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罗荣桓 >

《罗荣桓元帅》第五章 鞠躬尽瘁 思想作风的表率

时间:2016-01-10 20:15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罗荣桓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能够积极响应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的号召,在处理家庭生活及亲属关系方面作出了表率。 罗荣桓的弟弟罗湘,在黄埔军校毕业后进了国民党军队。1929年,罗荣桓在龙岩曾写信劝他离开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罗荣桓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能够积极响应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的号召,在处理家庭生活及亲属关系方面作出了表率。

   罗荣桓的弟弟罗湘,在黄埔军校毕业后进了国民党军队。1929年,罗荣桓在龙岩曾写信劝他离开国民党军队回家种田,但他未听。直到1946年,他才逐渐 认识国民党的腐败,拂袖回乡。1949年3月,他在衡山组建了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湘东支队的一支队伍,与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打了几仗,并在解放军南下时帮助 筹集粮款,后由解放军第四十六军一三七师将其整编。该师领导了解到支队的负责人是罗荣桓的弟弟,以为这是地下党组织的游击队,便准备任命罗湘为该师副政 委。罗荣桓得知后,对该部说明罗湘并非共产党员,只有先改造思想,才谈得上分配工作的问题。在他的建议下,罗湘被送到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河南省政 协工作,晚年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直到1984年逝世。

  罗荣桓的二哥罗晏清,大他9岁。罗荣桓读书时,他在帮助父亲经营杂货铺,后来 继承了父亲的家业,当了族长。衡山解放后,在进行征粮工作时,罗晏清家属殷实富户,征粮数额较大。驻南湾地区的工作队得知罗晏清与罗荣桓的关系后,向他汇 报了这件事,罗荣桓听后立即作出回复,赞扬并充分肯定了当地工作队的做法。

  作为一个父亲,罗荣桓对子女既慈祥又严格。1954年,他 十分喜爱的小女儿南下因患恶性骨瘤住院。1955年5月末,刚满15岁的女儿病情又恶化了。做截肢手术后,南下拄着拐,行动不便,罗荣桓鼓励她同疾病作斗 争。同时,对她要求仍然很严格。看病总是让女儿上医院,从不请医生到家里来看。

  1955年的四五月间,南下的癌变转移到了肺部,不 久,病魔夺去了这个花季少女的生命。罗荣桓听说后,默默无语,良久,才慢慢地说:“在战争年代,要养活一个小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不少干部把孩子丢了。那时 有一个干部,孩子死了,难过得掉眼泪。我就跟他讲:在战争中牺牲人是平常的事,自己的战友亲人死了,当然很悲痛,但是还要继续战斗,继续前进嘛!南下是战 争年代生的,她能活到解放后,已经是不容易了。”

  战争年代里,罗荣桓曾失去两个孩子。一个叫北屯,1938年在延安出生,才几个月便寄养在山沟里一户老乡家里。罗荣桓在前线听说那户老乡搬家了,接着又听说孩子已经病死。另一个是1941年在山东出生的女儿罗林,也寄养在老乡家里,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一岁多就死了。

   南下还有个哥哥叫罗东进,1939年出生。在还不到一岁时,就随第一一五师的供给部、卫生部机关转战南北,由挑夫从山西挑到了山东。到了山东以后,由于 局势紧张,一直寄养在老乡家里。直到5岁那年,山东形势好转后,才把他接回来。罗荣桓经常教育孩子,不能因为自己是干部子弟而有优越感。要求他们和工农子 弟打成一片,要和家庭有困难的孩子们多接近,多帮助他们。在罗荣桓夫妇的教育下,他的几个孩子在学校里,个个都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毫无特殊之处。

  工作之余,罗荣桓常喜欢陪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并和孩子们一起做数学题、学习英语,陪他们一起下象棋、画图画。一次女儿巧巧画了一只大公鸡,形态惟妙惟肖,他高兴地把这张画挂在客厅里,一直挂了很久。

   对于孩子们的思想作风,他一向要求很严格。有一年冬天,东进嫌妈妈林月琴买的棉布帽子不好看而不愿戴,要买一顶皮的。他知道后严厉地批评说:“小小年纪 就讲究这讲究那,这还了得!”并嘱咐妻子,以后不应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更应该在政治思想上多关心孩子。在罗荣桓的严格要求下,罗东进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 学院。每次放假回家,罗荣桓都要详细询问他的思想、学习及劳动情况,发现缺点马上指出,并要求他立刻改正。

  罗玉英是罗荣桓当初离家参 加革命时留在老家的大女儿。罗玉英刚来北京时,文化程度非常低,罗荣桓便要她在家补课,后来又要她进入速成中学的预备班继续学习。有一次,罗荣桓看到她拿 了一条破了的裤子上街去补,很是生气,立即批评道:“为什么不自己补啊?可千万不要忘本啊!”他还经常嘱咐她要教育好子女。1954年,罗玉英从速成中学 毕业要分配工作时,罗荣桓要求她到基层去锻炼。不久她被分配到了郊区一个农场工作,条件较艰苦,交通也不便,要步行十多里路后才能乘公共汽车回家。在农 场,罗玉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进步很快,第二年便加入了共产党。

  罗荣桓也非常关心其他青年人的成长。家乡亲友有些孩子找来,他都尽力帮助他们,前后由他供养读书学习的就有十七八人。

   罗荣桓不但对亲属要求严格,对自己也同样如此。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始终随遇而安,过着简朴的生活。从1949年9月到1954年秋天,罗荣桓 全家都住在北京南池子18号。自搬到这里后,室内摆设一切照旧,没有添置任何新家具,即便是原来老房子内摆设的古玩,他也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全部搬走。这 所房子对于罗荣桓一家来说确实显得太小了,因为家里收养着一些无依无靠的亲属孩子,再加上秘书、司机、警卫员,非常拥挤。但是,罗荣桓夫妇并未提出任何要 求,后来,管理部门执意要在院子里为秘书加盖一间房子,在院旁盖一间车库。房子加盖好不久,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始了,尽管房子不是罗 荣桓叫盖的,但是在要求部队和总政机关认真检查的同时,他对家里加盖房屋的事也做了检讨。

  1953年,邓小平在军委高干会议期间来看望罗荣桓,感觉房子太挤,便向中央提出为其更换住房的建议。1954年秋天,罗荣桓举家搬到东交民巷新8号,与贺龙、陈毅、张鼎丞为邻。在这里,罗荣桓一直住到他逝世。

   1956年,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罗荣桓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虽然担任许多领导职务,但秘书一直只有一人。中央办公厅按规定要给他增派工作人员,增 加车辆,而他却一概拒绝。他说:“我现在身体不好,具体工作管得不多,有一个秘书管管文件就行了。”经过反复做工作,最后他只同意增加一名秘书。虽然自己 长期身体不好,但他从不因为有病而要求什么特殊的照顾。有一次,他住院后发现总后给家里送来四张躺椅,便坚持要退回去。秘书很为难,不想去退,最后他用自 己的薪金按价付钱后,躺椅才留了下来。罗荣桓向来公私分明,从不搞特权。有一次,他到政治学院去,院务部的干部让司机老牟带回一小包学院自己栽培的蘑菇, 说是让首长尝尝鲜。罗荣桓吃饭时看到了蘑菇,问是从哪里弄来的,家里人告诉了他。为这件事,他专门向秘书交代,让他教育司机、警卫员等工作人员,今后外出 绝对不允许接受别人送的任何东西。

  对自己和亲属,罗荣桓要求十分严格,而对于周围的群众,却那么亲切与友善。有一次,他从汉口乘船去 南京。上船后发现这一层船舱就只有他和几个随行人员。一问,原来警卫部门同售票处打了招呼,其他的票都没有卖。他不满意地把警卫人员找来批评说:“我看你 们搞警卫工作的恨不得把我们锁进保险柜里。我们接近群众有什么不可以?”

  无论是对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干部,无论是对职工还是对战士,罗 荣桓都一视同仁,赤诚率真,没有一点架子。他的家里客人不断。门前,有轿车,也常常停放不少自行车。其中有高级干部,也有一般干部,有工人,也有农民。只 要客人来到家里,罗荣桓都会亲切地把他们视为座上宾。有人写诗赞道:

  革命友谊重山河,

  首长关怀暖心窝。

  帅府门前客不断,

  单车倒比汽车多。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