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时候,牛顿已有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名誉、地位和身份。本来,他可以拥有一个十分优裕又平静的晚年生活,可事情并非如此,在晚年又发生了两次不愉 快的大争论,使他的生活又掀起波澜。可能这就是伟大人物的命运吧:伟大人物的生活注定是不平静的,它总是那样波澜起伏。第一次争论是与英国的天文学家约 翰・弗拉姆斯蒂德。 约翰・弗拉姆斯蒂德(1646~1719年)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英国天文学家,世界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创建人 和第一任台长。格林威治天文台是在1675年12月22日经查理二世批准创建的。弗拉姆斯蒂德是一个非常节俭、勤奋而又富于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建台之初, 一切都非常简陋,他们年薪只有一百英镑,然而为了添置仪器设备以及编制星表,他自花费了将近二千英镑。弗拉姆斯蒂德是在17世纪70年代访问剑桥大学时, 结识牛顿和巴罗的。后来两人开始通信,弗拉姆斯蒂德为牛顿提供了大量天文观测资料,这些成果被牛顿进行理论加工后写进《原理》,公正地说,弗拉姆斯蒂德为 牛顿的天文学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弗拉姆斯蒂德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多年操劳的结果是编制成一种空前精确,所包括的恒星数目有史以来最多的星表。这张星表标志 着现代精密天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围绕着这张星表,他和牛顿以及哈雷之间陷入一场漫长的争论之中。晚年一直在修订《原理》,改进令他头痛的月球理 论,急切地需要利用这份最精确的星表和最新的天文观测资料,以便在他去世之前表明他的万有引力理论同最精确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弗拉姆斯蒂德对牛顿 只把他作为一个“观测者”心怀不满,因而迟迟不肯发表星表。声称在他的星表没达到最可能的完善程度之前,决不会发表。这使牛顿更加着急。牛顿认为,弗拉姆 斯蒂德是一名政府官员,他的观察结果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应当为了公共利益而迅速发表。而弗拉姆斯蒂德认为,政府除了给他薪俸之外并没有给他一分津贴,他耗 费的是自己的家财,因而有权决定发表自己成果的时间。1712年,哈雷没有经过弗拉姆斯蒂德的同意,编辑出版了大大缩减而又残缺不全的格林威治天文台观测 结果,这使他们的争吵进一步加剧。弗拉姆斯蒂德决定根据自己的主张自费重新印刷他的观测结果和星表,但还没来得及把他后期的观测结果和恒星位置资料付印便 去世了,这场争吵也就随着他的去世而宣告结束。他去世后的第六年,也就是1725年,在他的朋友克罗斯韦特和夏普的努力下,弗拉姆斯蒂德的巨著《英国天文 学史》三卷本出版。而在他去世的第二年,哈雷被任命为第二任皇家天文学家,担任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在这场争吵中,牛顿显得有些霸道,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 动,只一味要求别人不断地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弗拉姆斯蒂德对牛顿瞧不起他的劳动非常生气,在别人谈论重力时嚷嚷说:“哎!是的,重力,牛顿先生的又 一奇谈怪论!” 如果说牛顿和弗拉姆斯蒂德持续十年的争论还只是个人的成见之争,那么,牛顿和莱布尼茨之争则发展为国际之争,持续时间将近两个世纪。这场为争夺微积分的优先发明权之争是科学史上最厉害、也是最著名的争论,给数学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莱布尼茨(1646~1716年)是和牛顿同时代的人,可能在当时是仅次于牛顿的最优秀的人物。他是德国人,第一流的数学家和著名哲学家,他才华横溢, 思如泉涌,他除了研究数学和哲学外,还广泛地涉及到法学、力学、光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四十一个范畴,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1673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00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他创建了柏林科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莱布尼茨对数学有极深的研究,不但 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对数学的其他分支也做出过重大贡献,对于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对行列式和包络理论做了很多基础工作。牛顿的数学研究 约始于1664年,那已经是他进入剑桥大学三年以后的事了。主讲数学的巴罗教授可以称得上是为牛顿打开数学兴趣之门的人。巴罗教授在当年被任命为第一任卢 卡斯数学教授,牛顿正是通过他主讲的数学课,产生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为了深入了解天体的位置和观察知识,牛顿有选择地购买了《三角学》,为了了解其中对 他来说还嫌晦涩的证明,他又系统地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和巴罗教授所著的《欧几里德原本简证》,其时受益匪浅,在此之后,在巴罗教授的鼓励和推动 下,他开始学习笛卡尔的《几何》,这本书用了他相当长的时间去领会,牛顿自己在晚年时曾经这样说过: “我读了十页左右,停下来再从头读,这一次比第一次多读一点,然后再停下重读,如此反复,直至完全领会为止。” 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中,牛顿阅读了大量的数学、哲学名著,大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知识,他对当时数学的两大分支,几何和代数领域的最新理论成 就进行了充分的综合与发展,进而做出了自己的发现。牛顿自己曾经谦逊地说过:“如果说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他从笛卡尔那里得到了代数符号、各种概念和计算方法,从欧几里德和巴罗教授的著作中拿来了传统的几何证明方法。与在中学和剑桥大学所学的逻辑学相综合, 做出了许多伟大发现。如:1664年至1665年间,他根据瓦里斯的极限概念和级数,发现了无穷级数,当年冬天,他又发现了在任一既定点上求曲线曲度的方 法,以及化任意次方二项式为近似级数的方法。 到1665年年末,他已经发明了流数或微积分,并给出了流数的表示符号(一份写于 1665年5月的手稿表明,牛顿在二十三岁时已经充分发展了微积分的主要原理,能够用它找出任何连续曲线在任何给定点的切线和曲率。他称他的方法为“流数 法”,意即“流动”或变量及其“流率”或“增长率”)。微积分的发明结束之后,牛顿在1667年至1668年间,在数学领域上主要研究三次曲线的性质和分 类,并提出一些有关的理论问题。 1669年,牛顿写出了《论用无限项方程所做的分析》的长篇手稿,系统地总结他过去的流数和二项式定 理的研究成果,当年6月,他将手稿交给巴罗教授,巴罗在以后给他的朋友―――皇家学会图书馆馆员科林斯的信中提到了牛顿的发现,称赞他“对于这个问题(流 数的发现)有杰出的才能”。过了一个月,他便将这篇论文邮寄给了科林斯,在抄录了一份副本后,科林斯将论文退还给了巴罗教授,向他在欧洲各国的朋友通知了 牛顿的发现。 1664年至1666年是牛顿在数学研究上的创作高峰期,但他并没有像17世纪其他有所成就的科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把 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正当渠道发表,而是将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直接写在纸上、笔记上或账本上。这跟他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十分内向,多虑,处 处谨慎,从不肯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这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他发表第一篇论文时所带来的麻烦。就这样,他只是在自己觉得必要的时候,才向朋友、同行透露 一点自己的研究情况。大量事实也表明,在牛顿没有正式出版自己的论著以前,他曾默许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在极有限的范围内抄录、传播、讨论他的数学发现。这其 中包括很多人,有皇家学会主席布朗克尔,秘书奥尔登伯格,英国的格里高利,法国的布尔台、弗尔农和斯留斯,其中还包括当时德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后来的死 敌莱布尼茨。 1672年,莱布尼茨与惠更斯有了接触,从而第一次对研究数学产生了兴趣,在那以后,他主要研究用无穷级数求圆和其他曲线的面积,并在1674年中考察了构成曲线的多边形基元之和的一般方法,发明了微积分学。 1673年,莱布尼茨访问伦敦,或者有机会在科林斯的论文中见到牛顿包含流数原理的论文《论用无限项方程所做的分析》。1676年,莱布尼茨再次来到伦 敦,这时他还未当选皇家学会会员,通过科林斯和奥尔登伯格得知了牛顿有关流数的详细情况。此后,他与他们开始频繁通信,多次提到牛顿的数学发现,如“在给 定任何曲线坐标的情况下,求出曲线的长度,图形面积,旋转体的第二次分割及反求法,给出正方形内的任一弧线,不知道原图形便可以计算对数、正弦、正切或余 弦及反求法”。这时,莱布尼茨已经多多少少地了解了一些牛顿的发现,也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而牛顿,根据可靠的记载,也曾以大量的篇幅给向他请教的莱布尼茨 叙述了二项式定理的来源和方法,级数展开法,求抛物线面积和用流数求一般曲线面积法及切线的反求法。有理由相信,这一定会对莱布尼茨有所启发。1684 年,他在《学术学报》上发表了《求极大和极小及切线的一个新方法,它不受分数和无理数的妨碍并是这种情况的反常形式》,对对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正式提 出了微分原理。但他在此部分的任何地方都没有提到过牛顿的名字,更不要说他的帮助或启发了。 1686年,莱布尼茨根据积分与微分的对 立,得出算法上也应为对立的结论,将微分的规则进行变换,从而得出了积分的规则。他还运用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方法及无穷级数法,写出了一篇奠定积分原理 的论文,在《学术学报》上发表了,在这篇论文中,他第一次使用积分符号“∫”,至此,莱布尼茨完成了微积分的发明。 1665年5月牛 顿形成了自己的流数思想和表示法,并在第二年10月给予系统阐述。而莱布尼茨是在1674至1676年间形成微分的思想和表示法。牛顿的论文发表于 1669年和1671年初,而莱布尼茨的论文发表于1684年和1686年。这就说明,牛顿确实要比莱布尼茨早发明微积分。发明的时间要早十年,而写成论 文则要早近二十年!让牛顿震惊的是莱布尼茨发表的论文中丝毫没有提及他的作用,而且一直以来,莱布尼茨都不承认曾经得到过牛顿的直接或间接的促使他发明微 积分的帮助。昨天还是虚心求教的挚友,今天摇身一变,竟然将自己的发现改头换面,变成了微积分的发明者!这就难怪牛顿要气恼了。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第一版的第二卷中以三页的篇幅说明流数原理,同时在注释中提到莱布尼茨的发明系得益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此时他俩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破裂。而他们的支持者 (他们对微积分的知识同一个孩子比起来没什么区别)也没有想到要为各自的偶像摇旗呐喊。他们还是在通信,至少能够承认对方的发明。但在1699年,这一切 都改变了。 1699年,牛顿担任造币厂厂长之后,住在伦敦的瑞士数学家法蒂欧向英国皇家学会呈交一篇论文,文中提出牛顿是微积分“第 一个发明者,并且领先了好几年,而莱布尼茨这第二个发明者是否从别人那里搞了什么东西……我宁愿有我自己的判断”。法蒂欧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看到,莱布 尼茨1684年和1686年在莱比锡的《学术学报》上,首次发表的关于微分原理和积分原理发明过程的文章中没有提到牛顿的作用及其在多年前已经取得的成 果。早在1665年鼠疫期间,牛顿就已创立了微积分的一些基本原理,他称为“流数术”,并且采用在字母上加符点的独特记法,然而牛顿没有对自己的发明及时 公开。1669年,他写出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无穷多项方程的分析》阐述了论证还不严密的微积分基本定理,送给巴罗教授看,后来印成小册子分送给朋友,直到 1711年才正式出版。另外两篇分别写于1671年的《流数术和无穷级数》以及写于1676年的《曲线求积法》的重要论文是分别于1736年和1704年 才公开发表。因此,牛顿公开发表他的微积分思想的最早著作是1687年出版的《原理》,但《原理》 并没有应用他自己发明的在字母上面加符点的记法。他只是用几何形式初步说明了流数原理,用以确定无限小量的比。 因而只从公开发表的时间来讲,牛顿比莱布尼茨晚三年,但是要从发明的时间来看,牛顿比莱布尼茨要早十年。在这段时间里莱布尼茨曾经在1673年1月当选 为皇家学会会员时访问过英国,1676年10月第二次访问伦敦,同柯林斯、奥尔登伯格等人均有过接触,这一点被法蒂欧所怀疑,因而写出这篇论文。但是,这 个问题由于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没有做声而搁置起来。那时他们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都能以比较公正和冷静的态度对待对方。认为莱布尼茨到英国访问,并没有得到 什么秘密,因为牛顿给奥尔登伯格等人的信件中是以字迹形式阐述微积分思想的。他们两人是独自发明微积分的,只是使用符号不同。但是1708年,牛津大学天 文学家凯尔在《哲学学报》上发表文章,再次提出牛顿是微积分的最先发明者,说1705年发表在《学术学报》上的一篇匿名文章是莱布尼茨写的,并且文章暗示 微积分是流数术的改头换面。对此莱布尼茨提出控告,要凯尔公开道歉。1711年《学术学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说牛顿是“剽窃”。这样一来,争论的性质就发 生了根本变化,由争夺优先权,到指责为“剽窃”,双方的争论升级。英国的学者都站在牛顿一方,欧洲的学者都站在莱布尼茨一方。而且在争论中双方都带上了严 重的感情色彩,陷入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当中,好像都是为了民族尊严而战似的。 在这种情况下,牛顿的情绪也发生了转变。1712年3月, 在牛顿的领导下,皇家学会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哈雷等六人组成的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此事进行调查和评价。最后他们得出结论:牛顿是微积分的第一个发明者,莱布 尼茨是第二个发明者,并说牛顿的流数术内容由柯林斯在信中告诉了莱布尼茨。实际上这是暗示莱布尼茨有“剽窃”之嫌,带有很大的倾向性。当莱布尼茨向皇家学 会申诉这对他不公正时,皇家学会却否认对委员会的报告负有责任。对于这场争论英国王室也非常关注。 莱布尼茨给人的印象至少是一个彬彬 有礼、老于世故的人。即便当他用匿名的方式含沙射影地对牛顿进行攻击时,他也从不错过任何一次当众赞扬牛顿的机会。1701年一位爵士与莱布尼茨在柏林的 王宫中共进晚餐,当普鲁士女王问莱布尼茨他对牛顿的看法时,莱布尼茨说,自从数学在世界上起源到伊萨克爵士时代,有一大半是牛顿的功劳。他还补充说,当他 碰到某个难题时,他问遍欧洲所有的学者都不能获得满意的答复,可当他写信向伊萨克爵士请教时,牛顿会在首批邮件中给他寄来答案,告诉他如何去做,然后他就 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在两年前,莱布尼茨曾以匿名的方式暗示说:有人在悬链线所犯的错误便是由于牛顿的方法有缺陷。 第二次挑战发生在1716年,那时牛顿已经七十四岁,莱布尼茨又想出一个问题,再次向牛顿发难,问题是:“对于一个参数曲线来说,正交常角的轨道是什 么?”这一次,莱布尼茨很庆幸,以为这一次可以把牛顿难住了。牛顿收到这个问题时刚刚下班回家,经过短暂的思考,在睡觉前给出了解答。这一反击是致命的, 它不仅证明了牛顿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数学天才,而且,这也向人们宣告:踏上仕途的牛顿的数学天分还同年轻时一样强大,他还拥有超常的创造力。莱布 尼茨没有对此做任何评论,他知道自己并非不智,只是绝对无法与牛顿一较短长罢了。从此他一直保持沉默,没有再提出什么问题,直至1716年11月14日离 开人世,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也到了尽头。似乎是牛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实际上没有人在这场争论中取得胜利,这只不过是一场悲剧,悲剧的结果便是无论莱布 尼茨和牛顿都没能在微积分上走得比对方更远一些。如果他们能够像争论之前一样互通有无,共学共进……至少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攻击对方和自我辩解上,一切便会 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最后还是让瑞士人和法国人占了先,他们在牛顿数学理论基础上,采用莱布尼茨先进的表达法,进一步完善了微积分,使其更加简单而实用。 如果牛顿没有受到那些所谓“挚友”的怂恿和提携,没有去做什么造币厂厂长,他很可能会很容易创造出作为物理和数学探索工具的仅次于微积分的变分法,而不会 把它留给伯努利、欧拉和拉格朗日去开创了。 但如果就是如果,历史由不得假设,虽然牛顿没能继续发展他的理论,但作为微积分的第一个发明者,已经得到了科学界的公认,并且将因此为后世所铭记。 “莱布尼茨先生去世了,这场争论也就结束了。”牛顿是1716年12月从安东尼奥・席内利・康第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康第是威尼斯人,前几年才成为牛顿在 伦敦的亲密朋友。康第是从汉诺威写信告诉牛顿这个消息的,他去汉诺威原希望见一见莱布尼茨,而莱布尼茨刚好在康第到达汉诺威之前,于11月4日去世。至于 康第在信中所说的第二句话却是大错特错。由于他的这句话,牛顿愤怒到了极点,直到六年之后,才渐渐平息。但是,不管怎么说,莱布尼茨已经去世,牛顿也就没 有了生气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流逝,甚至连牛顿也开始对不断重复那些奚落人的陈词滥调感到厌倦了。如果说争端仍未结束的话,但至少有了一个结局。在牛顿收到 康第的信之前,还庆祝了自己七十四岁生日。随着这封信的到来,牛顿一生中最后的激昂插曲也随之结束了。 晚年牛顿晚年非常注重将自己的 形象留给后人。他不仅在晚年而且自他到伦敦以来,就不断让人替自己画像,继1702年内勒给他画完像(已是内勒绘制的第二幅)之后,不到四年便会有一幅新 作问世。在牛顿生命的最后十年中,画像似乎成了他的一个嗜好。继内勒在1702年替他绘制了一幅之后,耶瓦在1703年也画了一幅;甘地在1706年又绘 了一幅,桑希尔在1709至1710年两次给他画像。1714年,他坐下来让里奇替他绘制一幅小型画像。同年,他又让勒・马钱德替自己用象牙雕刻了一座半 身像。四年之后,也就是1718年,勒・马钱德又替他雕刻了一座半身像和其他一些浮雕。同年,穆雷还替他绘制了一幅画像。1720年,内勒绘制了自己的第 三幅画像(为法国科学家瓦里格农绘制),在他1723年去世前的三年中,他又替康迪特绘制了两幅(只有一幅留存下来)。1725年,范德班克为牛顿绘制了 两幅画像,1726年绘制了第三幅,而西曼在1726年也替牛顿绘制了一幅。在牛顿的晚年有证据证明达尔也替他绘制了一幅画像。现存的还有两幅他晚年的画 像是由两位不知名的艺术家绘制的,其中一幅放在国家画像艺术馆中,另一幅由赫弗和他的儿子们所有。 其中一幅(或两幅)可能是复制品, 有一幅可能是达尔的作品。虽然这些画像有许多或大部分都是由其他人委托制作的,但这些画像也只有在牛顿的配合下才画得出来。不管怎么估算,这都是一个不小 的数字,用“着迷”这个词来形容牛顿对画像的喜爱似乎并不过分。晚年经常从事的另一项活动是慈善捐赠。他将大部分财产捐赠给了他家族的各个旁支,因为当时 他是这个家族中最富有的人,其他成员都指望他能给予帮助。18世纪早期,他们生活中的痛苦多于欢乐,他们带着痛苦来找富裕的牛顿爵士。他的同母异父妹妹的 丈夫去世之后,玛丽・史密斯・皮尔金顿像她妹妹汉纳一样也成了寡妇,牛顿同样对她给予资助,后来他定期每季度给她寄去九英镑以供她的女儿玛丽的生活费用。 他还替他妹妹的儿子―――托马斯・皮尔金顿担保,让他可以得到二十英镑的贷款。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很多人需要牛顿资助。 由于命运的安 排,经常有很多穷亲戚上门求助。他的赈济不仅限于他的家族成员,在他的个人书信中,还有很多求助信,这些信件表明牛顿在他周围的人中是一个有名的慈善家。 这些信中的某些内容还证明他对很多求助信予以答复。在伦敦居住多年,与很多人建立起来的持久友谊以及他所进行的这些捐助活动,大大改善了他与莱布尼茨之争 在世人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他对那些不幸者的捐助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也许他希望借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牛顿去世之后,留下了相当可观的一笔遗产,从这一点 我们可以看出牛顿在伦敦的这些年是非常注重积蓄的。 在他的晚年,牛顿喜欢回忆在他一生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各种话题。至少有三个人分别听 他讲过有关苹果与万有引力的故事。斯图克利经常与牛顿讨论关于年表和预言的问题,但牛顿从不让他深入了解自己关于神学的见解。康迪特也时常听他讲一些泛泛 的设想。1725年3月7日,他俩进行了一次关于宇宙中各种循环的长时间的谈话,康迪特将这次谈话的内容记入备忘录。牛顿告诉他说他相信有一场天体革命, 来自太阳的光和气聚集到一起形成二级物体,例如月亮,而这些二级物体又继续聚集更多的物质,变成主要的行星,最后变成彗星,而彗星反过来又落入太阳以补充 太阳所散失的物质。他认为1680年发现的那颗大彗星,在围绕轨道运行五六次或更多次之后,会落入太阳,由于太阳的热量一下子增加太多,地球上的生命将会 毁灭。他继续说道,人类是近代才出现的,地球上已有的毁灭迹象可以证明他所预言的这种灾难以前曾发生过。康迪特问他既然生命曾经被毁灭过,那地球上怎么可 能又有生命呢?牛顿回答他说,这就需要一个造物主了。“为什么您不像开普勒那样将自己的推测公之于众呢?”“我不赞同推测。”他拿起《原理》,指给康迪特 看书中的一些暗示,那些暗示表明了他对彗星的看法。为什么他不将它清楚地表述出来呢?他笑了笑说,他发表的已经够多的了,人们足以从中了解他的意思。 就在牛顿去世前不久,他还与某个不知名的朋友一起回顾了他的一生,并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他的这段总结真可谓是对追求真理的一生最精彩的回顾:“我不知 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认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童,不时为找到比常见的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全然未被发现的浩瀚 的真理海洋。” 虽然人们从未觉得牛顿老态龙钟,但衰老的迹象终于开始出现。 在最后的五年中,牛顿的健康状况每况 愈下。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括约肌机能衰退,这也许是1723年的那场疾病所致。从那以后牛顿就开始小便失禁。由于活动会引起痛苦,于是他放弃了马车,终日坐 在椅子上。他不再外出就餐,也很少请朋友来家里吃饭。他不再吃肉制食品,一点也不吃,而主要吃肉汤、蔬菜和菜汤。1725年1月,牛顿咳得非常厉害,还感 染了肺炎,紧接着,痛风又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病症。 自1月7日起到4月22日,他再一次暂时离开皇家学会会长之职,并且自那时起一直到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缺席会议比参加会议的次数还要多。费了几番周折,康迪特才说服他在肯辛顿买下一幢房子。那里的空气对他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康迪特说, 他比前几年“明显好多了”,这无异于是默认牛顿的身体状况比康迪特在公开场合下所说的要严重得多。他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康迪特劝他不要走着去教堂,可他 回答说,“只有用腿,才能有腿”。康迪特还说他一直坚持学习和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牛顿临终前几天,他老家所在的教区―――圣马丁教区的教区长扎查理・皮尔斯前来看望他。皮尔斯回忆说: “我看见他还在写《古代王国年表》,他当时并没有戴眼镜,坐在离窗户很远的地方,桌子上有一大摞书,在纸上投下一道阴影。我走进房间,见到这一切便对他 说:‘爵士,您写东西的地方光线似乎不太好呀!’他回答说:‘我有一点光就行了。’然后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的《年表》,准备付印,为此他将大部分手稿重 写了一遍。他给我读了两三张写好的内容(我想是著作的中间部分)。我们在谈话中偶尔提到《年表》中的一些问题。我记得,他继续读下去,并谈论他所读的内 容,在晚饭之前,谈了将近一个小时。” 1726年暑期之后,牛顿只参加了皇家学会的四次会议和一次理事会。他所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是 1727年3月2月,这次会议使他很兴奋,晚上便在伦敦住了下来。第二天,康迪特发现他的气色非常好,这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可是,由于次日紧张的会议以 及频繁的探访,他那剧烈的咳嗽又复发了。他于3月4日回到了肯辛顿。康迪特派人请来为牛顿治病的两位著名医生―――米德和切斯尔登,诊断结果是牛顿患了膀 胱结石,几乎没有康复的希望。牛顿忍受着剧烈的疼痛,汗珠从脸上滚落。 1727年3月初,牛顿的病情恶化了,经医生诊断,还是膀胱结 石。3月15日,他感觉好些了。18日晨,他可以阅读报纸并同医生正常交谈,但是当晚六时许,病情突然再次恶化,牛顿失去了知觉,再也没有醒过来。 1727年3月27日凌晨,一颗天才的头脑停止了运转,牛顿去世了。3月28日,英国为牛顿举行了盛大的国葬(作为自然科学家,牛顿是享此殊荣的第一 人),他的灵柩被安放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学者、政治家才有权享用的最后的归宿。牛顿去世后的第四年,他的亲戚出资在他的墓 前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巴洛克风格的纪念碑。上面的墓志铭这样写道: “这里安睡着伊萨克・牛顿爵士,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及其所发明的数学 方法,首次证明了行星的运动与形状、彗星的轨道和海洋的潮汐,他研究了光线的不同折射率,以及由此产生的颜色的性质,这些是别人想都没有想到的。对于自 然、历史和圣经,他是一个勤奋、敏锐而忠实的诠释者。他用他的哲学证明了上帝的威严,他度过的是一个真正清教徒的一生。所有活着的人都为曾经有这样一位伟 人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伊萨克・牛顿爵士生于1642年12月25日,卒于1727年3月27日。”牛顿的去世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各种报纸争相报道这一消 息。3月的《大不列颠政治状况》用三版的篇幅高度赞扬牛顿,充分概括了牛顿在英国学术界的地位,称他为“最伟大的哲学家,是英国的骄傲”。而由詹姆斯・汤 姆森所写的“纪念伊萨克・牛顿爵士的诗”在年底之前就印刷了五版。曾授予他爵士头衔的国家,在他死后给予了他更大的荣誉。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