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牛顿 >

《科学巨人牛顿》第五章 致力研究与著述 三、我不能接受神职

时间:2016-01-07 18:41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牛顿和巴罗教授一直是关系密切的好朋友。在争论弄得牛顿心烦意乱的时候,巴罗安慰他,鼓励他。曾经和牛顿长期住在一个宿舍的威金斯也关心着他。为了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牛顿几次回到了乌尔索普的家乡,在不受任何人干扰的情况下独处一段时间。 对于种种
  牛顿和巴罗教授一直是关系密切的好朋友。在争论弄得牛顿心烦意乱的时候,巴罗安慰他,鼓励他。曾经和牛顿长期住在一个宿舍的威金斯也关心着他。为了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牛顿几次回到了乌尔索普的家乡,在不受任何人干扰的情况下独处一段时间。

  对于种种指责、批评,牛顿说:“我越少听到这些越好。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我没有空闲时间去和别人争吵。”

   牛顿在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既是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又是主修课研究员。通常,主修课研究员任期是七年,这七年里要系统地学习神学,最后通过考核,担任神 职,成为一名教士。巴罗辞去教授职位以后任三一学院的院长,他为牛顿的情况发愁。因为牛顿担任主修课研究员将近七年了,如果不担任神职,就只剩下教授职务 的一份工资,能不能维持生活呢?

  巴罗教授想了好久,最终决定,还是和牛顿商量一下怎么办。他告诉牛顿,如果不接受神职,就会失去主修课研究员的职位和工资。而按照剑桥大学的规定,是必须接受神职的。

   这个消息让牛顿感到烦恼,他从小是个非常虔诚的教徒,他相信上帝,他经常去教堂,他写过不少神学的文章。但是担任神职,放弃科学研究,这……这不行。思 考了几天以后,牛顿郑重地回答巴罗:“我不能接受神职。也许,别人应该走这条路,可是,对于我来说,我相信,不受教堂的正式约束,我可以为上帝服务得更 好。”

  巴罗教授非常理解牛顿的想法,他想方设法帮助牛顿摆脱困境。怎么办才好呢?巴罗教授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恭恭敬敬地写了一份申请,说明牛顿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希望国王陛下对牛顿特别恩准。巴罗教授把这份申请抄了好几份,送给各个方面,希望他们帮助。

  “三一学院和英格兰都需要你在科学上的贡献,让我直接向国王陛下呼吁。”巴罗教授说,“你必须去伦敦,向国王请求恩准。”

  牛顿犹豫着,乞求恩准吗?也许会丢脸地被拒绝。

  “值得试一试。”巴罗鼓励他,“你还记得吗?查理二世陛下是多么兴高采烈地接受了你的望远镜啊!”

  是啊,要解决这个问题,牛顿必须亲自去伦敦。但是牛顿的时间非常宝贵,伦敦的环境又不熟,去不去呢?去了能起作用吗?最终,牛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了剑桥大学。

  刚到伦敦的日子让牛顿焦虑不安。繁琐的礼节,麻烦的应酬,达官贵人的傲慢,豪华阔绰的排场,这一切都与牛顿格格不入。而那些热闹的商店,繁华的街道,喧嚷的剧院、灯红酒绿的宴会,对牛顿也都没有吸引力。牛顿等着宫廷对他命运至关重要的决定。

  使牛顿没有想到的是,伦敦有很多人早就听说过他了。

  “就是那个研究三棱镜的教授吗?”

  “是的,听说他还发明了神奇的反射望远镜!”

  “真是位有学问的人啊!”

  许多人对牛顿的态度是客气而友好的。这使孤僻的牛顿感到欣慰。

  皇家学会的秘书奥登伯格专程来拜访牛顿,他说:“我能见到您,真是太高兴了!”

   牛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因为在皇家学会宣读了光学论文,招来那么多的麻烦,他甚至想退出皇家学会。学会会员每年应该交会费,牛顿已经好久不交了,对于催 交会费的信他也不回复。但是这次见面,奥登伯格极为明智,一句也没有提交会费的事情,只是热情地邀请牛顿参加学会的会议。

  2月18 日,牛顿第一次正式出席皇家学会的会议,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奥登伯格骄傲地向会员们介绍牛顿教授。会员们亲切而热烈地欢迎他。著名的建筑学家雷恩热情 地邀请牛顿和他坐在一起,说:“我一直期待着结识您。”牛顿感到这个学会的学术态度是认真的,气氛也是健康的,于是,牛顿再也不提退会的事了。

  奥登伯格很会办事,他宣布:从此以后,免收牛顿教授的会费。当然,免收的不仅有牛顿,还有一批有名望的学者,其中也有胡克教授。

  牛顿在伦敦共住了五个星期。他见到的很多人都异口同声说:“可以放心,查理二世陛下一定会同意您的请求的。”有人还特意说:“国王陛下曾经亲眼看过您发明的望远镜,他非常器重您的才学。”

  1675年3月12日,牛顿终于放下了心。查理二世颁发了一道特别命令,允许牛顿不担任神职,继续保留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和主修课研究员两个职务。这样,牛顿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了。他怀着轻松的心情坐上了回剑桥大学的驿车,心里庆幸着这次到伦敦还是值得的。

  不幸的是,1677年,牛顿的恩师和挚友巴罗教授去世了。皇家学会的秘书奥登伯格也去世了,他们都非常关心、支持牛顿,牛顿对他们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悲痛。

  新担任皇家学会秘书的是胡克。他在光学问题上和牛顿有过不愉快的争论。1679年11月,胡克很有礼貌地向牛顿发了一封信,询问他有什么新的发现,并指出,法国一位天文学家莫桑第斯先生提出了行星运动的新观点,对此,他很想知道,牛顿教授有什么见解。

  牛顿友好地回答了胡克的询问,并向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力学问题,请胡克发表意见。

   除了极少数顽固得像花岗岩一样的教士以外,越来越多的人都承认地球在自转,每昼夜由西向东自转一圈。但是,怎么证明地球的自转呢?如果地球确实在自转, 地球赤道表面上每一点旋转的速度是每秒465.1米,远远高于声速。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感觉到这样高的运动速度呢?是因为人们、房子、树木、山脉、海 洋、空气都跟着地球一起自转,因此,既没有形成巨大的风暴,也没有形成滔天的狂浪。那么,如果我们向天空垂直扔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是仍然垂直落向地面,落 回到原来的那一点呢?还是由于地球的转动,稍稍落后,落在东面一点点的位置呢?这确实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牛顿指出,如果有一个很高 很高的旗杆,比方说,高到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旗杆当然也跟着地球一起自转,因为旗杆顶距地心比地面更远,那么,旗杆顶的速度就应该稍微快一点。如果从 旗杆顶上落下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将笔直落在旗杆的根底下面吗?牛顿在信中说,他认为石头“不会垂直下落,它要超过一段地面,会朝东一点,下落是呈螺旋形 的。”

  胡克接到牛顿的信,他非常感兴趣地读着,找来了纸,计算着,画着图,分析着。他觉得这封信太重要了。在皇家学会的会上,他亲自读了牛顿的信。学会成员们也为这封信激动了,他们建议胡克亲自做个实验。

   胡克不愧为著名的教授,他认真地分析了这个问题以后,给牛顿回了一封信,很客气地指出:这块石头当然不可能落在旗杆的根底下,也不是落在正东面,而是落 在东南方向。因为伦敦位于大约北纬51°30′,石头的落点方向是东偏南一点。如果是南半球,则是东北方向。只有在赤道上,才是正东。胡克还指出,石头落 下的轨迹,不是螺旋形,而是椭圆形的。

  牛顿接到了胡克的回信,他很生自己的气——真是,太粗心大意了,当然,胡克是对的,是东南方向,是椭圆形轨道。牛顿爽爽快快地提笔回信,感谢胡克,承认自己搞错了。

  但是,牛顿听到别人告诉他,胡克曾经说过,牛顿不懂得引力的真正的规律,牛顿心里不平静了。怎么?一个具体的失误,而且是马虎大意形成的,怎么是“不懂”呢?那么,在引力这个问题上,还有哪些问题是没有真正弄清楚的呢?牛顿决心把引力问题搞得更细致、更明确。

  后来,牛顿回忆这一段经历的时候说:“由于胡克纠正了我说的螺旋形轨道的错误,使我在以后的研究里特别注意椭圆形轨道。然而,我并不感激在这个问题上他对我有什么启发,倒是要感谢他把我从别的研究里拖出来,使我转过来思考这些事。”

  牛顿在力学上深入的研究,后来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他和胡克的关系,却没有变得亲切一些。

  1682年,也就是牛顿最初在乌尔索普研究引力问题16年以后,牛顿才获得了地球半径准确的数据,他连忙用新数据去验证自己的理论,终于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牛顿忙于研究化学,没有公布自己的结果。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