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徐光启 >

徐光启的故事:农政金书(2)

时间:2015-10-25 17:4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他拿出一个纸袋,里面放着几本笔记本,他抽出其中的一本,翻开看看,是记录肃宁纺织情况的,就准备把它整理出来,写成文章。 他看着笔记,想起了


  他拿出一个纸袋,里面放着几本笔记本,他抽出其中的一本,翻开看看,是记录肃宁纺织情况的,就准备把它整理出来,写成文章。

  他看着笔记,想起了往事……

  有一次,徐光启和一位朋友外出办事,途经肃宁(今河北高阳),看到很多人家的房后都有一个二三尺高的房子,向南的一面,从地面到房檐都作成窗棂,两个人都感觉很奇怪,就决定上前看个究竟。

  “光启兄,听说这里出布匹,价钱不算太贵,但就是有些粗,没有南方织的布细密。”

  朋友的几句话,引起了徐光启的兴趣。

   “这里出布匹?太好了。我在研究种棉花的时候,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南方不产棉而织布,布贱而棉花不够用。北方产棉而不织布,布贵而棉花又无法销售, 这就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把棉花用船从北方运到南方去,再把布从南方用船运到北方往返重复运输的情况,浪费人力和财力。如果北方能织布,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 了。”

  两个人正谈着,迎面走过一位老人。

  徐光启走上前去问道:“这位老伯,您是本地人吗?”

  “是啊,二位有什么事吗?”

  徐光启的朋友说:“我们想打听一下,这儿的各家院子里的小矮房子是干什么用的?”

  “你是问那样的房子吗?”老人转过身指着一家院子问。然后笑着说:“那是织室,就是织布用的屋子。”

  徐光启感到诧异:“为什么在那样矮的屋子里织布呢?”

  老人说:“外面看着矮,可里面却不矮。人们在盖屋的时候,向地下挖一人多深。高出地面这部分是用来进漂白剂光和通风的。”

  听了老人的话,徐光启和朋友很想到那屋子里看一看,他们向老人道别之后,就向刚才老人指的那家院子走去。

  两个人站在院门口,徐光启朝着里面喊道:“家里有人吗?”

  “你们找谁呀?”一个小姑娘从屋里跑出来,看上去有十来岁左右。

  “我们找你家的大人。”

  小姑娘边走边说:“你们等一会,我到西屋二叔家喊我爸去。”

  不一会,一位中年男人走过来。待问明徐光启的来意后,热情地把二人引进屋里。

  “大热的天,先喝点水解解渴,我再带你们到织室看一看。”

  “你们为什么在那样的屋里织布呢?”

  中年人答道:“我们这里风大,空气干燥,纺出的棉纱很容易断。在地下织室里织布,可以借着地里潮湿的气息纺织,织出的布就密实。”

  徐光启说:“有道理,我们到织室去看看吧。”

  在这家的织室里,徐光启看到了肃宁人织布的工作情况,屋里有些潮湿,和南方的气候湿度差不多,织出的布匹很结实,但有些粗,远不如南方织的布那样细密。

  “我有一种‘善巧之法’来提高这布匹的质量,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徐光启总是随时随地运用他的科学知识,现在,他又对北方发展棉纺织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徐光启就详细地讲述了浆纱和刷纱的织布方法,按照此法织出来的布匹,果然细密光亮,可以和南方织的布匹相媲美。

  浆纱和刷纱的织布方法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地传遍了肃宁一带。肃宁人采用了这些先进方法织出的布匹,质量好,但价格要比南方运来的布匹便宜,因为省去了运费、成本低。

  几年以后,肃宁就成了北方棉纺织业的重地。

  徐光启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把这件事写进了《农政全书》。

  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过了一年,徐光启和他的三个孙子每天忙于《农政全书》的写作。

  一天,尔斗刚走进书屋就对徐光启说:“阿公,听苏北来的人说他们那里闹蝗灾了。”

  “哎呀,”徐光启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吃惊,他放下手中的笔,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感到自己研究农业,希望增加生产,可是,一遇蝗灾,增产就落空,于是他决定暂时停止写作,研究治理蝗灾的问题。

  研究蝗灾和研究农业生产不一样,因为蝗虫漫天而飞,有时一飞几百里,所以他们没有来踪去迹,不易弄清,研究的难度颇大。

  徐光启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个艰巨的但却是可靠的办法,那就是对历史上的蝗灾进行统计。

   他尽力搜集历史资料,把自春秋时期到明朝所记载的蝗灾情况抄录下来,进行研究,从中得到启发。他发现史书记载蝗灾发生月份的,有111次,其中四月19 次,五月20次,六月31次,七月20次,八月12次,其他月份共9次。由此可见蝗灾多发生于四月至八月,而六月为最盛,这正是夏秋作物成熟的时期。

   他还发现:蝗灾发生的地方,多在“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之地”,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部,安徽、江苏两省 北部。以元朝而论,百年之中,史书所载曾受蝗灾的地方约400处,95%都在上述范围内,只有22处在这一范围以外,约占5%。

  那 么,这一范围有什么特点呢?主要是湖沼较多。是不是有湖就有蝗呢?也不对。像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地区自古以来没有发生过蝗灾。因为这些湖常年蓄水、湖边 垦田广,居民多,蝗虫很难滋生。而上述地区内的湖沼,徐光启游历过几个,往往涨水以后又干涸,湖边无水而又潮湿,芦苇丛生,地荒无人,正是蝗虫滋生的好地 方。

  根据这种分析,徐光启提出了消灭蝗虫的办法。他主张在上述范围内的地方官,应于冬天湖沼水浅的时候,前往湖边巡视,集中人力,把湖边芦苇、杂草全部割去,晒干当柴烧,使蝗虫无从滋生。

   徐光启亲自到苏北调查蝗灾的情况。当地的老农告诉他:“蝗虫刚出生时只有米粒那样大,不大活动,过几天长大到三四分长,有翅芽而不能飞,只能成群跳跃前 进,这叫做蝻。再过几天,翅膀硬了,长约二寸左右,样子像蚱蜢,成群高飞,遮天蔽日,这就是飞蝗了。”根据这种情况,徐光启提出,在易生蝗虫的地方,应教 当地百姓经常注意,见到某处土地有小虫蠕动,立即聚众扑打,务求净尽。万一已成蝻子,扑打较难,可以平地开二尺深、二尺宽的长沟,然后聚集百姓,不论老 幼,手持扫帚、铁锹之类,排列沟旁。于是在蝗蝻集中处,派人鸣锣驱蝻,蝻被锣声惊吓,向前跳跃,到达沟旁,锣声大振,蝻被迫跳入沟中,这时大家用力拍打, 然后把沟填平,这样,就可以把它们全部消灭。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