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死毛文龙后,袁崇焕立即稳定毛文龙部将的军心,他说:“今天我只斩毛文龙一人,其他将领无罪,原职带兵。 希望大家不要受毛文龙的影响,继续全力报效国家。”接着,袁崇焕宣布改编命令,将东江镇部队分为四支,分别由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旗鼓中军徐敷奏、游击刘 兴祚、副将陈继盛统率。皮岛及金州的行政事务暂时由陈继盛代管。第二天,袁崇焕为毛文龙举行祭礼,并声称,处斩毛文龙是出于维护纲纪国法之公心,拜祭毛文 龙是出于朋友私交之情谊。 毛文龙死后,有些不服气的部将渐渐离去,其中重要的叛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人投降后金,为清朝出了很大力气,后来都封王。清初四大降王,除吴三桂外,其余孔、耿、尚三人都是毛文龙的旧部。不过这也不能说是袁崇焕的过失。 对于“杀毛事件”,当时舆论大都是同情毛文龙的。一般朝臣认为,毛文龙即使有罪,也不该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一个镇的总兵,也只能由皇帝才能下旨诛杀。皇帝的统治手段,主要只是赏与罚。袁崇焕擅杀大将,严重地侵犯了君权。 袁崇焕随即犒赏军士,尽除皮岛毛文龙的虐政。回宁远后上奏禀报,最后说:毛文龙是大将,不是臣有权可以擅自诛杀的。臣犯了死罪,谨候皇上惩处。 对于毛文龙,是用是杀,袁崇焕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袁崇焕深知,要在五年内征服后金平定辽东,单靠西线明军的力量显然不够,只有争取到东线明军的有力夹 击才可增加胜算。依照毛文龙的个性和一贯作风,听从节制协同作战的可能性又极小。在明朝财政日趋困难、军费开支庞大紧张的形势下,袁崇焕提出精简兵员节省 军费的建议,得到崇祯皇帝的高度评价并推行到其他各个军事重镇。毛文龙虚报兵员人数冒领军饷,抵制精简,既增加了军费负担,也滋长了军中的腐败;既不利于 明军战斗力的提高,也有碍辽东精简兵员节省军费方针的贯彻。加上毛文龙曾投靠阉党,而袁崇焕本来就痛恨阉党腐败,还曾身受阉党的迫害辞官归乡,杀毛文龙之 举无疑也夹杂了这种感情。基于上述复杂的原因,不得不杀毛文龙。然而,杀了毛文龙,东线军心严重动摇,袁崇焕能不能如愿实现统一指挥,更好地发挥牵制夹击 作用,也是一个疑问。 袁崇焕杀毛文龙之举,恰恰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后来的种种情况表明,杀掉毛文龙,给袁崇焕个人乃至整个辽东战局都种下了祸根。 其一,东江明军力量迅速弱化。东江镇明军的大部分将官,多年跟随毛文龙出生入死,心甘情愿做毛文龙的子孙部将,与毛文龙的关系非同一般。毛文龙被杀时, 他们无可奈何,但当他们回到原来的位子上统兵作战时,不满情绪日趋强烈。由袁崇焕任命、统率毛文龙的一部分旧部并代管东江行政事务的副将陈继盛,不久就被 东江部分叛乱将士杀害。毛文龙的子孙部将孔有德、耿仲明愤然离开东江,投奔山东孙元化,担任登、莱参将。即使是袁崇焕被朝廷千刀万剐,也没能消解他俩因毛 文龙被杀对朝廷的怨恨。崇祯六年(1633),当他们接到援助辽东的命令后,竟然自封元帅,发动武装叛乱,所向披靡,危害山东。不久,干脆渡海向对手投 降,后来成为清军入关南下的主力。 其二,后金少了东江的顾忌后,对明军迅速采取攻势。毛文龙部能够长期立足后金后方,说明了他们具有 相当的战斗力。后金对东江部队的游击战的牵制也有所顾忌,因而不敢倾力进攻宁远明军,是两军形成对峙局面的因素之一。毛文龙一死,东江部队失去了灵魂,加 上内讧不断,一下子很难对后金构成威胁,后金终于去掉一个心病。时隔不久,后金就挥师直驱明朝京城,说明诛杀毛文龙是一件不理智的事情。 其三,加深了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不信任。这从崇祯获悉毛文龙被杀后的震惊与无奈中可以看出来。 在有关事宜安排停当后,当年的六月九日,袁崇焕启程返抵宁远。当日立即写了一道数千字的奏章,原原本本报告了处斩毛文龙的原因与过程。 接到毛文龙被杀的消息,崇祯皇帝非常震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袁崇焕手里有尚方宝剑,被赋予先斩后奏的特权。辽东战局全权既然已交付给袁崇焕,而 毛文龙被杀已成事实,想到这些,崇祯也就无可奈何了。为了不影响袁崇焕一心平辽,崇祯皇帝在六月十八日批复了袁崇焕的奏章,强调毛文龙罪有应得,杀之以正 国法理所当然。为了封住朝廷大臣议论口舌,崇祯皇帝还专门就此事给兵部发了一道圣旨,重申了支持袁崇焕的态度。然而,从崇祯皇帝不声不响铲除魏忠贤及阉党 骨干分子的作风推测,他打心眼里非常恼火袁崇焕擅自斩杀边关大将的行为。后来,崇祯皇帝中了后金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杀了毛文龙以后,袁崇焕重新编定了辽东的兵员,山海关内外、山东登莱二州、天津、东江四处的部队定编153000人、8万多匹马,每年军费480万两,比原来节省了120万两,崇祯皇帝对此表示满意。 当时大名士陈眉公对“杀毛事件”抨击甚烈。另一个大名士钱谦益是毛文龙的朋友,对朝野舆论当然也有影响。《明季北略》甚至说:袁崇焕捏造十二条罪名来害死了毛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来害死了岳飞完全一样。却又是过分地批评了。 推测袁崇焕所以用这样的断然手段杀毛,首先是出于他刚强果决的性格。其次,文人带兵,一定熟读孙子兵法,对于孙子杀吴王爱姬二人、因而使得宫中美女尽皆 凛遵军法的故事,对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军法观念,一定印象十分深刻。那时候宁远、锦州、蓟州各处军事要地都曾发生兵变,如不整饬军纪,根本不能 打仗。袁崇焕明知这样做不对,还是忍不住要杀毛,推想起来,也有自恃崇祯奈何他不得的成分。最后,毛文龙接近魏忠贤,袁崇焕接近东林清流,其中也难免有些 党派成见。 这时候朝廷又欠饷不发了。袁崇焕再上奏章,深深忧虑又会发生兵变,更忧虑兵卒哗变后不再接受安抚,从此变为“大盗”。他说 一定要发生一次兵变,才发一次欠饷,而发了欠饷之后,又一定将负责官员捉去杀了一批,这样下去,永远是“欠饷——兵变——发饷——杀官——欠饷”的循环。 这道奏章,当然只会再度加深崇祯对他的憎恨。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