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孙中山 >

58、袁世凯逼宫受挫

时间:2015-11-19 17:53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北京,铁狮子胡同,袁世凯的官
  北京,铁狮子胡同,袁世凯的官邸。

  卫队肃立,戒备森严。

  夜色来临,窗幔垂下。厅内,身着朝服的袁世凯正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密谈。

  朱尔典的笑容颇有深意:不管南方如何动作,您是被公认的'强有力的人'--非袁莫属!

  袁世凯肥胖的面孔上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风云变幻,形势复杂。孙在南方称总统,我也只得勉为其难!

  侍卫进来,低声向袁世凯报告。

  袁世凯颔首,即请朱尔典同至窗前,撩开窗帘,向外观看。昏暗中,巨大的朱红廊柱雕饰闪着微光。院子里,内侍正将大口大口的银箱抬到后面。

  银箱上贴着蒙满灰尘的黄色封皮。

  袁世凯对朱尔典低语:内府存银。太后赐做军费。

  朱尔典笑了:老兄有心计。

  自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继起的时候,英国就利用袁世凯与朱尔典的私交关系,打破了正常的外交规矩。再说朱尔典和唐绍仪当年营救袁世凯脱险,有救命之恩。此后,朱尔典事实上就成了袁的内幕高参。

   辛亥武昌起义胜利后,中国处在一个三岔路口。是共和还是立宪,国人意见也不尽一致。但总之是分两大派: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共和派,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立 宪派。外国政府,主要是日本和英国,出自本身利益,也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选择自己的代理人。受不同利益驱使,日本和英国产生了冲突。英国利用自己的王牌朱 尔典,紧紧控制了袁世凯。他们见日本主战,于是与袁策划了南北议和。此事由袁世凯在北京先和朱尔典商量妥当,由朱电令汉口英领事出面介绍南北双方进行和 谈。还不止此,就是12月中旬以后到20日左右,和谈将近成熟,袁世凯推翻满清的密谋,也是事前与朱尔典密商决定的。他们决定联合各省督抚,统兵各军及驻 外各公使奏请清帝逊位,然后由袁内阁议决入奏。其后奉旨依议,于1911年12月24日才正式宣布清室逊位。而在此几天前,还将中英合办开滦矿的合同先行 签字。因有功,朱尔典的驻英公使从此一直连了四任,直到他告老,才许他退休。

  袁世凯则是一开始就瞄准了时机,打算利用这场革命实现他 的独裁野心。1908年,袁世凯被清朝摄政王载沣解除一切职务退休。他回到河南彰德府洹上村等待东山再起时,故意叫人拍了一张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河边垂 钓的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以迷惑清廷。但他暗中却与自己亲自训练的六镇军队保持着密切联系。武昌事起,清朝派荫昌统率军队前往镇压,但荫昌根本指挥不灵。那 些军官都要先请示袁世凯才决定行动。冯国璋跑到洹上村请教袁世凯,袁世凯给了他六个字的方针:慢慢走,等等看。这些军队便以需要准备为名拖延出发时间。清 廷只好电请袁世凯出山,先是委任他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嫌官小,回电说足疾未愈无法行动。这个足疾,就是当初载沣要他退休的理由。袁世凯不肯出山,却偷阅清 廷和前线军队往来的电报。有些电报他还加以篡改,使清廷得不到真实情况,军队按他的意志行动。清廷只好再升任他为钦差大臣。袁世凯又提出六项条件。杨度问 他既然想干大事,为什么一推再推?袁世凯笑着说出一番高论:皙子,你知道拔树的办法吗?马上就用猛力去拔,是不可能把树连根拔起来的;过分去扭,树就会折 断。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左右摇撼不已。这样做,才能使树根松动,然后不必用大力,就可以拔起来。清朝是棵大树,且是近三百年的老树,不是容易拔起来的。现 在闹革命的都是年轻人,血气方刚,但不懂拔树的办法;而主张君主立宪的人,虽然懂得拔树的办法,却没有力气。我今天这样做,看起来是退隐,实际上是一直在 摇撼大树。现在树根四周的泥土已经松动,大树不久就要拔起来了。

  直到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他才威风八面地开进北京。在北洋军出师占据了优势后,又立即以让他出任民国总统为条件,与南方革命党进行谈判。

   自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心里好不是滋味儿,生怕自己的窃权计划破产,便接连电告南京外交官伍廷芳,表示不承认南京临时政 府,反对南京政府之国民会议代表产生办法。1月5日,又电邀伍廷芳亲到北京一行。此时,其司马昭之心,已经显露出来。中山先生为人向来宽仁厚德,不计前 嫌,不苛察于人,当然也不会放弃对袁之希望。更何况他早在成立临时政府前夕,已和胡汉民表示了对袁的方策:争取清军各将领和袁世凯抛弃帝制,转向共和。

  同日,袁再电伍氏,仍坚持不承认南京政府,并反对一省三代表产生议会办法。

  于此议和不得不停顿下来。孙中山于1月8日接见日本客人时,听到犬养毅转达日本政府要革命党自动放弃共和主张的干涉内政妄言,当即予以批驳。

  犬养毅见孙中山意志坚定,不受左右,不久就回日本去了。

  至于日本人头山满等,则反对南北议和,建议彻底北伐。其目的是使战争长期拖下去,以便坐收渔人之利,这是日本政府的第二方案。

  但是事态的发展,并未按日本政府的计划进行。袁世凯依然进行和谈,并暗中准备逼清帝退位,夺取总统职权。在和谈期间,日方曾专访袁世凯,责难袁氏向革命军让步,但袁未予理会。这是因为袁已取得英国的暗中支持。

  1911年11月14日,英使朱尔典曾对袁世凯长子袁克定表明反对共和制,主张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立场。他说:

  关于解决国体问题,外国一般看法,都希望最好是保全清廷,作为象征性的存在,而实施宪政改革。我个人也认为,建共和形态的政府,是一种冒险的实验,不适合中国国情。

  但袁克定说:共和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时期……在革命党的一伙人中,早晚也会有拥戴袁世凯的。

  在11月中旬,袁氏父子已经计划先同意实行共和,等夺到大总统权位后,再称帝复辟。所以袁氏和伍廷芳的电报往还多次,只是怕总统之位捞不到手,才故意表示君主、共和之制还未可知,而拒绝承认南京政府。

   以后,英国见日本从中立转向对中国事态的积极干涉,一心确保清廷帝位,有控制中国的野心,便于11月底,特命驻日公使窦纳乐探询日本政府意向。当得知日 本政府意在不惜武力干涉后,即于12月5日照会日本,表示赞成维持清室地位,但反对外国干涉。与此同时,英使朱尔典已在积极斡旋南北议和。到12月2日, 在汉口英国总领事葛飞的促使下,南北达成三天停战协定。一周后,又延长停战期半个月,向以国会解决国体的目标进行,实际上是向采取共和制的目标前进。日本 的干涉失败了,所以日外交官又电告外相内田,主张武力干涉。袁长时期以来,已是亲英外交,英使朱尔典即其内幕参谋,所以敢于不理会日本政府。

  袁世凯此时已与朱尔典密商妥当,经共和制而使清帝退位,然后再复辟称帝。所以日本的干涉政策不仅孙中山反对,袁世凯也反对。

  法国、美国等国仍采取中立政策。

   此时,袁世凯最担心的,是清帝退位后,南京政府能否一定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他。于是,他一面为清帝退位制造舆论,一面试探南京政府。1月8日,袁军第 一军参议靳云鹏谒见袁世凯议论共和之事。靳对袁力陈大势,说明大家都主张共和制,条件是推袁为临时大总统。袁则故作姿态地说:南人希望共和则有之,北人恐 未必然。

  1月15日,孙中山复电袁世凯: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袁世凯接电后,欣喜若狂,开始对清帝逼宫。

  清室王公们立即开会,良弼、铁良、载涛、毓朗、载洵、善耆、溥伟等坚决反对清帝退位,并决定组织宗社党相对抗。会上甚至有人提议,袁世凯有野心,此人不可重用。

  袁世凯逼宫遇到挫折,又在与南方议和及国会召集方面层层作梗,使和议顿挫,故北则得罪于清室皇帝,南则为革命党人所不满。真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娘的,不行,把他干掉!京津同盟会激烈人士,策划于密室,决定除掉袁世凯,为共和鸣锣开道。直到深夜才定下来,暗杀分四组埋伏四个地点进行,以备万无一 失。第一组为张先培等,隐匿于三义茶叶店楼上;第二组为黄之萌等,埋伏于祥宜坊酒楼;第三组钱铁如等,在东安市场前面;第四组为吴若龙、罗明典、郑毓秀, 各驶马车游弋于东华门、王府井西大街之间,寻机增援和实施。一切就绪,只欠东风。

  话说1月16日晨,袁世凯得知孙中山许诺后,亦于当天上午高高兴兴入宫拜见隆裕皇太后和小皇帝,以国务大臣联奏名义,跪奏太后,请清帝退位,亦谓之再次逼宫。

  这日上午11时45分,袁世凯奏毕便乘双轮大马车出东华门。车过东华门大街,有大队骑兵拥于前后,大街有军警夹道林立,好不威风。

  正在行走之间,已到三义茶店楼门口,张先培从楼上掷弹一颗,但弹发时,袁车已过。

  快走!马车在袁的指使下飞驰起来。行抵祥宜坊前,第二组黄之萌、李献文各急投一弹,弹响车覆。卫队长与士兵数人当即命归西天。袁马车二马受伤,受到惊吓,腾起四蹄,狂奔而去,载受伤的袁世凯脱险回府,留下卫队拦截。

  张先培等下楼追击,被卫队当场击倒,黄之萌相扶,并与卫队作战,顿时天昏地暗。无奈卫队人多,一场乱战之后,同盟会的杨禹昌、陶鸿源、许思训、黄永清、李怀莲、萧声、薛荣等八人,均被逮捕,旋遇害殉国。

  一时,京师大哗,恐怖笼罩。

  再说袁世凯此次朝见出宫后,即遭到上面所述革命党人行刺。此奏折是以路易十六上断头台示意满清皇室,使隆裕对袁大为疑忌。正好袁出宫后,即遭革命党人刺杀,复使隆裕又对袁氏信任。袁世凯心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时袁世凯不敢再出门,包括清室也戒备森严。

  袁世凯遭行刺之后不到十天内,恐怖烟云未散,又有称作炸弹专家的彭家珍等积极筹划刺杀良弼等清室顽固派宗社党人的行动,其目的是消除共和障碍。

  彭家珍,字席儒,四川金堂县人,系清军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于天津加入京津同盟会,陆军武备学堂炮科毕业。此人正义感较强,同情中山革命,支持共和产生。

   良弼是清室的顽固派。1月24日,彭在街上散步,经路人指点,觅得良弼新宅在西四牌楼红罗厂。此院高深,戒备森严。暗攻不如强取。25日,彭即着军装携 佩刀、炸弹到良弼宅访问。等候多时,良仍未归,遂辞出。刚出门不几步,良弼归来,彭即回车到大门口下车。当良弼下车时,彭假以投名片作掩饰,顺手投炸弹炸 之,弹触地爆炸,良弼左膝炸断,彭则当场殉国,年仅二十五岁。

  良弼被抬回苏醒后,闻言彭家珍已当场死去,亦赞彭为英雄人物。两天后,良弼亦死。共和一患被除。

  不到十天内,接连出现两次暗杀,使京城再次笼罩在血色的恐怖中。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