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王羲之 >

王羲之的资料,王羲之的书法你了解多少?,带你认识王羲之(4)

时间:2017-06-05 17:47来源:未知 作者:历史小助手 点击:
第二节 在王羲之以前,行书这一书体,已由刘德升草创,钟繇使之初具规模。到了王羲之笔下,行书一体得以大成。王羲之大力开拓了行书的艺术容量,

第二节


  在王羲之以前,行书这一书体,已由刘德升草创,钟繇使之初具规模。到了王羲之笔下,行书一体得以大成。王羲之大力开拓了行书的艺术容量,使自己的用笔完全符合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在字形上以简易带出流动,在流动中(所谓“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表现勃勃生机、盈盈意境。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古人认为:“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惟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方孝孺语《书林藻鉴》引)这等于说《兰亭序》是古来行书之冠,中国书法的经典。因为它“兼具众美”而自成风范。此论确实不虚。《兰亭序》是王羲之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的崭新创造。它的曲折流美的笔触、纵长挺拔的体势在前代书迹中是见不到的。在笔迹连断的处理上《兰亭序》在笔与笔之间曲尽俯仰、顾盼、牵带、张弛之妙,表现了他独具匠心、充满创造力的笔法。自然,他的笔法是不能再现的,因为那是他的创造。许多学者都试图推断他是中锋用笔还是侧锋用笔,但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这并不在意料之外。王羲之的笔法既然是创造,那就早已脱却了技巧的层次,取得了可以被无限地阐释下去的资格: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可以阐释,但却是阐释不尽的。《兰亭序》的结体,变化多样,相同的字,各具面貌。20个“这”字,7个“不”字,6个“一”字,5个“所”字,3个“足”字,绝不苟同,体现了王羲之之精湛的功力。从笔法到结体,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正像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王羲之传论》中所说的那样:“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从全篇看,笔势起伏流动,淋漓畅快,姿态飞扬,在千变万化中却有统一而严谨的法度,在清俊秀丽的表象下蕴含着遒劲的力度。

  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以著名的《十七帖》为代表,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过渡,奠定了今草书体的形式法则,确立了今草艺术的本质内涵。笔姿矫健雄逸,体态遒媚秀婉,风格清新流便,他的草书特别富于抒情的力量,潜藏着深深的智慧,体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法则的和谐美。

  王羲之的楷书以《乐毅论》。代表作品《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比较钟繇楷书,王羲之的楷书已经脱尽隶心,在方正整肃之中,表现出潇洒飘逸。用笔清劲秀丽,起笔收笔都利落洒脱;结字舒朗,疏密适当。千百年来,王羲之的楷书一直是书家珍视的神品。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从隋朝开始,经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清人倡言书分南北,南派帖学,北派碑学。按照北碑南帖的分法,王羲之就正是帖学的宗师。他的作品有阐释不尽的内涵,有着充分发展的外延。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掩蔽了他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因为他的书艺冠绝古今,事实上,王羲之在书法理论上还是有相当造诣的。《晋书·王羲之传》节录了王羲之一封信中的几句话: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这两句话中,羲之表现了他对张芝刻苦学习的赞赏,同时也透露出他倾向于技巧论的书法思想。“耽之若是,未必后之”的意思就是认为书艺的成就可以经过严格的技巧训练而获得,人的努力可以克服艺术追求道路上的困难。这一思想符合王羲之务实的精神,体现的是王羲之重视人的努力,重视技巧训练的态度。这无疑是正确的思想。王羲之确乎倾向于技巧论,但他不是技术主义的。他承认技巧的重要,重视人的努力,同时也特别强调书法要表现人的精神(所谓“意”)。

  (王羲之:《论书》。载《法书要录》)“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在这一段与人论书的信里,王羲之提出了“书意”这一概念,这说明他不是技术主义者,并未形成技巧论。什么是书意呢?书意自然不是以文字为载体而传达的语意,而是书法作品的创造者的人格、性情、志意和才调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艺术家的人格有高下,性情有刚柔,志意有深浅,才调有雅俗,这必然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在一幅书法作品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的力量、性情的偏向、志意的深度、才调的品格正是王羲之所讲的“书意”。王羲之讲了“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的话,思想深刻。“转深”一语,强调了艺术家的实践功夫。“意”在主体,不论多么深刻、高尚、激动人心,但它是内在的、抽象的,它必须经由媒介(书)才能客观化,变得具体。因此艺术家想要把“意”经过书而成为“书意”,把自己的书写行为变成艺术创造的行动,那就必须不断地实践下去。只有这样,“书意”才能“转深”,“点画之间”才能“皆有意”,作品才能气韵生动。

  《题卫夫人〈等阵图后〉》王羲之书论的代表作品其中的,最精彩的一段:

  夫纸者,阵也;笔者,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者,先乾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这。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势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责任编辑:追学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历史小助手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7-06-09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