的117倍。发电量2019亿度,是1950年的38倍。水泥3950万吨,是1950年的14倍。棉布95.22亿公尺,是1950年的2.2倍。目前,按各主要工业产品的绝对数量计算,中国均超过印度。仍以1987年为例,钢材中国为印度的5.1倍,煤为5.16倍,原油为4.41倍,发电量为2.46倍,水泥为4.91倍,化肥为2.34倍,棉布为1.81倍。中国许多工业产品现在已名列世界前10名,截至1987年,居世界首位的有煤、水泥、布,居世界第二位的有电视机,居世界第三位的有化肥、硫酸,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钢、发电量、化学纤维、纸和纸板,居世界第五位的有原油,居世界第七位的有载重汽车,等等(1949年时,中国钢产量居世界第26位,原油29位,煤9位,发电量25位)。与印度相比则形成鲜明的对照,印度能列入世界前10名的工业产品仅有糖、布(第三位),化肥(第五位),水泥(第六位),煤(第九位)。据印度经济学家巴特尔统计,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各工业国中曾列世界第十,20世纪80年代已退居第27位。他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走在了印度的前头。他指出,1950年时印度大多数工业产品均超过中国许多,但过了35年之后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除了个别方面还有优势外,印度过去所占有的领先地位消失了。在30多种重要产品中,中国均超过印度1.5~5倍(包括绝对数量和人均占有量)。 3.农业方面。 中国农业1952~1978年年均增长率为2.6%,经过10年改革结束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其产值从1978年的1707亿元增加到1987年的467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按可比价格计算)。粮食总产量已由1950年度的1.19亿吨,增长到1987年的4.04亿吨,增长2.4倍。到1984年,中国人均粮食已达400公斤,赶上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棉花产量由1950年的62.2万吨增加到1987年270.7万吨,增长4.35倍。印度从1951~1952年度到1978~1979年度平均增长率为2.8%。农业总产值从1951~1952年度的2144.1亿卢比增至1987~1988年度的5479.7亿卢比,按不变价格计算,平均增长率为1.58%,远低于中国。粮食产量由1950年的5501万吨增至1987~1988年度的1.384亿吨,增长1.7倍,人均粮食为167公斤。棉花产量由1950年的51.7万吨增至1987年的109.1万吨,增长近1倍。粮、棉这两项产量和増长速度均远低于中国。1988年中国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42倍(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3倍),棉花是印度的3.9倍。截至1986年,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居首位的有谷物、猪、牛、羊、棉花、鸡蛋、油菜籽,居世界第二位的有花生、茶叶、蜂蜜,居世界第三位的有大豆、水产品,居世界第四位的有甘蔗、羊毛。印度居世界首位的有花生、茶叶,第二位的有甘蔗,第三位的有谷物、油菜籽,第四位的有棉花、蜂蜜,第五位的有大豆等。 4.教育与科技方面。 据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文盲占总人口的23.7%,印度占72.5%。1984年中国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分别为98%和37%,印度的这两个数字为98%和34%。这表明在中学、小学教育方面中国已赶上并超过印度。但是中国大学的入学率仅1%,而印度则为9%。1984年,中国高校学生人数为139.6万,印度为344.2万,中国比印度少200多万人,说明中国高等教育远逊色于印度。 中国科技人员(指自然科学)1986年有825万人,比解放初增长165倍。印度有科技人员230万(自称名列世界第三位),比独立初期增长12.6倍。中国科技人员是印度的3.5倍。另据统计,中国1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和技术人员67人,印度为11.3人。在各种科技领域方面,两国似乎各有所长,水平各有高低。据一些材料分析,印度在原子能利用方面,在海空军武器装备上等均取得可观的成就。但从总体上说,在文化教育和科技上中国目前仍略占优势。 (四)两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比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中国也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此间印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仍保持20世纪80年代的差距。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字,中国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020亿美元。印度1996~1997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14920亿卢比,合3237亿美元。如按世界银行《18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1997年(该年中国人口为12亿,印度为9.2亿)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0554亿美元,印度为3739亿美元。根据中印两国政府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数字,199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0美元,1996~1997年度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32美元。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统计,1997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60美元,印度为390美元,但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为3570美元,印度为1650美元。另据2000年初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1998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按GDP传统算法)为4210亿美元,人均收入430美元。如按GDP购物算法,这两项分别是1.66万亿美元和1700美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大约为印度的两倍以上。 中国主要工农产品的年产量也均超过印度。1997年中国钢产量为1.08亿吨,1997~1998年度印度钢产量为2340万吨。1997年中国煤产量为13.56亿吨,1997~1998年度印度煤产量为3.18亿吨。1997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62亿吨,1997~1998年度印度原油产量为3200万吨。1997年中国发电量为1.1万亿千瓦时,1997~1998年度印度发电量为4644亿千瓦时。1997年中国水泥产量为4.93亿吨,19%~1997年度印度水泥产量为7620万吨。1997年中国粮食产量为3.94亿吨,人均823斤,1996~1997年度印度粮食产量为1.99亿吨,人均408斤。印度的棉花、牛奶等产量均超过中国。1997年中国的棉花产量为460万吨,1996~1997年度印度的棉花产量为1430万吨。1996年中国的牛奶产量为629万吨,而1997~18年度印度牛奶产量为7850万吨,印度为中国的10多倍。 根据印度计划委员会的远景规划,2000年时印度国民生产总值为40214.3亿卢比(约合4171.3亿美元),即比1985年的19324.4亿卢比翻了一番,增长107.5%。经济增长指针定为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163卢比(约合416美元)。20世纪末各项工农业产品主要指标是:粮食2.25亿~2.4亿吨,人均215公斤,水泥8700万吨,钢材2100万吨,石油5000万吨,煤4.47亿吨,发电量5580亿~6000亿度,化肥1558吨,棉布216亿公尺。 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将从1980年的778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4124亿元(按当时比价约合10232亿美元),即翻两番,增长338.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00美元。从这两项指标看出,在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将是印度的2.4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印度的1.92倍。只要用印度2000年时各项经济指标与中国1990年已经达到的指标相比,立郎就会发现,在大部分工农业经济领域内,中国已超过10年后的印度。请看:粮食,中国1990年时是4.35亿吨,印度2000年时才2.4亿吨,中国10年的产量是印度2000年的1.8倍。煤炭,中国1990年时为10.8亿吨,印度2000年时为4.47亿吨,中国1990年是印度2000年的2倍多。钢,中国1990年时为6604万吨,印度2000年为2100万吨,中国是印度的3倍。原油,中国1990年为13800万吨,印度2000年为5000万吨,中国1990年是印度2000年的2.8倍。如果我们再拿印度2000年预计达到的上述各项指标与中国10年前(1980年)时各项指标相比,就会发现,二者极为接近或不相上下。 第二节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 一、印度工业发展模式:混合经济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早在独立前尼赫鲁就初步拟定。独立后,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与明确,其中工业发展模式于1956年正式提出。1956年“二五”计划开始时,尼赫鲁总理首席经济顾问P.C.马哈拉诺比斯教授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理论,这种理论被称为“马哈拉诺比斯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是:(1)实行公私营的混合经济体制,即重点发展公营部门的经济,国家通过计划调节,控制私营部门的投资与生产,建立起一种公、私营部门有机结合的混合经济。(2)提高投资率。根据哈罗德一多马公式,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投资率(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印度应该提高投资率。(3)投资的重点是生产资本品的工业(即生产资料生产)。马哈拉诺比斯认为,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资本品工业的投资与消费品工业(生活资料生产)的投资两者之间的比例。由于资本品工业的发展能够增加社会购买力,从而刺激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投资的重点应是生产资本品的工业。印度恰好正处于这个时期。根据马哈拉诺比斯公式,对资本品工业投资高,在近期内会减慢经济增长速度,但就长期而言将维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如企求长时期内有较高的消费增长率,最佳政策应优先发展资本品工业。这些思想与尼赫鲁的现代化思想不谋而合。尼赫鲁特别强调发展重工业,并将其与工业化等同起来。因此,尼赫鲁政府立即采纳了马哈拉诺比斯发展工业模式,从而确立了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统称为“混合经济模式”。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