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 第一节 隐居襄阳,三顾茅庐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的名门望族。为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封武乡侯。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平定南中最终积劳成疾,忧郁而死。被后人敬为万世师表,一代谋相。天下大乱之时,诸葛亮却隐居山中十余年,以农耕为生,以读书游学为乐,结交贤士。在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从而一抒自己的远大抱负。 (1)隐居生涯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时值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没落,时局动荡混乱,各地豪强占地称雄,先后涌现了董卓、袁术、吕布、曹操、刘备、孙权等地方势力,拥兵称霸一方,互相征讨,圈占领地。 其中,实力较为雄厚的曹操曾经借口为父报仇,两次南下徐州,大肆破坏诸葛亮的家乡。诸葛亮大约14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就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也一同前往。不久,诸葛玄被罢免了官职,一时无处可去,携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去投靠老友荆州牧刘表。 在荆州首府襄阳的那段日子,是诸葛亮的学识增长和思想转变最大的时期。襄阳地控南北,水陆交通都极为方便,那时的荆州相对安定,因而南来北往的人都赶到这里来,诸葛亮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的事物或奇特的见闻。 因为叔父的关系,诸葛亮也结交了不少名人志士。如南郡襄阳县的大名士庞德公,从颍川迁居襄阳,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沔南名士黄承彦,庞德公的侄儿庞 统,颍川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们大多不满时局,更不赞同豪强割据地方,常常一起读书吟诗,畅谈古今之事,以抒发胸中抱负。 建安二年(197),即诸葛亮17岁那年,诸葛玄病逝。他一下没了依靠,生活陷入困顿。于是和弟弟诸葛均搬到襄阳城郊居住。以务农为生,闲暇时间还是可以去襄阳游学。兄弟二人商量了一番,最终选择在襄阳城内的隆中安家落户了。 从此,诸葛亮开始了十年之久的隐居生活,“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此期间,诸葛亮常把自己比做管仲、乐毅,这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功成名就的向往之情。 (2)三顾茅庐 在诸葛亮躬耕隆中的十年间,时局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荆州刘表固守一方,实力不薄却不愿征战。 此时在荆州,声望较高的是已届不惑之年的刘备,但他却一直未能占据一块根据地,加上曹操即将发动南侵,和荆州人民一样的紧张不安的刘备更多几分愤懑。 公元207年的隆冬时节,经由司马徽、徐庶的力荐,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一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虽隐居世外,但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故而对刘备的邀请,有些犹疑不决。当时曹操已统一了中原地区,声势显赫;孙权雄跨江东,兵强民富;而刘备征战 多年,却仅有新野小县,人马区区几千。诸葛亮虽不会像许多名士那样,去投奔“匡济华夏”的曹操,但对于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心里还是没什么把握,但他深知, 刘备作为汉宗室后代,享有极高的声望,这一点将会是刘备成功的最有力武器。 诸葛亮举棋不定,同时也想考验刘备是否诚心,因此故意出门 游学。刘备不辞辛苦,二次亲顾茅庐,热诚之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山辅佐刘备。他当即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 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 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 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上,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 其岩阻,西利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此一篇《隆中对》将时局分析得头头是道,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外交诸方面,令刘备折服不已,对诸葛亮更加钦佩敬重。 第二节 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在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宏图后,诸葛亮从此成为刘备集团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两州,建立蜀汉政权,遂成三国鼎立之势。一切都是在“隆中对”这一宏伟战略纲领的引导下执行的。(1)立足荆州 刘备将诸葛亮请至新野,尊为良师益友,凡事都毕恭毕敬地向他请教。刘备的谦恭举止令其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非常不悦,在他俩看来,刘备何必对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书生如此敬重呢?因此,他们对诸葛亮的态度很不友好,但诸葛亮并不介意,淡然处之。 有一天,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如何增强兵力,诸葛亮早已考虑多时,此刻笑而答之:“我早已替您想好,因为此地上户籍的人远远少于未报户籍的人,不如请刘表下令,命荆州境内所有游户,限期自报上籍,然后再按照户籍征兵,就可增加大量兵士。” 刘备依计行事,清查荆州一带“无籍”游户,登记在册,随后按户征兵,只用了极短时间,就将军队从几千人扩编到数万人,逐步增强了军事力量。与此同时,诸 葛亮还找到和自己私交甚好的当地富豪,为刘备筹借到军粮和战备物资,以充实刘备的实力。刘备就是凭借这支新组建的军队,一改往日屡屡不得志的经历,在诸葛 亮的扶持下,走上了开创大业的道路。而27岁的诸葛亮也正式踏上了汉末政治斗争的舞台,并努力奋斗了一生。 (2)联吴抗曹 早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就提出了联吴抗曹的主张,因此诸葛亮注重“外结好孙权”。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就和孙权建立了孙刘联盟,为日后大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做好了初步的准备。 公元208年,曹操消火袁绍、平定北方,乘胜率军20万南下攻打荆州。就在此紧急时刻,刘表病故,其子刘琮继任荆州牧。胆小怯懦的刘琮不战而降,这将屯 兵新野的刘备陷于危急的处境。刘备无奈,只得弃城南撤,直奔江陵。但是新野百姓听说此事后,竟然携家带口,自愿跟随刘备大军转移,沿途还不断有百姓加入进 来,最后竟达10万之众,刘备的军队也因此行动缓慢。因为不忍心抛开百姓,刘备拒绝了加快行军速度的提议,以致刚刚来到当阳(今湖北当阳)长坂,就被曹操 的大军追上了。经过一番苦战,刘备仅带着诸葛亮、张飞等数十骑逃脱,来到夏口(今湖北汉口),后转至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曹操打败了刘备,占据江陵之后,继而将作战的矛头对准了东吴的孙权。这也恰好给屯兵樊口的刘备和诸葛亮留下了休养生息,积聚力量的有利时机。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里就提出了联吴抗曹的主张,此时,诸葛亮审时度势,更重视“外结好孙权”,并决定亲赴东吴游说孙权携手抗曹。 实际上,孙权也有心联合刘备抗曹,但是因为曹操实力强大,孙权一时难作决断,再者,他手下的将军、大臣们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就在孙权左右为难之际, 诸葛亮孤身一人乘船来到东吴,孙权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接见了他。诸葛亮洞察孙权犹豫不决之心,故意用激将法对孙权说:“如今,曹操平定汉北,南占荆 州,威震天下,无数英雄前往投奔。请您考虑一下自己的实力,若是可以与曹操抗衡,那不妨早日与他决裂;若是实力难以抗衡,还不如放弃抵抗,北面臣奉!将军 现在似乎臣服于曹操,却不能甘心于此,在此紧急关头,犹犹豫豫,那只能导致大祸临头!” 孙权的自尊心果然被诸葛亮的一席话深深地刺伤 了,他当即反唇相讥:“既如此,刘公为何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等的就是他这句话,于是,他开始大谈抗曹之重要意义,对孙权说:“将军一定听说过齐国的田 横,他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壮士,尚能守义不屈,何况刘公乃汉室后裔,声名赫赫,世人景仰,即便不能成就大业,也不能屈服于曹贼!”孙权一听,这还是暗中把自 己贬低了,不禁忿而言道:“我不能举全吴之地、10万之众受制于人!我岂会不深明大义,我决心和刘公携手抵御曹操!” 恰逢此时,孙权 收到了曹操的挑战书:“奉天子之命,率80万部众,要和孙权会猎于东吴。”书信中明显流露出盛气凌人之意,孙权怒不可遏,更坚定了抗曹之心,遂拔出刀来砍 掉案几一角,大声宣称:“再有人敢提投降,就犹如这案几!”至此,诸葛亮成功地和孙权达成共识,联合抗曹。 诸葛亮进一步帮助孙权分析 当前局势:曹操虽号称80万之众,实则远远不能达到此数,况且曹军远道而来,身心俱惫,又不通水性,不精水战。只要孙权派遣猛将统兵数万,联合刘备现有的 步、水精兵万余人,以及刘琦的上万人马,一定可以打败曹操,令其北退。如此一来,天下即成三足鼎立之势。 孙权深以为然,当即调拨3万 精兵,派周瑜和老将程普担任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与诸葛亮一同返回樊口,与刘备军队会合抗曹。诸葛亮巧妙地说服了孙权,联合了东吴主力,从而扭转了 天下的大局。其后不久,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采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曹操溃不成军,仅带着20多名随从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东北)仓皇逃脱。 随后,周瑜率军从曹军手里夺回了江陵,刘备与诸葛亮南下夺得荆州南部的江南四郡,后统领荆州,屯兵公安(今湖北公安县)。 为了实现《隆中对》中的计划,诸葛亮又巧言向孙权借用荆州江北各郡,刘备将军队移驻到江陵。至此,刘备才终于拥有自己的发展根据地。 第三节 入主巴蜀,三国鼎立孙刘联军赤壁之战打败曹军,至此,刘备才有了荆州为立足之地。接着,诸葛亮和庞统同时建议刘备谋取益州这一战略要地。诸葛亮在巴蜀之地,大力发展经济,招募贤能、操练军士,促进了蜀汉政权的发展,为日后北伐做好了充足的准备。(1)夺取益州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初见雏形。刘备以荆州为基地,准备按照诸葛亮、庞统的建议,下一步谋取益州(今四川成都)。 自公元188年以来,益州的统治者就是刘焉、刘璋父子,他们一贯坚持分裂、守旧的儒家路线。对豪族采取“宽惠”、“温仁”之政,以致原本被称作“天府之国”的益州,变得治安混乱、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就在刘备准备行动时,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派使者法正到荆州表明愿意迎接刘备入蜀。其实,刘璋本来打算投靠曹操,故而派张松为使者去找曹操,没想到张松不满于曹操的骄横无礼,故而在归途路过荆州时,转念将益州地图献给了刘备,力劝刘备带军入川。 在张松的劝告下,刘璋意欲利用刘备的力量来抵抗曹操和汉中张鲁,还送给刘备四千兵士以充实防御,并多次赠给刘备累积“巨亿”的钱财用做兵饷。但刘璋万万 想不到,张松和法正这两位私交好友,之所以极力劝说刘璋和刘备交好,是因为他们二人早认为跟随刘璋“不足与有为”,而密谋拥戴刘备为益州之主。 刘璋派法正去见刘备谈合作之事,可法正却大谈“益州可取之策”,将益州的兵器、人马、府库、钱粮以及地理、战略情况都和盘托出,令刘备、诸葛亮、庞统对 益州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攻取益州一事正式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当中。刘备决定留下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自己亲率庞统和黄忠、魏延等人及数万军队前去益州。 虽然益州的不少文臣武将都极力反对刘备入川,甚至有人提出这无疑是“自刎州门”,巴郡太守严颜感叹道:“这是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但这些话刘璋统统 听不进去,而是命令沿途军民,夹道欢迎刘备入川。刘璋为表示对刘备的重视和友好,还亲率步骑三万多人,赶往距成都三百六十里的涪城迎接刘备。 虽然张松、法正、庞统等人都催促刘备趁此机会杀掉刘璋,就可入主益州。但刘备坚决不从,认为尚未取得民心,不可草率行事,故而只是带兵驻扎在涪城。 (2)雒城之战 刘璋在涪城陪刘备住了三个多月,在此期间,刘璋不断地给刘备增加兵士、财物、粮饷。并表明请刘备北伐张鲁,刘备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刘璋返回成都。 没几天,刘璋不知从何得知刘备打算占据益州,因而态度大变,刘备的处境极为不利。在庞统所献收川三计中,刘备选择了中计,即收斩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 收其部众,徐图进取。于是刘备便以曹操来攻,理应回兵援救为由,向刘璋求借兵物,但遭刘璋的一口回绝。此时的刘璋全面警惕,命令各处严加防范,并斩杀了叛 徒张松。刘备就借口刘璋背信弃义,立即斩了杨怀、高沛,占领了白水关,开始了和刘璋争夺益州的战役。 刘备首先占据涪城,击退了刘璋所派军队,其中张任、刘贵退至刘璋儿子刘循所守的雒城(今四川广汉县北)。刘备乘胜追击,一方面分遣诸将平定益州各个郡县,一方面和庞统亲率主力部队攻打雒城。 雒城之战,是刘备占据益州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当时,刘备久围雒城却攻不下,刘循只坚守而不反攻。令刘备最为难过的是,军师庞统被张任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璋又派兵围攻葭萌关。刘备处于前后夹击之中,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写了封书信送达诸葛亮,请其速来。 诸葛亮为庞统身死恸哭不已,又忧虑刘备置身危境,于是命令关羽留守荆州,并一再叮嘱关羽谨守八字方针“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样就可保荆州无忧。 诸葛亮把大印交给了关羽,还留下文官马良等及糜芳、廖化、关平、周仓诸将,助关羽守护荆州。随后,诸葛亮点兵入川:先派张飞为先锋,领精兵一万,从大路杀奔巴州、雒城之西;又命赵云领一支强兵,溯江西上,会于雒城:诸葛亮自己亲率简雍、蒋琬等人率大军从正路前行。 张飞一路应战,勇往直前,但他始终铭记临行前诸葛亮的嘱咐,所到之处,但凡降者则秋毫无犯,一路顺利地通过汉川路,直达巴郡,并且不费一兵一卒,用计收 降了巴郡太守严颜,其后所遇四十多处关隘,守军全都是严颜下属,因而张飞很快就抵达了雒城。没多久,诸葛亮和赵云也先后赶到,诸葛亮得知张飞行军的经历, 甚为欣喜。 刘备见到诸葛亮,心中的忧虑立即消散了几分。诸葛亮顾不得休息,立即调兵遣将,用妙计将张任擒获,攻下了雒城。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亲率主力直逼益州,同时另派精兵攻打周围诸郡,以便对益州形成合围之势。虽有大臣力劝刘璋不可投降,但已失去斗志的刘璋还是命令打开城门投降。刘备对刘璋有些歉疚,因此并没有为难他,并授予刘璋振威将军印绶,准许其带上全部家产,定居南郡公安。 至此,刘备以荆州牧又兼领益州牧,正式拜诸葛亮为军师,由其负责打理后方一切政务。 (3)孔明治蜀 刘备占据巴蜀之地后,诸葛亮将主要精力都用于治理当地,他重视政治清明,任人唯贤,注重生产,严练治军。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统治方面,在继续重用荆州的能人志士的同时,也注重吸纳刘璋的部属和益州当地的权贵。不论是哪一派官员,只要诚心拥护刘备新政,“皆处 之显任,尽其器能”。就连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一些儒生,诸如杜微、来敏等人,也委任了谏议大夫等名誉职务。诸葛亮的做法很快就调和了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刘 备在益州的统治也因此迅速得到了认可。 在诸葛亮的治国方略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选贤举能,他以“治实而不治名”为原则,认为“为人择 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坚决摒弃用人惟亲的陋习。抵达益州不久,诸葛亮就命人修筑了招贤台,“筑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因为“用人不限其方”, 因而蜀汉政府的官员出身和门派都各不相同,但却能在诸葛亮的统筹安排下,友好相处,相辅相成。诸葛亮从不过问官员的出身,惟一在意的是其人是否真具备品 德、才干,可以担当重任。正因为用人唯贤是举,诸葛亮提拔了许多尽职,廉洁,一心为公,又才华出众的官员,并且依据个人所长及能力特点,分别委派不同的官 职。例如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个”,但他“遵履法度”,军事方面颇有天分,曾在街亭战役中表现优秀,于是,诸葛亮加拜王平为参军,统帅 五部军马,又进升将军,后来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又比如吕义治身俭约,为政简而不烦,执法严明,诸葛亮便让他去管理极为重要的汉中郡。而姜维原本是曹魏降 蜀的低级军官,但他“忠勤时事”,“甚敏于军事”,诸葛亮不拘一格,拜他为征西将军。还有蒋琬,此人本是荆州无名小吏,但诸葛亮发现他“为政以安民为本, 不以修饰为先”,又“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对他十分赏识,并重点培养,临终时还推荐蒋琬继任自己蜀国丞相之职。 诸葛亮重视吏治清 正、律法严明。他主持修订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典《蜀科》,以此作为蜀汉政权法治的基础,“赏不可以虚施,罚不可以妄加”,“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 惩,无善不显”。他还制定了训励臣子的八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律。诸葛亮说:“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并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诸葛亮治国,以律法为依遵,不偏不倚。“邦域之内,咸畏而受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 也”。也正因为此,即便是因为过错而被诸葛亮革职或惩罚的将士,也从无怨言,更加严于律己。蜀汉朝廷政令严明,官风肃正,社会治安良好,“道不拾遗,风化 肃然”。百姓安心生产,国富民安。 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面,诸葛亮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为主要措施。他奖励耕战,就连前线的将 士,也要在空闲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他还招募了五千名青壮年到汉中屯田,命汉中太守兼任督农,并在考察官员政绩时,将当地的农业收成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此 外,诸葛亮还重视兴修水利,“以此堰(都江堰)为农本,国之所资”,首创堰官制度,专人负责管理都江堰。并派人疏通河道,充分发挥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 作用,以促进西蜀农业的发展。 为了增加蜀汉政权的财政收入,诸葛亮还将盐铁开采经营权收归官府所有,设置专门的职位管理食盐和铁器的 生产,有时还亲自过问具体情况;另外,诸葛亮认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故而大力发展蜀棉生产,带动百姓植桑养蚕,并设置锦官,负责管理蜀 锦织造。在极短的时间内,蜀锦生产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虽天下已经三分而立,但诸葛亮深知战争远未结束,仍需厉兵秣马,增强军事力 量。考虑到蜀汉国弱人少,他以苦练精兵,纪律严明为军事训练的重点。“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他坚持“法令明、 赏罚信”,尤其重视将领的考核和提拔,认为“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诸葛亮对兵法颇有研究,他以孙子兵法结合实战,自创了 “八阵图”,变化无穷。他还制定了整套军事化管理制度。蜀军在诸葛亮的严格训练下,很快就达到了“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 第四节 临危受命,辅助后主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一味意气用事,以致兵败如山倒,损失惨重,自己也郁郁成疾,一病不起。刘备于弥留之际,诏令诸葛亮辅佐少主。诸葛亮继续倾尽全力治理蜀国,打理军政要务,并为北伐中原积极准备着。公元219年7月,刘备命令关羽进攻襄阳,关羽取胜后,转向围困樊城,将魏国大将曹仁围困在城内。曹操急派大将于禁、庞德等人兵分七路前往援救,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曹操此时心生惶恐,经司马懿等人献策,决定再派徐晃救援樊城,同时派使者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曹操还以割让江南诸地利诱孙权。孙权当即答应,并在关羽 全心对抗曹军之时,派吕蒙偷袭江陵,断了关羽后路。关羽将诸葛亮当年的叮嘱抛于脑后,率军队回救,不幸半道上,被东吴军队俘虏并杀害。 除掉了关羽,孙权进一步占领了荆州各地,并且将关羽首级送至曹操面前,以示自己俯首称臣的诚意,同时也想借此举动,将刘备的仇恨转嫁给曹操。曹操对此心 知肚明,且对关羽一向敬重,故此刻沉香木为驱,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洛阳南门外设墓,并亲自拜祭,赐关羽为荆王。刘备闻听关羽死讯,悲痛欲绝,发誓与孙 权势不两立。虽然在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下,刘备没有马上讨伐东吴,但孙刘联盟就此宣告破裂,三足鼎立的形势面临着一次大的变革。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由其长子曹丕继任,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在成都称帝,是为蜀国。以诸葛亮为丞相,置百官,立宗庙。 公元221年7月,报仇心切的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的谏阻,坚持带领蜀车精锐部队讨伐东吴。不久,张飞因为脾气暴躁,急于立功,而鞭挞士卒,部将不服,将张飞杀死。刘备痛失张飞,前仇新恨令他无法理智地运筹帷幄。 孙权一开始意欲求和,但见刘备来势汹汹,只好派陆逊领兵抵挡,同时请求魏国发兵救援。公元222年5月,刘备的军队在郡亭(今湖北宜都北)因为过于疲 劳,疏于防范,被陆逊指挥的吴军用火攻破,号称七十万的蜀军损失惨重,狼狈不堪。刘备又气又急,积劳成疾,当即大病不起,被送到白帝城休养。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病危,他急忙将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他告诉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泪流满襟,哽咽着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当着刘禅的面,写下诏书:“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病故,太子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兼任益州牧。刘禅像对父亲一样敬重诸葛亮,“委以诸事”。诸葛亮身受先主重托,自然义不容辞,担 负起蜀汉之重任,尽心尽责,死而后已。七擒孟获刘禅即位之时,蜀国危机四伏:北面是强大的曹魏,东面是已经决裂的东吴,南中时有叛乱,蜀国的兵力却大为削 弱。在这内忧外患之下,诸葛亮呕心沥血,重整蜀汉的军政事务。 当时蜀汉所管辖的南中地区,包括现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分地区,古代称作“夷越之地”。从东汉末年开始,南中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压迫,在雍、孟获等人的带动下,参加了叛军,很快叛乱就波及了整个南中地区。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认为蜀国经过两年的“闭关息民”,已经具备平定南中叛乱的有利条件,于是他亲率大军南下。 在出兵之前,诸葛亮就已经想好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计策。他先是采用反间计杀死了叛乱首领雍、朱褒,全歼高定部。五月率军渡 泸,深入不毛之地,讨伐另一叛首孟获。孟获身为少数民族首领,在南中地区享有很高的声望,为“夷汉所服”。因此,诸葛亮针对孟获定下的策略是攻心收服,不 以武力压制,通过孟获的臣服来影响西南少数民族,以求得蜀国在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 此时迎战诸葛亮的大军,孟获命手下三位洞主元帅各领兵五万,分为左、中、右三路。诸葛亮派赵云、魏延两位将军上阵,直扑敌军大营,斩杀了中路元帅,一举擒获左右两路元帅,捆绑起来,送到诸葛亮的营帐里。 诸葛亮不仅没有伤害两位洞主元帅,还将他们放归。孟获得知自己的三路元帅全军覆没,雷霆大怒,遂亲自领军进攻。被诸葛亮设计诱入埋伏圈中,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得,只得束手就擒。 诸葛亮下令将被俘蛮兵的捆绑绳索全都解开,温和地安抚他们说:“你们本性都是好人,不过一时受了阵地获的鼓动挑唆,才加入叛军。现在,你们可以回到各自家中,和家人团聚,从此安心劳作,不必再打仗,也不必出生入死了。”蛮兵纷纷跪拜感激诸葛亮不杀之恩。 诸葛亮视孟获为上宾,不但礼貌相待,还邀请他参观蜀军阵营和操练。孟获不服气地说自己是中了埋伏以致失败,如果再战一定会赢。诸葛亮没有辩解,微笑着将 他放走了。果然,孟获又一次纠集人马再战,再次被诸葛亮俘虏。孟获还是不甘心,诸葛亮又笑着将他放了。反反复复,竟然七俘七放。到了第七次,诸葛亮要放孟 获走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表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平定南中地区后,诸 葛亮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不但撤回了全部汉人官吏和军队,还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当官吏。曾有大臣对此提出异议,但诸葛亮分析了说还是夷人自治,才能 确保夷汉各族相安无事。同时,诸葛亮还选拔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蜀国朝廷的职务,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友好。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和抚”政策实现了“夷、汉粗安”,巩固了蜀汉政权,也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在消除了后方隐患之后,诸葛亮就加紧了蜀军训练的节奏,积极做好北伐中原的准备。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已定下宏伟蓝图:北伐曹魏,统一全国,复兴汉室。他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目标,并积极为之努力。当蜀国消除了后顾之忧,国富兵强之时,诸葛亮终于开始了六出祁山的北伐行动。 (1)名垂千古《出师表》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初继帝位。诸葛亮认为这正是北上伐曹的大好时机,次年,他亲率大军前往汉中,就在开拔前,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洋洋洒洒,情真意切的奏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 驱驰。后值倾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 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 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 棉、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这一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奏折就是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字字句句都反映了诸葛亮苦心孤诣、殚尽心血的精忠报国之心,闻者无不感慨,顿生敬佩之情。 (2)智胜司马懿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没有采纳大将魏延偷袭长安的冒险计划,决定先取陇右,再下关中。并采取了声东击西之计,派赵云、邓芝带一队兵马在斜谷道迷惑敌军 视线,诸葛亮却在暗中亲率大军偷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蜀军兵强马壮,势不可挡,一举攻占祁山,随即天水、南安、安 定三郡守城魏将相继投降。之后,姜维在冀城投降,他后来成为了西蜀著名的将军。 诸葛亮接连取胜,令魏国上下一片惊惶。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坐镇,命大将曹真、张邰率部赶赴郡城,命司马懿随后驰援。 就在此时,一个突发事件却在瞬间扭转了整个局势,蜀军从绝对的上风一下滑落至低谷。蜀军前锋马谡在街亭一带(今甘肃秦安西北)迎战魏军,但他没有听从诸 葛亮的安排,一意孤行,以致大败而逃,街亭失守。蜀军也因此失去了有利据点,魏军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更为糟糕的是,赵云、邓芝的部队在东线也遭遇失 败。诸葛亮深知此时若坚持作战,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保存实力,诸葛亮当即决定全体将士回转汉中。 就在大部分将士都已踏上返程时,诸 葛亮带着余下的将士去西城县搬运粮草供需。未料想,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已经扑到西城城门前。形势一下变得十分危急,此时诸葛亮身边既无大将,也无强兵, 仅仅有两千五百名负责后勤的将士。众人惊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从容镇定,神色如常,下令“军中偃旗息鼓,诸车各守城门,不许妄自出入,不许高声言 语;四门大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自己身披鹤氅,头戴纶巾,端坐在城楼上,焚香操琴,身后还站着两名小侍童。 司马懿见此情形,心内生疑,暗自猜想这必然是诸葛亮设下的圈套。因此,急速带领大军后退。后来,司马懿终于进到西城,不禁感慨万分:“我不如孔明!” 诸葛亮总结这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街亭失守,他想起刘备临终前曾告诫马谡只擅纸上谈兵,不可重用。诸葛亮追悔莫及,不仅挥泪斩了马谡,还主动上表,自贬丞相之职,贬至二等为右将军,以表明对自己的依法惩处。 (3)六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诸葛亮并未失去信心。他仍在等待时机,准备再次北伐中原。 公元228年冬天,东吴太守周鲂行使假降计大败曹魏大将曹休,曹魏的主要兵力都东下救援曹休,关中空虚。诸葛亮趁此良机,亲率大军杀出散关(今陕西宝鸡 西南),包围了陈仓,但是一连打了二十多天,都被顽强抵抗的魏军击退。眼看粮草将尽,又听说曹魏救兵即将赶到,诸葛亮只好下令收兵,在打败了魏曹追兵后, 诸葛亮率军从容地退回了汉中。 紧接着,在第二年的春天,诸葛亮开始了第三次北伐。攻取了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郡,收兵返回汉中。 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第四次率兵开进祁山,进行北伐之战。他命令严驻守汉中督办粮草,自己则亲率大军北攻祁山。魏主曹睿派司马懿率大军救援。诸葛亮亲率蜀军主力前往迎战。 两国主力部队多次交锋,都以蜀军重创魏军而告终,若乘胜追击,蜀军必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战果。可偏偏在这紧要关头,负责粮草补给的李严出现了重大纰漏,粮 草供应难以满足前线需求。而李严为了掩饰犯下的错误,竟然假传后主旨意,谎称东吴举兵入侵,急召诸葛亮回朝。诸葛亮无奈,只得放弃了这一次难得的机遇,撒 军回到汉中。 此后不久,诸葛亮又进行了第五次北伐,再次遭遇司马懿。结果诸葛亮大败而还,身心疲惫的诸葛亮终于病倒了,不得不回到益州休养,但仍然念念不忘北伐之事。 两年之后,渚葛亮开始了第六次北伐。临出发前,诸葛亮特意来到汉昭帝庙,跪拜在刘备像前落泪宣布: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希望先帝在天之灵保佑此次北伐成功。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杀向祁山。司马懿受命带兵前往迎战。一场激烈的大战之后,蜀军全线溃败。心力交瘁的诸葛亮,此时气急攻心,连连呕血,随即,下令全体蜀军退往五丈原驻扎。 诸葛亮忧心于无法取胜魏军,以致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后主刘禅闻听后,急命尚书李福连夜赶往军中探望。诸葛亮含泪呈上遗表,请李福转达给后主。 李福和诸葛亮密谈了一番,就带了表文,匆匆回朝复命了。诸葛亮强打精神,命人将自己搀扶上小车,秋风大作,诸葛亮望着军营上“克复中原”的大旗,黯然神伤,仰天长叹。 诸葛亮自知不久于人世,即对国家大事作了周密的安排,还将自己的军事所学写成了二十四篇兵书传给姜维,并一再叮嘱说:“蜀中各条通道,都不必过多担心;惟有阴平,必须多加注意,以防有失。”果不出诸葛亮所料,日后魏军就是从阴平突破了蜀国的防线。 就在诸葛亮于病榻奄奄一息之际,李福又匆匆赶了回来,诸葛亮突然睁开眼睛,气息微弱地告诉李福说:“我知你返回之意,我死后,可让蒋琬接替我的丞相之 职。”当李福还想问些什么时,诸葛亮闭上了眼睛,沉默不语。人们上前轻声呼唤,却发现诸葛亮已经溘然长逝,终年五十四岁。 一代名臣就这样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满腹遗憾悄然离开了人世,留给后世人们无尽的哀思和追忆。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