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牛顿 >

《科学巨人牛顿》第六章 牛顿与造币厂 一、从科学家到商人

时间:2016-01-07 18:42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牛顿决定离开学术界转往伦敦工作,这是他事业生涯的转型点,而他余生所居住的城市,也在那时代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型。1666年的大火毁灭了 13000户民宅和87座教堂,华丽的旧圣保罗大教堂也未能幸免。城内的莎士比亚、乔叟、罗利、伊丽莎白一世和马洛等著名人
  牛顿决定离开学术界转往伦敦工作,这是他事业生涯的转型点,而他余生所居住的城市,也在那时代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型。1666年的大火毁灭了 13000户民宅和87座教堂,华丽的旧圣保罗大教堂也未能幸免。城内的莎士比亚、乔叟、罗利、伊丽莎白一世和马洛等著名人物的遗迹已不复存在,财物损失 估计约达1000万英镑,而那时期的年市政收入只不过12000英镑而已。

  但是重建的工作几乎是即刻开始的。约过了20多年,到了威 廉和玛丽就任英王和王后之时,已重建或修复了8000户民宅和36座教堂。约翰·伊夫林曾于1671年在他的日记中作如此叙述:回到伦敦,我一上岸立即看 到海关大楼,那是在可怕的大火灾之后新建的。重建好的基尔德大厅于11月被市长用以宴客,皇家交易所和布莱克威大厦已经落成,迁入营业的公司有温特纳、德 瑞普尔、库珀、帕立希克勒克和斯金纳等。修复的范围一路到皇后码头的河梯和老天鹅等地。另外开工修建中的,有4座新造教堂,还有舰队运河和鱼街冈,分布的 范围从纪念碑到最后被大火吞噬的地方。新建筑与新街道的风格和过去完全不同。大火之前,伦敦市区充斥着一大片挤在圣保罗大教堂四周的木屋——一种东倒西歪 如火柴盒般的民居,其中有些老得可以追溯到亨利八世的年代(1509~1547)。新的宏大计划包括修造宽大的马路、路两边整齐排列的楼房、改良的卫生下 水道设备,以及坚固的地基等等。

  到了17世纪的最后10年,距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火灾才不过30年,伦敦已变成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口有 75万(约占不列颠群岛居民总数的1/10),马上就会超越阿姆斯特丹成为商业中心。到接近威廉王朝的末期,奥格斯堡联盟战争(又称威廉之战),牵动了英 荷大同盟,将权力中心自荷兰移至英国,这是让伦敦变得非常兴盛的部分原因。随着资金、银行和欧洲商业的涌入,伦敦成为富裕繁荣的城市,市政当局和巨商都因 意识到这个国家即将进入一个更新、更繁盛的时代而鼓舞不已。

  伦敦也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城市,整个大都会依赖下层阶级的劳工和佣仆,这些 人大部分住在城市东面的“自由区”。自由区是市政府不管的地区,事实上伦敦市长大人的权力也不容易伸展进去。著名的弗利特监狱附近的弗利特自由区是个贫民 区,是无法无天的地狱,大重建计划中最后才会碰到的区域。这个地方住的是娼妓和窃盗,他们依靠数公里外富人区的丰富生活资源维生。入夜之后这些不法之徒就 “向西走”去上班,白天则睡在没有窗户的小屋里,底下的弗利特河潮水及人们的粪便淹没了街道。

  在自由区几公里之外,则矗立着有钱银行 家和商人的豪华大宅,还有肯辛顿和骑士桥各处的公园及空地。气氛优雅的咖啡馆,则是有钱又有闲的人花几小时吃午餐和高谈阔论的地方。劳埃德保险公司的名 字,就是起自于伦敦城内一间同名的咖啡馆,谬思咖啡馆是胡克、弗拉姆斯蒂德等人谈论天文学的聚所,而当代的才子和哲学家如德赖登、佩皮斯,则喜欢到鲍街的 威尔咖啡室。

  17世纪后期的伦敦是个既拥挤又污染严重的都市,只有一座伦敦桥跨越泰晤士河。泰晤士河就像打了结的灰色彩带,河面上堵 满了船只,船排出的污水使河水混浊。在冬天,褐色、轰隆响的烟雾和厚厚污浊的烟云,从10万根燃烧不良的烟囱里喷出来,笼罩整个都市的天空。灰尘降落在豪 华的住宅上,使这些豪宅变得和东区一样晦暗肮脏。

  牛顿到达首都之后,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安排私人事务,然后在1696年5月2日前往伦敦塔的新工作场所。在他去伦敦塔的途中,我们可以想像,在黎明的曙光里,他乘坐马车穿过新的伦敦市中心,沿着针线街,经过27年前以7万英镑的天文数字造价建成的新皇家交易所正门。

  然后马车转个方向走到河边,可以看到伦敦塔城垛的深色轮廓,映在泰晤士河及南岸区的荒地上。越过一道护城河(当时护城河还充满了水),马车进入一条圆石子小巷,马蹄声在穿过内外城墙之间发出清晰的回音。最后来到面向两堵大石墙的四方形广场,一旁就是造币厂的厂房。

   伦敦塔自1300年起就作为造币厂的家。在1279年德特迈尔被任命为英国铸币大臣之后不久,爱德华一世就设立了契约形式的总监职位,近来担任这个官职 的人,都把它看成是拿钱不做事的肥缺。除了坐享高薪之外,还从进厂加工的黄金和白银上提取佣金。厂长原本应该是很重要且受人尊敬的职位,但是直到牛顿获任 厂长之前,这项仅次于总监的职位仍是空名衔,本来的任务是监督造币厂日常运作的每一个细节,可是当时每日的大小事务都由一位审计长负责。

  如果说牛顿到伦敦工作正符合他的意图,那么造币厂也同样正需要他来整顿整顿,两者间的差别是牛顿知道他来伦敦是需要新的挑战,而造币厂方面则还未认识到他们很快就会深深依赖牛顿的效劳。

   即使牛顿的朋友蒙塔古是个颇具远见的人,对于牛顿在这个职位上能作出多大的贡献,起先也毫无把握,甚至在财务大臣为全国重建金融架构草拟的计划中,也并 不知道牛顿的贡献有多重要。直到事后回顾时,蒙塔古承认在重铸新币的成就中,牛顿有不可磨灭的功劳,而重铸新币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基石。

   当时,重铸新币已到了近乎不做就完蛋的地步,在市面上流通的金银硬币很多还是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铸造的,甚至连爱德华六世时代 (1547~1553)的钱币也不罕见,那已经是150年前的东西了。但是磨损了的旧钱币还不是大问题,最严重的威胁是来自非法的剪钱和伪币。

   英国铸造硬币的技术自中世纪以来就几乎没有什么改进,造币厂的制币过程中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品质管理,钱币的重量会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压印在币面上的图 像大多是粗糙又易于模仿的,而应用铣边加工制成较细致花纹的技术,要到17世纪60年代,才有小规模的引进。使用贱价的金属或者拼凑的方法制作伪币,是容 易且利润丰厚的行业。剪钱是将硬币自边缘剪开,把中心部分拿掉之后,改造成贱价的伪币,所需的只是一把铁剪和足够的勇气。在自由区后街的小屋里,不乏绝望 的人,愿意为了几个便士去冒受绞刑的危险。

  牛顿到造币厂工作之前不久,财政部终于领悟到,如果要将国家自破产边缘拯救回来,重铸新币 是必要的一步。全国的市场和银行的凌乱状况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币制的信用已经完全破坏,市场崩溃,工商业不再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商店无法信赖顾客的现 金,又要补偿收到伪币的损失,这一切都使得物价飞涨,工人每个星期拿到的工资尽是些假的锡币和剪得难以辨认的先令,暴乱几乎每天都发生。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