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

时间:2016-03-03 13:26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剧,在世界各国的戏剧舞台上久享盛名,屡演 不衰。莎士比亚的作 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17世纪英国的时代现实,他汲取欧洲各国的新文化新思想,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剧,在世界各国的戏剧舞台上久享盛名,屡演 不衰。莎士比亚的作 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17世纪英国的时代现实,他汲取欧洲各国的新文化新思想,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成就。作 者艺术修养高,生活 感受深,善于思考,勤于创作,剧作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描写了当时英国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 义兴起时期各种 社会力量的冲突,莎士比亚画像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人们称誉他的作品是“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的名字早已越出国界, 他也成为世 界各国人民所崇敬的文化巨人。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生平及剧作的所谓“莎学”,已成为各国研究世界文化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虽 然莎士比亚是众人皆知的伟大剧作家,但他的身世却有许多不为世人所知之处,他未曾留下只字片言。莎翁的传记作者们唯一有把握的就是他在埃文河畔的 斯特拉 特福住过,是一个手套制造商的儿子,跑过龙套,还投资于一家名为“国王的人”的剧团。然而在斯特拉特福镇的文献中没有半点儿表明莎士比亚是个 作家,更不 用说是世界大师了。既没有作品手稿或信件,也没有任何签名。

  在莎士比亚女婿霍尔医生的日记中,也找不到其岳父是著名剧作家的任何说 明。不可思议的是,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地说明那些作品是演员莎士比亚创作的 ,莎士比亚去世时也没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视,没有一个人按照当时的习俗为他写 一首哀诗。在其遗嘱中,莎翁对他的书籍、手稿或关于文学的任何东西只字未 提。至于他是否上过斯特拉特福的文法学校,到国外旅行过,或与宫廷中的某人有过 联系也无从考证。但从莎翁的戏剧、诗歌中判断,他对意大利和王室甚为 熟悉;在哲学、文学、历史、法律和医药等方面知识广博。他出身于小市民家庭,何以知 道那么多豪华宫廷与贵族的琐事?他文化水平很低,何以剧作中能有 那么多细致的生活与心理描述?

  唯一把这个来自斯特拉特福的人和剧作 家联系在一起的,就只有“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但即使是这一点也是迷雾重重。在斯特拉特福的各种文献中,莎士比 亚一名有多种拼法,如 “Shaxper”、“Shagsker”或者“Shakapere”。在莎翁出版的各种著作版本或当时的各种文献中,莎士比亚总被拼做 “Shakespeare ”或者“Shake-speare”。《戏剧历史和悲剧》书影这也是问题疑点之一。

  于是,人们开始怀疑剧作家兼诗人的莎士比亚与斯特拉特福手套制造商之子绝非一人。即使像拜伦和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也怀疑莎翁的真实身份,狄更斯曾在 文章中表示,一定要揭开“莎士比亚真伪”之谜。

   一些反斯特拉特福派的人把目光盯在了弗朗西斯·培根身上。因为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缺少的东西,培根都具备:他是一个哲学家、科学家、律师,一个经常 出 入伊丽莎白和詹姆斯时代宫廷的政治家。一个名叫迪莉娅·培根的美国人,是弗朗西斯·培根的狂热拥护者。她深信培根就是这些作品的真实作者,而能证 明这一 点的材料就埋在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的墓下面。1856年9月,她手持铁锹来到斯特拉特福,准备开挖证据。但到了最后一刻她却弃之而去。不过,她仍 四处宣 传她的信念。

  后来,培根的崇拜者放弃寻找深埋地下的手稿,转而把精力放在现有的作品上。这是一项极为仔细的搜索工作。这些崇拜者集中 精力寻找那些据称可以证明培 根即为莎士比亚的各种密码、秘密文件或有特殊隐义的图形——他们相信这些东西都隐含在字里行间。其中,最主要的解密大师要数 伊格内修斯·唐纳利。他 是一位来自明尼苏达州的议员,从事各种稀奇古怪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培根的这项研究。

  1888年,唐纳利就 这一问题出了一本书。但书中大部分内容错综复杂,晦涩难懂。例如,他分析了文中的许多字,像Franis(弗朗西斯)、William(威廉) 、 Shake(挥动)和Spear(戈)等,把它们所出现的页数、行数,做各种加、减、乘、除运算。但其中也有个别发现简明易懂,切中主题。例如,他在对 《第 一开本》——1623年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研究时发现,bacon一词在历史剧和同一页的喜剧中都出现过。唐纳利认为,这绝非是巧合,而是作者在此揭 示其真实 身份。

  追随唐纳利的人认为,不管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出自谁手,起初他都精心策划了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以待后人解 决。例如,沃尔特·贝格利研究了莎 士比亚的一首诗中的最后两行:“The Romaines plausibly did consent/To  Tarquins everlasting banishment”,指出如果我们把最后一行诗最后一个单 词的前两个字母(ba)和倒数第二行最后一个 单词的前三个字母(con)联接起来,发现这首诗的真正作者是培根(Bacon)。在这里,贝格利和唐纳利一样, 忽视了事物的偶然性。显然他并未意识 到,培根(Bacon)名字中的字母都很普通,在其他不管是莎士比亚的还是非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都会有前后紧挨出现的 情况。

  这些解密 专家专抠字眼,最终难免被引到了莎翁《爱的徒劳》中小丑所用的一个毫无意义的“honorificabilitu-dinatibus”上。词中的字母足 以包含各种各 样的秘密信息。其中,埃德温·德宁·劳伦斯于1910年做出的解释最为合理。他将这些字母重新排序,即 “HiludiF.Baconisnatituitiorbi”。这是拉丁文, 翻译过来意为“这些剧本,弗朗西斯·培根的后代将为整个世界而永世珍 藏”。然而,德宁·劳伦斯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honorificabilitudinatibus” 一词在《爱的徒劳》问世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绝 不是培根为了隐含其秘密身份而生造的。

  而后又出现了一位似乎很有说服力的候选人——牛津伯爵爱德华·德韦尔。

   1902年,英国人托马斯·卢尼提出了德韦尔这一观点似乎更令人信服一些。德韦尔是牛津伯爵,也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表兄,受财政大臣威廉·伯利的监护,后  来成为了他的女婿。这些关系使他成了宫廷的常客,对宫廷生活甚为熟悉。并且,他还是公认的诗人和剧作家。1598年,当时的一位批评家——弗朗西斯·密  尔斯,称德韦尔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戏剧家”。

  与培根相比,德韦尔有更好的理由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因为,在他出入的社交圈中,剧场 被认为是不体面的去处。并且,伊丽莎白时期的宫廷中有许多人不 喜欢他们或者他们的祖先在舞台上被描绘成那个样子。所以,卢尼认为德韦尔用了笔名。但德韦 尔还是禁不住想留下一些关于其真实身份的暗示,所以他从他 的一枚画有一头狮子正在挥戈的徽章中取了他的名字——Shakespeare(挥戈)。

   德韦尔伯爵是一个贵族,所以有关他的生平记载比莎士比亚的仔细得多。其中,卢尼发现了许多记载可以将德韦尔和被认为是他写的各种著作联系起来。例如 , 众所周知,德韦尔1575年去过意大利,并在帕多瓦、热那亚、威尼斯和佛罗伦萨逗留过,而这一事实就可以解释莎翁戏剧中关于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

   卢尼相信,可以在莎士比亚——或者说德韦尔的最著名的戏剧《哈姆雷特》中找到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和哈姆雷特的父亲一样,德韦尔的父亲也是英年早逝; 母 亲也是在父亲死后闪电般地结了婚;他本人刺伤过威廉·伯利(英国财政大臣,德韦尔的岳父)的一个仆人,而哈姆雷特以同样的方式杀死了波洛涅斯;同 时,德 韦尔也和哈姆雷特一样曾被海盗俘获过,后来海盗又饶其一命。通过卢尼这一分析,我们发现,莎士比亚的这一剧本简直就是德韦尔的自传。

   同时,卢尼也在莎士比亚的其他戏剧角色中找到了德韦尔的影子。像李尔王一样,德韦尔也是个鳏夫,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大女儿结了婚;像福斯塔夫一样 ,他 机智聪明;像《暴风雨》中的普洛斯彼罗一样,莎士比亚长眠的三一教堂在他的一生中也曾遇到过狂风暴雨,尽管这是从比喻意义上来说的。

   至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卢尼得出的结论是南安普顿伯爵亨利·罗塞斯雷,非常适合莎翁诗歌中“美少年(fair youth)”一角。后来,牛津派推测罗 塞斯 雷是德韦尔的儿子。“美少年”实际上是一个双关语,指的是“少年韦尔(Vere youth)”。这样,卢尼的这一观点又前进了一步。

  到了20世纪中叶,牛津派已经彻底击溃了培根派,在反斯特拉特福派中占了首要地位。

   其实,牛津派试图从德韦尔的生活和莎翁的著作中找到相似之处的努力,和培根派所做的解密工作也一样有过分之嫌。另外,他们所做的这些工作也完全是挑 选 性的,很不全面的。正如许多传统学者指出的,牛津派完全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莎士比亚将他的儿子起名为哈姆尼特,而不是德韦尔。

  牛津 派认为牛津伯爵就是莎士比亚的理论,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年代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国王的人”这一剧团直到1614年还在上演 莎翁 的新剧,但德韦尔在1604年就去世了。而此时,莎翁的38个剧本中只有23个出版过,或在出版物中提及过,其余15部——包括《李尔王》、《麦克白》、  《安东尼和克莉奥帕特拉》、《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直到德韦尔死后才搬上舞台。

  一些牛津派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是:德韦尔在死前已经开始了这些剧本的创作,死后这些剧本又由别人完成。更有甚者,提出这些剧本的创作年代都是错误的, 大部分剧本应该说在1604年之前就完成了。

   1986年,一位名叫特·埃·苏伊特的作家,在《莎士比亚秘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观点: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女王借用的名字。理由是:只有女王  才具有“莎剧”作者所特有的广博知识、高超智力及对人的感情和意志的洞察力。女王说话机智善辩,词量丰富,所以,在这些作品中使用15000个单词。 “ 莎剧”中一些主角所处的境地,有同女王相似之处。莎士比亚没有为女王的逝世写过哀辞。在女王去世的1603年,莎士比亚没有发表剧作。此后,以莎士比 亚 名义发表的作品数量剧降,在质量上较以前的作品也大为逊色了。这些是不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在她死后由他人出版的呢?莎士比亚第一个戏剧集的出  版者潘勃鲁克伯爵夫人,恰恰又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亲信和遗嘱执行者。

  然而,这种认为女王借莎士比亚之名的看法是否可信呢?有人认为,由于此说的作者没有回答女王为什么不起个笔名,为什么非要借用莎士比亚之名等问题, 因而还不能自圆其说。

   关于莎士比亚的剧作,马克·吐温在1909年写道,就像陈列在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雷龙,“我们有九块龙骨,然后我们用熟石膏复制了其他的部分。”历  史中将太多的“熟石膏”贴上了“莎士比亚”的标签,其中“伪作”确实存在着。但上述种种有关“候选人”也仅仅是未加确认的推测而已,但有一点是可以 肯 定的,我们不能势利地认为那些受过教育的贵族就是天才,也无法因为莎士比亚是一个小镇手套制造商的儿子而否认他的成就。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