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

第二节 亡赵

时间:2015-09-25 11:1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名将辈出,士卒如云,曾多次同其他诸侯国合纵,重创秦军。所以,秦国君臣都把赵国当做最大的敌人,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秦昭王之时,赵惠文王欲兴兵攻燕,苏秦之弟苏代恰在赵国,他对赵王说:臣来赵时经过易水,见一只河
  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名将辈出,士卒如云,曾多次同其他诸侯国合纵,重创秦军。所以,秦国君臣都把赵国当做最大的敌人,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秦昭王之时,赵惠文王欲兴兵攻燕,苏秦之弟苏代恰在赵国,他对赵王说:“臣来赵时经过易水,见一只河蚌张开蚌壳晒太阳,而鹬啄其肉,蚌即闭壳而钳住鹬 喙。鹬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你就会死。’蚌也说:‘今日不放,明日不放,你成死鹬。’两下里各不相让。一个渔翁看到这情形,便把鹬、蚌都抓住了。苏 代劝赵勿伐燕,以免强秦坐收渔翁之利。”

  秦王政亲政以后,对赵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仔细地调查和研究,他发现,赵国除了君臣隔膜、将佐不睦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赵国同他的东北邻国燕国不能相容,经常兵戎相见,相互攻伐,即使在休战时期,也是貌合神离、勾心斗角,就像苏代所说的:鹬蚌相争。

   自长平大战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大伤元气,全国上下无不切齿痛恨秦王。后来,策动长平之战的秦昭王死了,燕王喜便派他的相栗腹带着五百金去邯郸, 为赵孝成王祝酒,表示祝贺,同时以此加强两国的友邻关系。对赵、燕两国而言,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燕国的君臣,似乎特别怀念燕昭王时国家殷富、扫荡齐 域的那段历史,盼望着能再现昔日的辉煌。栗腹在赵国发现,赵之青壮年皆死于长平,下一代还未成年,他觉得这是一个使燕再振雄风的天赐良机。回国后,栗腹向 燕王喜报告了这个情况,而且建议讨伐赵国。燕王君臣闻报,大喜,仗着自己人多,决定进攻赵国。赵军虽然青壮年很少,然而士卒富于作战经验,将领指挥得当, 人多势众的燕军不是对手,栗腹的部队被名将廉颇击败,苏秦所率燕军也被赵国大将乐乘打败,赵军长途追袭五百余里,反而将燕都包围,燕王喜只得灰溜溜地同赵 讲和。

  秦王政即位以后,赵、燕两国的关系又趋紧张。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5年),赵悼襄王上台,令亲信大将乐乘其取代廉颇,廉颇一 怒之下率所部打跑了乐乘,自己也投奔魏国去了。这个事件给赵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两年后,赵派李牧率兵攻燕,连克武遂(今河北徐水县遂城)和方城(今河 北固安县南)两座城池。燕王喜派名将剧辛攻赵,欲乘当时赵数败于秦军,而廉颇不在赵国的时机重创赵军。赵国则派著名军事家庞援为将,一举歼灭燕军两万人, 连剧辛也没能漏网。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远在咸阳的秦王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赵、燕两国关系又趋紧张,赵国派庞援将 兵攻燕,连克燕城数座,而且继续向燕腹心推进。秦王判断赵国国内必然空虚,决心利用燕赵的鹬蚌之争使秦国得利,遂果断决策,派王翦和桓齿、杨端和两军以救 燕为名,率秦军疾攻赵国。果然不出所料,赵国对秦军的攻袭没有准备,国内兵力又严重不足,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王翦一军出上党,很快攻占了阏与(今山西和 顺县)、橑阳(今山西左权县)。桓齿、杨端和所率秦军也很顺利地占领了赵国的河间六城。不久,桓齿又攻占了邺(今河北磁东)和安阳(今河南安阳)。上党郡 和漳河流域已完全为秦军所控制。

  捷报一道接一道地飞向咸阳,秦国君臣兴奋不已。战争的考验和为政的实践,使年轻的秦王很快成熟起来。 此次战役表明,秦王比较注意分析敌我双方的运动态势,善于利用六国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主动而迅速地捕捉战机。对于一个统一决战的最高指挥者来说,这是 不可或缺的战略控驭才能。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乘秦军气势正旺,赵国兵势不振,秦王再作决策,派将军桓齿攻赵。桓齿行动迅 速,指挥秦军迅速东进,将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和平阳(今磁县东南)两城团团包围起来,发动猛攻。平阳和武城皆位于赵都邯郸之南的漳水边上,一东一西, 扼邯郸南方要冲,为门户所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赵王急调十万精兵,派扈辄为将前去救援。双方在平阳外围展开了激战,结果,赵军全部被歼,扈辄也死于秦兵 的长戈之下。

  平阳之战是统一前最大的一次战役,赵国的有生力量在此役中再次遭到沉重打击。秦王接到捷报,兴奋不已,立刻起身离开咸 阳,前往距前线不远的河南视察。他决心趁热打铁,一举灭赵。第二年,屡战屡胜的桓齿又奉令攻赵,麾军自上党出发,翻越太行山,向赵进攻,夺取了赤丽、宜安 (今河北藁城西南)。就在秦军正欲扩大战果,挺进赵之腹地的时候,赵国也在加紧调兵遣将,企图挡住秦军,苟延残喘。

  秦王此次出兵的意图十分明显,主要是攻占邯郸以北的要塞,与之前秦军在邯郸以南所取得的战果相互呼应,造成对赵国都城的南北合击之势,为最后灭赵饮马邯郸创造条件。

   对秦军的战略态势,赵王自然也十分清楚。漳河失地夺不回来了,邯郸的背后无论如何不能再丧兵失地了,必须尽快击退秦兵,稳固后方。当此国运攸关之时,必 须选任一员文韬武略齐备,而又忠心为国的大将为帅,麾军蹈秦,方有可能获得成功。赵国人才本来不少,不乏将帅之选,只是近几年国运衰而人才尽:乐乘跑了、 廉颇也跑了、扈辄被杀了、宠援征燕回来也锐气尽失,无法再荡征尘。赵王遍观国中,惟有急调“北边良将”出征一途。因此,赵王冒着匈奴乘机进犯的危险,任这 位“良将”为大将军,领兵击秦。

  大将军果然神勇无敌。他驱军进击宜安,与桓齿在肥(今北晋县西)指挥的秦军展开了激战。多年以来,秦 军所向无敌,无人敢撄其锋,睥睨六国之兵尽如草芥,经此一战,秦军始遇对手。桓齿虽多方组织秦军抵御赵军进攻,但是在战术指挥上毕竟略逊对方一筹,被赵军 打得大败。桓齿侥幸逃脱性命,想起自己是近年来第一个遭到如此惨败的秦国将领,秦王驭下严苛,回秦必然性命不保,遂狼狈投奔燕国去了。

  这次领兵重创秦军的赵军统帅是李牧。

   李牧,“赵之北边良将也”。他率军镇守雁门(郡治在今山西石玉县西),以御匈奴。李牧的守边战略是坚守边关,不与匈奴开战。几年下来,匈奴固然未受打 击,边关却也安如磐石。匈奴和守卫边关的赵军都认为李牧胆子小,经不得大阵仗。赵王了解了这个情况,很不满意他,最终派人代他为将。

  新上任的将军与李牧不同,凡匈奴来侵皆出关迎敌,但多次出击皆失利,赵军伤亡日渐增多,边关一带的农牧业生产也维持不下去了。赵王没有办法,只得再请李牧出山,重镇边关。李牧提出条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取奉令。”赵王也只好同意他的要求。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