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众所周知,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在其诗作当中,有一首实在太美了。...
简介:外国诗人评论中国历史上的诗人,写景总爱些悲秋,秋天草木凋零确实是一件悲伤的事,因为中国的文人最喜欢的借物喻人,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恰逢秋季,虽然境遇悲苦但逆境中仍能看到希望,所以好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简介:东坡印象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相貌。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苏轼画像,这些画像虽然千差万别,但有几个共同的突出特点: 第一,身材魁梧高大,有的画像着意突出表现其肩宽背阔、大腹便便; 第二,头戴高高的子瞻帽,浓眉大眼、鼻直口方; 第三,脸型长...
简介:苏门弟子知多少 苏轼是大宋300年最有才情的人物,他的名声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这个人是实实在在地有才,太有才了。 他因为文章列入唐宋八大家,因为书法名列宋四大家。他的诗是继李白和杜甫之后的一位大家,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 他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
简介:第三节 一种生活方式拉上帷幕 古人早说过,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年迈的苏东坡依靠诗歌、酒精和对生命的渴望抵抗命运的荒诞。然而,半醉半醒之际,仍然会有一丝伤痛爬上心头,像是年代久远而弥足清晰的初恋记忆,挥之不去。那就是乡愁。对他来说,...
简介:第二节 啊,海南 即便是今天,孤悬南中国海的海南岛也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而在苏东坡的宋朝,简直就是神秘恐怖的月球。 那个在东京城里冷笑的人就是章惇,他不能容忍苏东坡过得“这般快活”——在小人眼里,你苏东坡已经贬谪到化外之地了,居然还“春睡美”,...
简介:第一节 比南方更南 希腊先贤说人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人却可能第二次陷入政敌的同一个陷阱。1093年,与苏东坡相关的两个女人去世了,一个是他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王闰之,一个是太皇太后。王闰之死后,苏东坡的晚年更加孤寂,而太皇太后的死...
简介:第二节 小住扬州 扬州是江南的另一座美丽城市,它的精致与优雅,丝毫不亚于杭州。它们相距不远,如同江南这篇锦绣文章的两个华彩段落彼此呼应。 扬州从来也是文人的扬州,唐人对它的赞赏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游人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俗语则认为...
简介:第一节 十五年后的跳珠 苏东坡再一次见到西湖烟水,是在距上次离开它15年之后。结束黄州的贬谪,苏东坡曾任过登州太守,后来又调到首都任中书舍人。神宗皇帝死后,年轻的哲宗继位,摄政的太后对苏东坡兄弟十分欣赏,兄弟二人由此身居要职:苏东坡是正部级的...
简介:第四节 朋友来了有好酒 像苏东坡这样的性情中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和崇拜者。不仅因为他的才华和名气,比才华和名气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情。这是一个真性情的趣人,如果他没有朋友,世界上就根本不存在友谊一说。 苏东坡写过一篇《方山子传》,记述了一个很...
简介:第三节 赤壁明月 到黄州刚满一年时,苏东坡填了一首词,词曰: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西江月》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诗人内心的秘密:那是一种贬谪后的...
简介:第二节 生活的艺术 中国文人没有几个不喜欢苏东坡的,除了他才华横溢的诗、词、文和书画,更重要的是他达观的性格。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总能安之若素,从中寻找出生活的乐趣。于他,生活是一种艺术,一种尽可能再舒服些的艺术。 “乌台诗案...
简介:第一节 乌鸦带来的噩耗 民间认为,乌鸦是一种不祥之兆,它们那黑色的羽毛和尖厉的叫声,往往意味着死亡、衰败和疼痛。仿佛正是为了和这种民间观念相吻合,北宋帝国最高纪检与司法机关——御史台——的办公大院里,几株高大的树上落满了乌鸦,以至于人们把御...
简介:第六节 徐州的浸润 苏东坡在徐州太守任上比在密州太守任上稍长,大约有两年多。这位已经40多岁的中年人,自从深受时人敬爱的欧阳修去世后,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坛领袖,于今,也有好几年的时光了。 徐州的条件远比贫困的密州要好,更重要的是,苏东坡赴任之...
简介:第五节 密州的超然 人生的琴键就像驿路上一个接一个的长亭短亭。离开了杭州,苏东坡的下一站是山东密州。与杭州的幸福相比,密州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境界,苏东坡自己把它定位为:超然。 接到朝廷的调令是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九月,苏东坡被调到山东密州做...
简介:第四节 杭州的幸福 苏东坡去世20多年后,金人南下,北宋帝国像一座被淘空了的大厦轰然倒塌。幸得康王赵构南渡,几经周折,终于在今天的杭州建立政权,史称南宋。而杭州作为南宋帝国的首都,改名临安。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
简介:世界上最窄的路无疑就是仕途,用万马千军过独木桥来形容也不算为过。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的时代,自然也如此。 到京城半年后,朝廷任命苏洵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从八品的比芝麻还小的小官,苏洵对此愤怒而伤心,拒不就任。到了第...
简介:第二节 在路上 眉山安镇乡可龙里有一眼井,名叫老翁井。据说,月明之夜,常常有一个白发老人孤独地坐在井栏边,当有人走近时,他立即消失在幽深的井水中。老翁井之侧,是苏家的祖茔,苏东坡的祖父以及更老的先人们大多长眠于此。现在,他将在这里安葬母亲程...
简介:“学而优则仕”是一句古老的套话,却也是中国历史的不刊之论。通俗地说,除了极少数生性淡泊,向往隐士生活而立志要做世外逸民者,绝大多数读书人都希望“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不过,即便真有一肚子学问,要想成功地向帝王推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介:第五节 开封的肖像 与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相比,孟元老算不得名人。通常意义上,他的那部回忆录式的《东京梦华录》只出现在供大学本科以上的专业人员阅读的文学史。他生活的时代比苏东坡稍晚,差不多要等到苏东坡去世,他才降生。因此孟元老很不幸地目睹了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