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的教学方式早在1571年由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的敕令中,即已作了规定,不但规范教职员及学生的服饰和行为,还规定了课程的结构。凡要取得文学 士学位的学生,必须留在学校里至少学习12个学期(亦即至少4年),以及参加所有由学校教授讲授的公开演讲。真正说来,教授的课程只有一门,比如一年级是 修辞学,教授口头辩论和作文技巧,其中又包括古典历史、地理、艺术、《圣经》和文学等。此外,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学生应该娴熟地掌握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 来文。 牛顿后来确实是一个专心用功的学生,但一开始的时候他既不出色也引不起教授的注意;他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因为他和其他同学一样 都得不到老师的指导。牛顿到学校之后,就被指定由一位叫做普林的教授担任他的导师兼代理监护人。这位普林教授没有详细资料可查,只知道他于1650年以减 费生的身份进入三一学院,后来升格至希腊文的钦定讲座教授,占据这一职位达12年。普林教授是这所学术贡献乏善可陈的学院中一位典型的马虎老师,他是个著 名的“学生饿兽”,这绰号的意思是尽量多收指导学生,以补贴他那微薄的薪俸。他几乎完全没有指导过牛顿,因为他要同时兼顾超过50个大学部学生,牛顿不过 是其中之一。 在学校几个星期之后,牛顿就把自己和别的减费生隔离起来,重新回到格兰萨姆学校时的那种生活,所以他一年级那一年是非常 孤独的,没有一个同学给我们留下有关他在学校早期的逸事,也没有记录显示牛顿与任何同学有过什么深厚的交情。我们只能推断他恨透了他的室友,这是从那本 “菲茨威廉笔记簿”中所记下的两条“忏悔”中察知的。第一条“忏悔”是“用了威尔福德的毛巾却把自己的省下不用”;第二条是他自认为有罪,他说“我欺骗了 我的室友,假装我不知道他是个酒鬼”。第一条“忏悔”给出了他那位室友的名字,我们在别处没听说过他,但从剑桥校友录里我们查到威尔福德是一个全自费生, 和牛顿同一天进入剑桥。显然牛顿连这位倒霉的威尔福德都不愿接近,无怪乎他的第一年是寂寞的。 除了母亲在财务上令他不便之外,进入大 学的初期牛顿还有另外方面的困难。第一是他的年龄所引起的问题。入学时,他已经将近19岁了,比同年入学的学生平均要大2岁。虽然有人认为年龄较长有助他 专心于学业,但却免不了在与同学交往上产生障碍。第二个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就是他的清教徒宗教信仰,并且在他整个学术生涯中都影响着他。当时英国的大学是 奉英国国教为圭臬的,即使王室复辟后,昭示容忍宗教的多元性——这是英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一贯主张的,但大学生还是被要求至少在形式上服膺于英国国教,牛顿 不得不把他的清教徒信仰藏在心中。 牛顿的宗教倾向固然带给他不知多少的潜在问题,让他与同学(那些正统派)之间树立下多重藩篱,但也 由于这清教徒的道德,激励了他学习的决心,令他心无旁骛地全力学习。幼年时代被母亲遗弃,使他深受伤害以致情感无能,清教徒主义的节欲世界赐予他一个极好 的借口,作为他对自己无心恋爱的解释。因为在清教徒的世界里,只有上帝和知识两根精神支柱,而追求知识又是上帝赋予他的神圣使命。这两根支柱可以取代其他 一切需要,以清教徒主义和渴求知识的天性为引导,他至少可以躲避性欲的需要,没有结婚或成家的心理压力,更抑制他对物质的欲望。 念大 一的时候,牛顿内心充斥着罪恶感,又很少参加宗教仪式,所以非常苦恼。他在那年年底特意买了一个笔记簿,专门为他过去和当时做的错事记述下他的忏悔。虽然 日后他念研究所时心情较为放松,偶然也喜欢去小酒店喝喝酒和玩玩牌,可是刚入学的头几个月里,他除了上课之外,就是极度孤单地一个人待着,寂寞又彷徨,面 临一个陌生的世界,他很想进去体会,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