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3年8月,牛顿的继父逝世,牛顿的母亲汉娜回到了伍尔索普生活。十岁的孩子重获母爱,随后的一个时期也许应是一段快乐的插曲。不过乐中也有许多 苦,因为分享母亲关爱的还有一个同母异父弟弟和两个同母异父妹妹,其中一个妹妹还不到一岁,另一个刚刚两岁,他们也许是母亲关注的中心。不到两年,牛顿就 被送到格兰瑟姆的中学去了。来到格兰瑟姆镇,除了金格斯中学外,另一个要去的地方是镇上的药剂师克拉克家。克拉克夫人自幼便与牛顿的母亲汉娜是朋友,由于 牛顿在镇上也没有别的亲戚,因而牛顿在金格斯中学读书的日子,便要寄宿在克拉克家。牛顿对克拉克夫妇感到生疏,因为他们从未谋面。已感到对陌生的金格斯中 学有些不适应的小牛顿,一想到又要和这陌生的一家见面,并且要长久地住在这,不免有些紧张。 克拉克家位于镇中心,阁楼的样式与自家的 相差不多,这种相像不免使牛顿产生了些许的好感。与克拉克夫妇的见面也同样令他感到惬意,因为夫妇二人都是那么和蔼可亲,毫无陌生感,就好像在哪见过一 样。克拉克夫妇特意为小牛顿准备了一间阁楼,好让他能够比较舒服地生活和学习。在情感上牛顿是个内向沉默且拒绝陌生人的人,但在克拉克家却不一样。他好像 很快习惯并且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并没有初来时想像的孤独感,相反自幼失去了父爱、母爱的牛顿感到了家的温暖;另外,克拉克家与众不同的家庭氛围也吸引了 牛顿。 克拉克先生是镇上有名的药剂师,在当时的英国,有些药品需要药剂师自己配制,因而克拉克先生便有自己的药品配置室。克拉克先生 的药品配置室如果在今天我们可称之为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各种配药仪器布满了整个房间,有干锅、天平及各种玻璃实验制品……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牛顿的目光。 他以前倒是用过锯子、斧头模仿着看过的东西做过小水车之类的东西,但从没接触过这类东西。每当克拉克先生走入他的实验室时,都令牛顿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 他要看看这些东西到底如何运用。克拉克先生每次配置药品时,神色都是那么严峻,显得是那么谨慎。他用小天平称来称去,各种药剂有白的、红的、黄的……接着 他又把各种器皿连结起来,然后又用火加热、用水冷却,在器皿中的药剂一会变成了其他颜色,一会又由气体变成液体……远远看着的牛顿被这一切迷住了,这些东 西太神奇了,为什么要对它加热,为什么要把那两种东西放在一起,为什么它会变色。这些对于他来说,真是变化无穷,充满着无尽的魅力。对克拉克先生实验室的 关心完全出自他的本心,他对这些陌生的东西有着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热爱。他很羡慕和敬佩克拉克先生的博学,同时也想像有一天自己也什么都能知道。克拉 克先生也看出了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便耐心地引导他,希望这个对知识有着无尽欲望的孩子能有更大、更快的进步。他告诉牛顿,在进行实验前你一定要掌握住必 要的基础知识,因为只有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通过实验论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因而掌握必要的知识是很必要的。牛顿把这些深深地记在心里。 格兰瑟姆中学的校长是牛顿在伍尔索普就读学校的经办人,他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教育家,对牛顿也特别看重,即使牛顿仍和读小学时一样不注重学习。数学教师是 克拉克孪生的弟弟。他们为人都很友好,所以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牛顿来说,是很理想的。他在这里主要是学习拉丁文文法,此外学习数学和神学,数学则以几何 为主。 这时的牛顿仍然不爱学习,成绩在班里仍旧落后。在学校里他还是特别不爱讲话,爱沉思默想。他既不接近老师,也不和同学亲近,仅 仅和克拉克夫人与前夫所生的女儿安娜・斯托瑞比较亲近。牛顿一看到这个端庄文静的女孩子就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她。不爱说话的牛顿在她面前却总有好多话题。 斯托瑞和他年龄相仿,两个人谈得很投机。牛顿为了讨她的欢心,常常给她做玩具或者修理家具什么的,就是从这里常常表现出他的心灵手巧和别出心裁。斯托瑞看 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时也会流露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对少男少女的心中不由萌发出一种情不自禁的、朦朦胧胧的、然而却震动两个人心灵的感情,像一股不 含一点杂质的清泉流淌在彼此心里。 当斯托瑞不在身边时,牛顿有时会诗性大发,随口吟出几句。他把克拉克药店里没人看的书都仔细看过 了,有一本叫做《自然与艺术之谜》的书对他有了很大的影响,从那里他学会了制作焰火、变戏法、调颜色、制图以及自制有趣的玩具。他还是那个老习惯,凡是书 里讲到的好玩的事,他都要自己亲自尝试一番。这种亲自动手做实验的习惯使他终身受益。当他在乡村上学时,他就喜欢画画,画树、画花、画他见到的美丽图景。 到了格兰瑟姆,闲暇独处时,便拿出笔来……虽然未有人称赞他,但他自己非常喜欢画画,尽管他不具备美术天赋。这大概是和他热爱大自然,头脑里充满美丽的幻 想有关吧。牛顿有时也写诗,和画画一样,他也并没有作诗的天分,他写诗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在克拉克家里的生活是快乐的,有可爱的斯托瑞做伴, 他有时有成年人的成熟,有孩子的天真,有思想家的思维。然而学校里的他却没有一点改变,学习成绩没有丁点好转。他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这上面,他经常陷入沉 思之中,因而遭到一些调皮孩子的取笑和嘲弄。 可是不久,读书成了他又一个兴奋点,他对此是那么沉迷,有些时候近乎痴狂。在日后的生活中,牛顿也始终对读书有着难以丢弃的挚爱,它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培植在他的生命中。 夜色已深,小牛顿还没有睡,他在桌前安静地看着书。 在周围邻居的印象里,仿佛克拉克家阁楼的这间房间的灯一直都是亮着的。摇曳的灯光下,牛顿沉醉在书本里,思绪伴着文字交响着,不知不觉时间又流过了许 久。阵阵夜风从窗外吹来,夹着些凉意,牛顿不禁拉了拉衣襟,目光顺着窗外望去,窗外点点星光。这点点星光映在灰暗的夜空中,显得是那么空灵、悠远,这空 灵、悠远不禁引来小牛顿一阵阵哀怨,透过夜空他想到了在意念中远在天堂里的父亲,在牛顿的记忆中父亲只有想像,外祖母说他应该在天堂。远处的星光依然是闪 亮的,在遥远的空灵中父亲会不会也同样像其他人的父亲关爱儿女一样关注着他这个孤独、弱小的生灵。想到这里小牛顿的眼中不免有了点点泪光,再遥望远方,仿 佛那天边的星斗也同样带着哀伤。 “啊,那个像柄长剑,那个像个仙女,哦!那个像头狮子……”“好像在哪里看到过有关写星星的书!”急 急地冲出门,向二楼的藏书房跑去,转而又蹑手蹑脚,因为他怕在深夜中惊醒早已沉睡的善良的克拉克夫妇。时光飞速地流转着,牛顿的阅读范围早已超过了课堂上 所学的知识范围,他的学识也得到了同龄人和师长的公认。牛顿刚到格兰瑟姆住下来时,发生过一次深深灼痛其记忆的危机。那时他甚至还没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杰 出智力。要么是乡村小学给他留下的底子太差,要么是他再次陷入孤独,心存恐惧,所以在班上的名次很低,甚至成为倒数第二。一天早上,在上学路上,倒数第三 的一个男孩在他肚子上踢了一脚,踢得很重。 不满足于在肉体上击败对方,牛顿还坚持在成绩上挫败对方。一旦上路,他便在学校里成了第一名。随着他的名次升高,他把他坐过的每张椅子上都刻上他的名字。今天,这些椅子已荡然无存,可一个石窗沿上还留着他的签名。 他的房间里面堆满了工具,妈妈给他的钱都买了工具。 别的孩子都在玩游戏,他则用木头做东西,不仅是为女孩子做玩具,主要的还是做模型。他给自己做了一部小车,这辆四轮车由曲柄带动,他坐上去后就自己转动 曲柄。他还用“皱纹纸”做了一个灯笼,冬天早上天还不亮,点着它上学,白天他可以简单地把它折起来放进口袋。这灯笼还有其他用途:晚上吊在风筝尾巴上, “有一段时间把邻近的居民吓得好不惊慌;每逢集日,这玩意在村民们的啤酒杯上掠过,使他们议论纷纷”。格兰瑟姆没有烧成一片灰烬,真是好运气。在机械发明 上花的时间太多,常常贻误功课,落在后面。每逢这时他就转向书本,很快又赶上前去。即使是安息日他也不肯放手,尽管这样做使他满心后悔。牛顿的这些发明有 许多来自约翰・贝特著的《自然与艺术之谜》。也许牛顿的青春才华在贝特那本书的照耀下略有逊色,但他的天才很难使人怀疑,事实是他找到了一本可以激发其自 然兴趣的书。这些故事中有的有些离奇古怪,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完全销声匿迹了。现在看来,这似乎也是一种真诚的努力,想用这种方式去取悦 他的同学。他也替他们做灯笼,谁又能怀疑他们参加了这人造流星的制造?他们放风筝时,牛顿注意观察风筝的特点,以便确定理想的比例,以及接线的最佳点。显 然他这是枉费心机。他只是使他们深信他的天分高出他们,从而使他们完全疏远了他。他就是在与男孩子们一起玩耍时,也总是在动脑筋,一般的孩子一定会觉得他 咄咄逼人。他曾说过,他一生做的第一次实验:先是顺风跳,然后逆风跳,将结果与他在无风的日子里跳跃的结果相比较,以此测量“风暴的力度”。他告诉男孩子 们:这次风暴比他以往经历的任何风力要强上一英尺,他们都听懵了,他就给他们看他测跳距的标记。据一则传闻讲,他曾巧妙地利用风力赢得一场跳远比赛――― 同样,他超人的狡黠惹人猜疑。格兰瑟姆还有其他的消遣,其中就有日晷。日晷甚至在早些时显然就已吸引了牛顿的注意力,现在在科尔斯特沃斯教堂安有一个日 晷,据说是牛顿九岁时雕刻的。制作日晷所涉及的就远不止运用工具的技巧,它们代表的是一种知识挑战。牛顿在可怜的克拉克的家里放满了日晷―――他自己房 里,别人房里,门口,阳光能照进来的一切地方。他把木钉钉在墙上标志小时、半小时甚至一刻钟,木钉上系上绳子,上面有移动的球,可以连续不间断地测量每天 的影子。他做着历书似的记录,学会了区分太阳的周期,他分得出分点与至点,甚至分得出一月中的各天。到后来,家里人和邻居都来查询“伊萨克日晷”。这样, 上天的威严与自然的公允就展现在他面前,使他无法忘怀。据康迪特(牛顿的外甥女婿)讲,牛顿在生命结束时还在观察太阳。他观察常去的每个房间的影子,如有 人问他时间,他常常是不看钟,而是看看影子就可以回答出来。 他画画的技能也日益精进起来,克拉克先生的屋子再次受到他这股热情的冲 击。据后来住进这间阁楼的人证实,墙上满是用碳笔画的鸟兽、人物、船只和植物。他还画了查尔斯一世、约翰・多恩和校长斯托克的像。墙上还有几个圆和三角形 ―――它们比画的所有肖像、鸟、船更能预示我们所知道的牛顿。几乎在每块木板上,都有他的名字“伊萨克・牛顿”,是刻上去的,所以擦不去,与学校里的课桌 一样,经验证,是他的手笔。 在格兰瑟姆度过的这段中学时光是牛顿一生中最快乐幸福的日子,在这里他已完全适应了生活并且找到了自己的 理想的生活状态,学校的课堂、藏书的阁楼、自己的卧室兼手工作坊,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快乐的,就像是贪财的人发现了无主的宝藏一样,觉得离开一秒都是一 种心痛。牛顿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 有些时候人的成长也需要机缘,牛顿在这所学校里结识了一位对其一生的命运都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良师,他就是牛顿就学的中学校长亨利・斯托克校长。斯托克校长以他几十年的教学育人经验和超出常人的伯乐眼光发现了牛顿。 其实牛顿在学校里的表现在一般人的眼里显得未必是那么出类拔萃,在刚入学时他被编入了低等班,成绩也是一般。 后来成绩虽然有很大提高也只能说是个优等生而已,但是斯托克校长却一直默默地关注着这位他认为是他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 有些时候人生的命运是有些戏剧化的色彩,一天牛顿接到了母亲托人带来的信件,信件的内容是劝说牛顿放弃学习,回到伍尔索普村,因为汉娜感觉在持家方面实 在有些力不从心,希望这个家里的长子能够回来帮一把手。其实汉娜是以一个能干的农村妇人和善良的母亲的心态为这个自己深感歉疚的儿子考虑长远未来。她决心 把自己继承的和经营的在村里人认为是可观的家产留给牛顿,而此时最应做的是尽早把牛顿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农场主,好让他不仅继承这份家业而且把这份家业发扬 光大。 母亲接牛顿的那一天,斯托克校长恳切地希望汉娜能好好地考虑考虑,因为他认为牛顿是个可塑之才,然而比她儿子还倔强的汉娜婉然拒绝了斯托克校长的请求。 命运牛顿回到伍尔索普,他的那些同母异父的弟妹们给予他最热烈的欢迎,他也非常喜欢这些可爱无比的小弟妹。 汉娜看到自己的儿子放弃学业回到家后,心里很是欣喜,仿佛看到了儿子的未来庄园主的形象。劳累的汉娜仿佛肩上的担子也轻了不少,她按部就班地按自己的计 划培养着这个财产继承人。十几岁的牛顿在这个缺少男主人的家庭里也被大家自自然然地当做成熟的男人对待,按照母亲的要求他要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要逐渐 地承担起这个家里里外外的大小事情,农民或是一个小庄园主的牛顿的生活开始了。 早上起来牛顿要随着家里人到地里去干活,伴着东升的太 阳,牛顿随着母亲和几个雇工来到了田地里。虽然他已经度过了几天这样的日子,但他实在是觉得这种工作有些乏味。当然除了远离农村生活已有一段日子,有些不 适应农村的生活外,更使他难于容忍的是在乡村的贫乏的精神世界,人一旦精神世界没有了寄托,状态是可以想像的。本来就沉默寡言的牛顿此时更加没有什么话, 更多时间对大家报以的是沉默。当农活间隙时,农夫们惬意地享受着这短暂的休息时间的快乐,互相之间的说笑传过田地洒向天边,而此时的牛顿静静地躺在树阴 下,仿佛根本没有听见大家的说笑,眼睛直直地看着远方,陶醉在自己想像的世界里。母亲看在眼里愁在心里。 “哎,放羊的活较轻,还是让他去放羊吧!” 放下锄头拿起羊鞭的牛顿在空旷轻盈的绿草地上更加自由地放飞着自己的思绪,在他眼里想像的世界要比他所见的一切都吸引人。放牧人的生活要比农夫的生活更适合他,在他的逻辑里羊吃草是羊自己的事,每当牛顿把羊赶到草地上后,他便放下鞭子靠在树阴里进入他的习惯性的思维。 “哥哥!哥哥!妈叫你呢!” “好像我们家的羊把邻家农田的苗吃了,快点儿,哥哥!”他放任羊群闯入邻居的土地,汉娜不得不被告上了法庭,赔偿了损失。此时的伊萨克要么用各种工具刻 着模型,要么沉醉于各种幻想,农场的生活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和挫折当中。汉娜看到儿子没有长进,也同样陷入了痛苦之中。做农民不行可以让他学做生意,如果 让他做个小农场主未必要学会种田和放羊,如果学会做生意也同样可以料理好这份遗产。想到这里,她便把去城里卖农产品的活交给了牛顿,并且还让一个老雇工帮 他。开始时心情还不错,因为他如果去卖东西的话便有了去镇上的机会,这正是他希望的。在出发前些日子牛顿还用他固有的灵性发明了一种新式四轮马车,马车与 众不同的地方是车辆的驾驭方式很特别,不用缰绳只用一个手柄就可驾驭马匹,当然这种方式只能说是一种独特小发明,不能作为一项伟大的创造,因为经过实践检 验它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当时村中却引来阵阵的喝彩声,牛顿就是驾着这架马车与老雇农一起往返于村镇间,实现母亲把他培养成生意人的愿望。 初到镇上的牛顿头脑里不由自主地呈现出克拉克先生的藏书阁楼,也许回乡的烦闷就是缺了他的这些精神寄托,心底的河已不再流动,才这么压抑。刚到镇上的牛 顿便跑到了克拉克家,向主人借了他也许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的几本书,匆匆地返回了集市。老雇农早已接到了女主人的叮嘱,看着少年老成的牛顿也是无可奈何地 摇了摇头。从此集市上便多了这么一个独特的风景:两个人,一老一少,日出而来,老的准备卖莱,少的去借书,日暮老人收拾好未卖的各种农产品叫上躲在远处树 下看书的年轻人而归。 每当从克拉克家借完书回来后,他便在树下捧着书,完全沉迷其中。的与众不同的行为引起了他的舅舅威廉・艾斯考夫 的注意,他的舅舅曾就读于剑桥的三一学院,现在是当地一名有名的牧师。在威廉的眼里牛顿是个很有个性的孩子,特别是一次不期而遇更使他对这个外甥另眼相 看。那是一个夕阳西斜的夏日黄昏,威廉在参加城里的一次教务活动后,信步走在街区的石街路上,街道似乎有些吵闹,于是不远的那片小林阴吸引了他。威廉踱过 几个人,来到了林阴下,他的眼光停住了。在树阴下有一个石像一般的人,仿佛除了他的思维在活动外,其他的都是静止的,就连呼吸都叫人难以觉察。威廉被这个 看书的少年吸引了、震惊了,而后又是一阵阵欣喜、骄傲,因为那个被书迷得如痴如醉的少年就是他的外甥伊萨克・牛顿。“对知识如此热爱和沉迷的人能够成为什 么样的人物呢?”威廉的思绪也定住了。 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了英格兰,伍尔索普这个小村也同样浸在风雨中。狂风怒吼,远近的一切都仿佛要顺着一个方向飞出去。牛顿家的房子也在风雨中摇晃着,好像要倒了似的。前院后院的件件物品更不用说了,一件一件地加入了风的行列。 汉娜这个中年人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风,这个当然的一家之主忙乱地在风中抢救着家里的一切,快被风吹毁的篱障、已经倾斜的柴草垛和各种农具。勤快的汉娜冒着狂风艰难地穿梭着。 “哦,伊萨克!快,快帮我把后院的牲畜圈的栅栏门关紧,一旦吹开,牲畜就跑出去了,快!”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汉娜终于把一切都安顿好了,拖着疲惫的身体,艰难地回到了房中。 “伊萨克呢?” 汉娜望着伊萨克的弟弟、妹妹问,脸上带着茫然。 “伊萨克上哪里去了?我让他去关牲畜栅栏门,应该早回来了。” “哥哥一直没回来!他会不会出事呀,妈妈!” 风更紧了,雨也更大了。汉娜实在不能放心,披上围巾就向库房冲去。可是当她看到伊萨克时,她却呆住了:她的儿子并没有去闩什么库房的门,而是像一个落汤鸡似的浑身湿透了,他在暴风雨中来回跳着,每跳一次,在落地的地方做上记号。 “伊萨克,伊萨克,你这是怎么了?”汉娜很害怕地呼唤着,把儿子死命地拽进了库房。她生怕儿子是发神经了。 进屋后的牛顿用手抹抹头发和脸上的雨水,笑着对母亲说:“妈妈,我在做一个实验。” 汉娜万分心疼,不解地问道:“做什么实验?”说:“我在测风力。我想知道顺着风跳和逆着风跳差距有多大,然后我就可以知道风力到底多大。”母亲虽不懂儿子的做法,但她却明白儿子又钻进某个问题的牛角尖了。 汉娜和哥哥商量着牛顿的前途问题。艾斯考夫牧师把事情看透了,他劝妹妹把牛顿送到学校去读书,牛顿这孩子可能不适合做庄稼人,他一切的作风都是那样与众不同,很可能会成为伟人,我们决不能在此耽搁他。 艾斯考夫牧师对妹妹说:“我们不仅让他去读中学,而且还要让他去上剑桥。”依旧很痴迷读书,思考问题,做事心不在焉,有时好像突然想起什么,赶紧拿一支笔在小本子上写着、画着。 据流传下来的资料看,牛顿在那时对观察和思考问题有过很多记录,在他的一些笔记本里,分类记载着自然现象、颜色的调配、几何问题、各种实验的过程和结 果,而且还不难看出,那时的他也接触了一些科学家,并对哥白尼的日心说产生了很大兴趣。也时时想念着那可爱的斯托瑞,想着与她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彼此 之间的感情太深了,虽然彼此都深藏在心底,但这种感情藏之愈深,思之愈切。回到格兰瑟姆成了他的最大愿望。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这一天,格兰瑟姆中学的校 长斯托克先生亲自来邀请牛顿返校。他是坐着马车来的,太出人意料了,一个校长会到一个已辍学的孩子的家里来,真是慧眼识才的伯乐。牛顿的母亲见校长来了, 激动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校长开口就说:“应该让这孩子读书。伊萨克是个成才的好料,将来一定能够成人物的!” 汉娜郑重地低头行礼:“谢谢校长,明天我就让他重回学校。”汉娜把这一切全告诉了她的哥哥。第二天,艾斯考夫牧师亲自把牛顿送回了格兰瑟姆。 许多人都为牛顿能够重返校园而高兴,其中以斯托克校长最甚。牛顿在返校的当天晚上便拜会了这位知音长者,斯托克满脸欣喜地迎接了他的这位得意门生。那天 晚上,二人谈到很晚,斯托克向牛顿谈了许多人生的经验和治学的道理,牛顿从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作为长辈的成熟男人的关心,斯托克的每一句话都是他在想却一 直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斯托克这次长谈对牛顿日后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告别了斯托克后,又再一次回到了克拉克家,回到了那个他熟悉的地 方,又再一次嗅到了他那熟悉亲切的空气,但这一次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对这一切更加热爱了。 本来就觉得不可或缺的东西在失去后又重新 拥有时,就觉得更加珍贵。回到课堂和自己心爱的书屋,牛顿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上的营养,他的学习态度近乎疯狂,这时他的学识早已超过了班上的同龄人,从古 典诗歌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克拉克家的藏书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于是斯托克先生的藏书馆又成了他的又一块肥沃的土壤,在这里的几百部图书上都曾留 下牛顿读过的标记。在牛顿中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件事令牛顿激动不已。牛顿的母亲汉娜把她收藏的图书都给牛顿搬到了他的小卧室。这些图书牛顿在一生 的求知路上都收藏着,相信这些信物会给牛顿非同寻常的动力。牛顿的中学时代即将结束了,在他还整日学习、研读时,他的恩师斯托克和舅舅威廉便已为他的前途 做好了准备。这两个引领牛顿走上科学之旅的人,决定要让这个可塑之才上英国最好的大学。相信只有最好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才能给牛顿这个不可多得的科学才子 一个真正的学习空间。 威廉曾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毕业生,在那里有他熟识的朋友数学家巴罗,相信牛顿如果师从巴罗定会有所成就。斯托克也通过自己的朋友为牛顿争取去三一学院学习的机会。经过斯托克的推荐,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经过评审接受了牛顿,并给了他减费生的特殊待遇。 但是,牛顿又舍不得,他放不下与斯托瑞这几年相处所建立起来的那份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从十二岁开始,一直到十八岁,可以说是一种两小无猜的感情。这份早已发展成爱情的感情,却因两个少年太纯真而只能在彼此心里感应。 它从来没有爆发出来,也没有任它爆发而将他俩卷入漩涡。 这一次的分离―――两个人却隐约预感到可能是永远的分离。 斯托瑞单独送了他一程,在路上她问:“伊萨克,你将去读大学了,还会回到这里来吗?” 牛顿就像第一次一样,仰着头,漫不经心地说:“是的,当然会回来看你,安娜。”说着,回过头来看了斯托瑞一眼。 斯托瑞期待地问:“那你何时能再回来呢?” “等到放假吧。” 她没再说什么,牛顿也没有注意到她的心情。就这样,他们分手了。让牛顿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分手,使他不仅永远告别了斯托瑞,而且也永远告别了爱情。在剑 桥大学里,牛顿太专注于他的工作和伟大的事情了。第一次放假他没有去看自己的朋友,第二个假日里他依旧没去。斯托瑞终于彻底感到绝望了,这时另一个男人文 森特爱上了她,两人不久结婚了。她出嫁了,但她没有想到虽然牛顿没有去看她,并不等于他完全忘记了她。 她永远在他的内心深处,当工作繁忙之后闲暇之余,他就会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回忆起他心爱的姑娘―――斯托瑞。她是他的第一位恋人,也由于牛顿爱得太真、太痴,而最终致使她成了他最后的一位恋人,牛顿终生未娶。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