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也不怕,热爱神圣事业而轻视其他快乐,对自己的生命毫无牵挂。 天有不测风云。 袁隆平结识了杂交水稻王国 第一代“皇后”,得到了国家、省、学校的热情支持,正和他的两位助手信心十足地试验研究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了。“文化大革命”的风暴,铺天盖地而 来。“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标语到处可见,“要革命的过来,不革命的滚开!”口号随时可闻,接着便是“踢开党委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宁静的校园喧嚣 起来,正常的秩序已不存在。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革,袁隆平迷惑不解。建国17年了,怎么还说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出生在旧社会,却长在新中国,是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的凯歌中念了大学,又按照国家的需要志愿到穷乡僻壤任教。十几年兢兢业业,认真地教书,严格地、热情地育人,从不犹豫,从不懈 怠,怎么还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大字报、大字块接踵而来,“袁隆平是白专道路的典型”“袁隆平是资产阶级技术骗子!”袁隆平感到有一 种说不出的痛苦。找学校领导说说吧,他们也都成为“革命路上的绊脚石”,一时间,是非颠倒,反目成仇。平时不错的人,也不敢交谈,避而远之。他第一次体会 到“孤家寡人”“光荣的孤立”的滋味。也第一次成为被革命派横扫的“牛鬼蛇神”。 那段日子,自尊心没有了,人格不见了,到处是批判、 斗争、砸烂,几乎所有的干部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有有学问的人都是“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所有出身不好的人都是“黑五类”。戴高帽子 游街示众,手持大刀长矛上街示威,喊声震天的批斗大会,成为当时十分红火的“革命”景观。 静观其变的袁隆平,只能接受“革命小将”、“革命师生”的批判,只能放下手中的书本、试验田的工作接受审查,只能同意造反派把两个助手抽去“革命”,并和他划清界限的决定。对于这一切,他只能逆来顺受,企盼着这场风暴能很快地过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一天,几个人怒气冲冲闯进实验室,进门不容分说,对准一个个幼苗长势良好的试验钵,棍棒相加,大打出手,口中还叫喊: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袁隆平心如刀绞,冲上前想制止。两个人挡住他,他大声疾呼: “它们没有罪!这样做,你们会后悔的。” “死不悔改!”几个人砸完之后,带着胜利者的神气走了。 望着实验室东倒西歪的器皿,支离破碎的试验钵,他悲愤交加。一个个扶正、摆平,下意识地自言自语:不管气候如何恶劣,是种子总要发芽。 他不惧怕辛苦,不屈服炎热,也不为流言蜚语左右,但他无力对抗这场来势凶猛的灾祸。 像当年地下工作者一样,在别人对他不加注意的时候,他悄悄地将没有伤损的试验钵,一个个转移到果树下面,让这些生不逢时的幼苗躲避一下风寒,请它们用不屈的生命给自己,也是给别人提供一点数据、一点宽慰、一点信息、一点光明。 1968年5月,本来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的季节,在安江农校却发生一起拔苗毁田恶性事件。袁隆平费尽心机保存下来的杂交稻苗,作为试验材料栽在试验田里,一夜之间全部被人拔走。这一严重破坏事件震惊全校,许多主持正义的师生纷纷谴责: “稻苗何罪之有,如此狠心!” “简直是暴徒!” “这是破坏行为!” 袁隆平见到现场,未癒的伤口犹如又被捅上一刀。他捂着隐隐作痛的胸口,愣在那里长久没有作声。十几年,在这所学校,可以说是规规矩矩教书,“夹着尾巴” 做人,与谁都没有个人恩怨,更谈不上私仇。这项试验研究,是国家和省里挂了号的,是学校广大师生都知道的,不是个人的私事。下此毒手,这是为什么啊!他欲 哭无泪,双手攥紧拳头。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科学的尊严,守住不变的信念。他像侦察员一样,沿着一串龌龊的脚印,找到作案者销毁罪证的一口井边, 见到井中漂浮着几株稻苗。 看见几株被自己监护的试验材料,如同见到久别的亲人,他一下子扑过去。他不容分说,脱掉上衣下到6米多深的 井中,首先捞出浮在上面的稻苗,然后又几次潜入深处。这位当年湖北武汉市、成都四川东区自由泳冠军的选手,终因井水太深太凉几经努力也未能潜入井底。看 来,凭自己力量无法挽救井底的稻苗了,需要求助于别人。 他跑到管理农机的老师那里, “帮帮忙吧,我找到了。” “找到了!他是谁?”这位老师误会了,以为是找到了作案者。 “不,是稻苗。” “在什么地方?” “水井里。” 这位老师迅速找到一台水泵,安装好接上动力,开始抽水。这个水井水源充足,蓄水量大,足足抽了三天三夜才见到井底。井底确实横躺竖卧着几十株稻苗,但因长时间浸泡,井水太凉,它们已经失去生命,不能死而复生了。 袁隆平眼含热泪,对周围的人说: “太残酷了,我没有保护好它们。” 大家都同情地点着头,劝着他。 “正好,已经捞出的五株,我又重新栽到试验田里,请大家帮助保护。” 大家七嘴八舌又是一顿对作案者的谴责: “刽子手!” “损人不利己,缺德!” “文化大革命”继续进行着,但人们渐渐失去了当初的新鲜感,一天比一天冷静。经过这次毁田事件,人们普遍认识到:袁老师干的是件了不起的事,指责和淡漠都是不对的。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