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王羲之 >

王羲之机智解危的故事

时间:2017-03-14 13:59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一作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今山东)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后朝中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之职,也称王右军。 王羲之机智解危 王羲之的
  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一作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今山东)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后朝中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之职,也称“王右军”。

  王羲之机智解危

  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的名门望族,他的两个伯父是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佐命功臣,一位叫王导,任东晋宰相,另一位叫王敦,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氏家族在东晋政权中,权势之盛,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一心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王敦的谋士钱风,一直在给王敦问鼎的野心鼓动打气,他自己也存心借此捞个开国元勋。二人气味相投,成为知己。

  初夏的一个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风急如星火地走进王府大门,直奔客厅而来。王敦得报后立即到客厅与他见面。钱风欲言又止,向王敦使了个眼色。王敦抬起右手挥了挥,几个仆人都心领神会地退了下去。二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

  钱风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小声地对王敦说着。二人叽叽咕咕地谈了好一阵子,王敦突然站了起来,手一挥,正在开口说话中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睡着的帐子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做是维持王家世家大族地位的“荣誉”标志之一,是王家下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因此,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他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风到来时,因为双方都很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王敦站起身来,看到帐子动了一下,才想起来。于是,王敦大惊失色,对钱风说:不好!羲儿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

  策划起兵、夺位,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一旦走漏风声,策划者的身家性命将彻底毁灭,王敦和钱风对此是十分清楚的。经王敦一提起,两眼射出凶光的钱风对王敦急促地说:“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便死无葬身之地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钱风怂恿王敦去杀王羲之。

  “大将军,要成大事,不敢作为不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钱风焦急地催促王敦下手。

  听了钱风的话,王敦心一横,脚一跺,说:“对,不能儿女情长。”接着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叫道,“羲儿呀,你就莫怪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拔出了寒光逼人的青龙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

  王敦撩起帐子,正待挥剑砍下去,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王羲之这时发着微微的鼾声,睡得正香甜,头歪在一边,胸脯随着均匀的呼吸一起一伏,王敦掀起帐子,王羲之也毫无反应。王敦爱怜地望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见,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把它插入鞘中,拉着钱风的手走了出去。

  真玄哪,王羲之差一点就成了伯父王敦的刀下鬼了。实际上,打钱风进门时趋,王羲之就已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风的谈话。很快,王羲之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当王敦提剑向他走来之时,王羲之紧张的心几乎堵住了嗓子眼,他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两眼闭着,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因此才没有下手。

  王羲之以自己的机警,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一言心语

  在不同情况下应有不同的灵活反应,这是化解危难扭转险境的重要所在。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