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王羲之 >

王羲之的资料,王羲之的书法你了解多少?,带你认识王羲之(2)

时间:2017-06-05 17:47来源:未知 作者:历史小助手 点击: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子者大惠也。”

  王羲之信中讲到,橄榄、沙果、樱桃等果木种子,周抚从益州寄给羲之,羲之播种后,发现用布袋装来的发芽成长得好,用木盒装来的多不出苗。言外意是请周抚再寄果种时用布袋装盛。信中还说到去官之后特别喜爱种植果树,周抚送来的胡桃也长得很好。末尾诚致谢忱。此信看出羲之跟友人周抚的深情厚谊,琐屑小事的叙述中,也表现出羲之之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深挚情怀。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便献之、凝之等41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诸人诗作汇为一册,王羲之为这册诗集写序,此序因而题作《兰亭序》。《兰亭序》前半写宴集的时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序文把三月三的宴集交代清楚之后,即以清简的文笔描绘出会稽山阴山川的秀美和宴集诸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乐趣。“仰观”、“俯察”二句,见出羲之阔大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兰亭序》的后半部分即事抒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斩足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过,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子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妥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上半部分将文义归结在“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句中,表现出乐观的精神。下半部分笔锋陡转,兴尽悲来,惜春伤逝,对人生聚散无常,年寿不永发出深沉的喟叹。上下两部分在情调上的矛盾似乎不易理喻。实际上,这个情调上的矛盾,正说明了王羲之在人生哲理上的严肃思考是深沉的。“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是客观世界的特征,它呈现在人的面前,给人生展示着世界的多样性,也使人感受并享有人生的美好。故而,“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人生可以是乐观的。但是,“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是永恒的;而个体生命,尽管“修短随化”,却“终期于尽”,是短暂的,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个体生命的“死生亦大矣”,生之可乐,不正衬出死之可哀么!反过来,人生也正因为有死亡的哀痛横亘在生命的尽头,生命的欢乐才得以增强,才能愈加显示它的针对死亡的价值和反抗死亡的意义。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也就不只是文人的风雅,而是有着更深沉的人生意蕴。薪尽火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个体生命的人生实践和体悟并不因其血肉之躯的“终期于尽”而一并绝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的精神因此可以得到承传。在《兰亭序》“悲夫”“痛哉”的情感所显扬出的乐观的人生精神是理性的、深沉的,而不是盲目的、浮浅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情调上的“悲夫”“痛哉”并不一定指示精神上的颓靡不振,蹈励发扬的人生精神往往不用轻松欢快的情调去表现,《兰亭序》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现存《兰亭诗》王羲之的诗歌二首,诗意与兰亭序相仿: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兰亭诗》二章)

  诗中赞美自然的伟力与和谐,表现了羲之清朗的心境和体悟自然之美时良有所得的欣悦之情。

  晋朝中国书法,迎来了黄金时代。(《书林藻鉴》)马宗霍指出:“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马宗霍进一步指出了形成这一书法艺术黄金时代的原因:“夷考其故,盖有三焉。一则时接汉魏,诸体悉备;无烦极虑,便可兼通;择要而从,尤易专擅……一则隶奇草圣,笔迹多传;服拟有资,师承匪远;酌其余烈,自得新裁……一则欲好清谈,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鹜皋壤;机务不以经心,翰墨于是假手。”书法史在经过了先秦的发轫、两汉的积累之后,三国时代的钟繇已在总结前代书艺,为创个人风格,用笔十分讲究,楷书成就很高,瘦劲精妍,奠定了晋人突飞猛进的基础。王羲之从父王导钟爱钟繇书法,“丧乱狼狈,犹怀钟尚书(钟繇)《宣示帖》,衣带过江”(《书林藻鉴》)。王导自己的书法艺术也很有成就,擅行草,见贵当世。羲之的父亲王旷,也擅长书法。12岁的王羲之从父亲处看到了前代一些书法论著,父亲嫌他年幼,恐不理解,要他长大后再学习这些论著。羲之却要求父亲尽早教授。王旷见自己的儿子志向不凡,便悉心教导。

  王羲之从7岁开始学书法。他的书法教师是卫夫人。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有人据此与《王氏宗谱》考定卫夫人是羲之的姨母。这个考论是可信的。卫夫人的书法,功力深,艺术水平高。陈思《书小史》引述的唐人书评,称誉卫夫人之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有女性书法家特有的优美流畅的风格。她的笔法,是从蔡淡处传承的蔡邕的笔法,又心摹手追钟繇的笔法;多年潜心的研究,她终于创出自己的风格。她既然是王羲之的近亲,传授导羲之学书尽心尽力。 (责任编辑:追学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历史小助手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7-06-09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