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袁隆平 >

袁隆平的故事:突发奇想

时间:2015-10-25 23:1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不大的、有时候是验证难以觉察的、偶尔偏离正常规范的想法不断积累,会导致新的思想的形成。 处处留心皆学问。 袁隆平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是端端正正地坐在教研室看书写字,就是到教室辅导答疑,再不就在试验田里流连忘返、思考问题。1960年7月的一天,他又到

  不大的、有时候是验证难以觉察的、偶尔偏离正常规范的想法不断积累,会导致新的思想的形成。

  处处留心皆学问。

   袁隆平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是端端正正地坐在教研室看书写字,就是到教室辅导答疑,再不就在试验田里流连忘返、思考问题。1960年7月的一天,他又到稻 田观察,意外地发现稻田中有十几株水稻长得特别高,高出一般水稻20厘米左右,而且穗子大,籽粒多,有170多粒。他惊喜地端详着这些水稻,口中喃喃自 语:

  “鹤立鸡群,鹤立鸡群!”

  这时,他触景生情,突发奇想:如果水稻全都这个模样,老百姓可就食足了,天下也许就太平了。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清朝康熙年间,也就是公元1662年到1722年,康熙在丰泽园设置一个皇家农事实验场,园前有水田数亩,园后种桑多株。每年皇帝都在这里演习耕田,所 以这块田又叫苑田。有一年六月下旬的一天,康熙顺着田间小路到穗和稻田巡察,突然发现一株比所有稻子都高的水稻,这株稻籽粒多,已经成熟。康熙便小心翼翼 地采集下这株稻的稻穗,留作明年种植,以观后效。第二年插下之后,又于六月未成熟,早于一般水稻两个月。不仅早成熟,而且产量高,质量好,用其碾米,米的 颜色徽红、粒长;做成饭,“气香而味浓”,有香味,口感好。因为这种稻产自皇帝种的田里,所以称为“御稻”。用这种稻碾成的米,叫御稻米。40余年,宫内 进膳,基本上吃的都是这种米。由于“御稻”生长期短,成熟早,适于北方种植,也适于南方一年两熟。所以,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在江浙一带推广,产量 比原来提高1.7倍。后来推广到安徽、江西等地,都获得好收成。可见“御稻”的单株选择是成功的。它比现代选种史上维尔莫林在1856年开始的甜菜单株选 择早100多年。

  袁隆平把单株选择的种子,第二年插进田里,结果表现平常,和与之对照的水稻几乎一样,远没有“御稻”那种出类拔萃的表现。坐在田埂上的袁隆平暗暗问自己:已经显示出来的优势,一年后为什么消失了呢,清代已经好用的单株选择法,为什么现在不灵了呢?

   袁隆平遗传育种课,他不止一次讲过:从理论上,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遗传和变异对立统一的过程。如果只有遗传,没有变 异,那就没有进化和发展了,野稻也就不能变为家稻。如果只有变异,没有遗传,上一代和下一代完全不同,稻子也就不成其为稻子。稻田里出现“鹤立鸡群”的稻 子,是一种变异现象,可是第二年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种变异没有遗传,理论和实际错位了,该怎么解释呢?

  夜已深了,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蛙声四起,蚊声阵阵。他双手托着头,思想的小河,沿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河床潺潺地流淌着。

   什么是种子?在植物学上,种子是指受精后发育成熟的胚珠;在农业上,还包括可供繁殖的营养器官。西瓜、大豆、水稻这些作物的种子,既是新生命的起点,又 是累累果实的母亲。种瓜所以得瓜,种豆所以得豆,种稻所以得稻,本质在于种子。种子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同时稻种,也各不相同,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外部形态、大小、颜色、形状、重量不同;二是内部结构、所含化学成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三是遗传物质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一般的种子要育成优良品种,需要 利用或诱发变异。变异就是种子在生育过程中,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条件来改变原来性状的一种现象。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功绩之一,就是发现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 异。变异有微小的变异和显著的变异,有遗传性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一个新品种的形成,需要通过人们几代地对变异的选择,积累和保存有利的变异。正是基于 这个道理,在收获季节,人们从作物群体中选出性状优良的植株,把植株上的种子作为特殊的培育对象。御稻种的选育成功,说明变异的性状保存延续下来。试验田 中“鹤立鸡群”的水稻,恢复到原来状态,没有把变异的特性保存和延续下去,袁隆平分析,是外界环境,包括温度、光照、水分、营养供应,还不足以调动种子内 部结构的变化。如果恰当地改变生存条件,用生物学上杂交的办法选育后代,来改变种子的性状,使它变异,再把这种变异有效地传下去,一种新的良种不就育成了 么!

  这一夜,袁隆平失眠了,几次强迫自己入睡,但“鹤立鸡群”的水稻总在眼前晃动。明天正是遗传育种课,一定把这个想法讲给大家,让 学生也动脑筋想想这个问题。一个教师的责任,就应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前人的成果、经验教给学生,也把未来的发展趋向讲给学生,让学生们都有一个“点 石成金”的思维,真正能说会做。

  一觉醒来,已是旭日临窗。他照例简单地洗潄一下,又伏在案头再翻一遍讲稿。习惯了,不这样似乎心里就 不踏实。转眼间从教已近十年,不算老教师,也不再是年轻的新教师了,应当把课教得更好。他记得,作物栽培专业有个学生叫邓则,学习认真,爱好广泛,喜欢打 球、游泳,是班级的文体干部,常找他释疑,讨论问题,也不止一次地对他说:

  “我们愿意听袁老师的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许多同学也这样说,他只是淡淡地,一笑了之。讲好课是每位教师的分内职责,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铃声响了,他踏着铃声的节拍,健步走向教室,迈向新的一天。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