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尚未结束,10月29日,毛泽东便致电林彪、罗荣桓,指出华北迫切需要增兵,就能否抽调一个纵队先行进关征求意见。林彪、罗荣桓建议派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再加三个独立师、一个骑兵师先行入关。 10月31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林彪、罗荣桓的建议,指示东北野战军除立即入关的先遣部队外,其余部队应休整一个月左右,于12月上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1月9日,中央军委致电林、罗、刘,提出了抑留傅作义部队于平、津、张、保地区,以待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的方针。就此,林、罗、刘 致电军委,认为,为了拖住傅作义“亦可暂不攻太原”,并对张家口或保定采用围而不攻的办法。18日,毛泽东致电林、罗,通报了傅作义有和平解决华北问题的 意向,命令东北野战军各纵队以一两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争取让 敌军不战而降,并要林彪、罗荣桓等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 这时,东北野战军政治工作会议正在沈阳举行。接到军委电报后,会议立即将布置 整训工作,改为紧急动员入关。罗荣桓作了动员报告,他首先简要地阐明了辽沈战役的意义和取得胜利的原因,其次就部队入关作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罗荣桓 还亲自参与组织了野战运输部,并指示后勤部先行入关布置兵站,指示铁道兵部队抢修北宁路,安排东北局组织的15万民工随军行动。 辽沈战役几十个日日夜夜,罗荣桓一直在紧张地工作着,睡眠很少,本来就没有完全复原的身体,又渐渐虚弱下来,但他仍然顽强地坚持在战斗岗位上。 11月3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率轻便指挥机构由沈阳乘吉普车和大卡车隐蔽入关。其他几个纵队也都立即出发。12月5日,野司的指挥机关到达遵化。12月7日,野司进驻蓟县孟家楼。 12月17日,中共中央电召罗荣桓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中央驻地,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商讨1949年作战的基本方针问题。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了虚伪的求和声明。为此,毛泽东撰写了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利用“和谈”取得喘息机会,进而卷土重来的阴谋,指出: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 1月初,罗荣桓到达西柏坡。1月6日,他出席了讨论和部署向全国进军问题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了毛泽东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并于第二天作了发言。发 言中,他分析了战争形势,汇报了东北野战军的主要思想倾向,并且建议设立铁道部、修好公路网,以及军队统一服装颜色的问题等,这些意见都得到了中央的采 纳。 从西柏坡回来的路上,罗荣桓专程到良乡看望了在东北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共同战斗过的彭真。经过驻扎在北平东南的第五纵队、第 三纵队的驻地时,他向纵队领导人了解了部队作战准备和干部战士的思想情况,简要传达了讨论和部署向全国进军问题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在第五纵队,他特别 强调了加强纪律性的问题,告诫大家要严格纪律,坚决执行命令,保护好祖国的文物古迹。 罗荣桓返回野司后,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 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平津前线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平、津、张、唐地区的作战和接管等一切工作。1月11日,平津前线司令部进驻通县宋庄。此时, 解放北平、天津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央要求在做好用战争解决问题的准备的同时,力争用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天津。 12月14 日,傅作义委派两名代表寻求与中共中央谈判。林、罗得此消息后,当即派兵护送他们到平津前线司令部。随后,罗荣桓指派参谋处长苏静负责接待傅方代表。傅方 代表一位叫崔载之,是平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一位叫李炳泉,是这家报纸的采访部主任记者,中共党员。交谈中,崔载之表达了傅作义和平解放华北及建立华北联 合政府的想法。 在苏静把这些情况向平津前线司令部的首长作了报告后,12月19日,刘亚楼以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的身份接见了崔载之 和李炳泉,向他们阐述了中共和平解决平津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办法,表示不同意傅作义保存武装力量和建立华北联合政府的设想。但申明,对方如果同意解除武装这 一前提条件,可保证傅作义先生及其部属的生命财产安全。 经过两天的思考,傅作义向崔、李发送了致毛泽东的电报,表示他拟通电全国,停止战斗,促进全国和平,请求人民解放军稍向后撤,避免战斗,但回避对放下武器等问题作实质性的回答。 由于傅作义一直采取拖延态度,解放军遂决定向平绥线的新保安发起进攻。12月22日,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攻克新保安,全歼傅系主力第三十五军军部和两个 师约1郾6万人。守张家口之傅部第十一兵团七个师急向北突围,也被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聚歼。同日,平津前线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 桓发出布告,宣布了解放北平、天津诸城市的《约法八章》。 1949年元旦,毛泽东电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指示我方派人当面向傅讲 清楚六条意见:一、我不同意他发通电。二、他一直追随蒋介石反共,因此不能不将他和阎锡山、白崇禧、胡宗南一同列为战犯。但这可以加强他在蒋系军队中的地 位,可借机大做文章,而实际上同我和谈,里应外合,和平解放北平,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赦免他。三、允许他编一个军。四、他给毛主席的电报已收到,我们认为 他的做法不切实际。五、谈判代表崔载之态度很好,今后欢迎再来,但希望派出有地位、能负责的代表同崔一起来谈。六、蒋介石召傅去南京,傅未去是对的,今后 也不能再去,否则有被蒋扣留,当张学良第二的危险。这六条意见,随即由李炳泉回城当面向傅作义转达。傅听了这六条,情绪有很大好转,但仍有许多顾虑,表示 “还要继续谈判”。1月6日,傅派他的民事处长周北峰并邀请燕京大学教授、民主同盟副主席张东荪为代表秘密出城,进行第二轮的谈判。 1月8日,聂荣臻会见了周北峰、张东荪。第二天上午,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同周、张开始了正式会谈。聂荣臻着重讲了形势和政策,指出傅作义将军除了放下武 器,还能为人民做件好事外,别无出路。罗荣桓更是从傅作义及其所属部队的出路与发展的角度对他晓以利害、循循劝导。随后,双方就军队改编、军政机构如何接 管,以及人员安排等细节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谈判后形成了《谈判纪要》。该纪要要求傅方于1月14日午夜前答复所谈判的问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和 傅方代表周北峰在纪要上签了字。 傅作义看了《谈判纪要》后,仍旧没有下定决心,表示让周北峰和邓宝珊再来商谈,中共方面复电同意。 为了加速解决平津问题,促使傅作义早下起义决心,在同傅方进行谈判的同时,解放军成立了天津前线指挥所,由刘亚楼任前线指挥,集中了东北野战军5个纵队22个师的兵力,准备全歼天津守敌。 攻打天津之前,林彪、罗荣桓签署了一封给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的信,劝他仿效长春郑洞国将军,命令守军自动放下武器,使天津免遭战争破坏,将功赎罪。 但是,陈长捷没有听从劝告,继续顽抗。1月14日上午10时,解放军向天津守敌发起了总攻。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13万守敌全部就歼,天津解放,陈长捷被俘。 就在解放军向天津发起总攻的这一天,邓宝珊、周北峰和两名随员傍晚抵达通县城西五里桥。15日,正式开始第三轮会谈,解放军方面有林彪、罗荣桓、聂荣 臻、苏静。会谈主要讨论对傅作义驻北平部队的改编原则和具体办法,对傅的总部和部队中团级以上人员的安排,以及北平市行政、企业、文教、卫生、邮电、银 行、仓库、报社、学校等单位的接收办法。到16日下午,基本达成协议。 会谈结束时,聂荣臻将一封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由林彪与罗 荣桓署名的致傅作义的公函交给邓宝珊,托他转交。这封公函严正批评了傅过去执行蒋介石“剿匪戡乱”的伪令、进行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罪行,指出如继续抵抗,是 自取灭亡。同时,还提出两条办法任傅选择:一是自动放下武器,并保证不破坏文化古迹,不杀戮革命人民,不破坏公共财产、武器弹药及公文案卷,我军则保证其 生命财产安全;二是部队离开北平,开入指定地点,按照人民解放军的体制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另外,对傅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于21日中午12时前必须作出答 复。邓宝珊提出要解放军也派代表进城,以便进一步联络、商谈。罗荣桓当即答应派苏静同他一起进城。 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也在为拉傅作义而加紧活动,但一切利诱均被傅拒绝。对兵临城下、大势所趋的局面,傅作义权衡利弊,终于下了决心:接受中共方面提出的办法。 1月21日,林、罗、聂委托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陶铸同周北峰一起进城,直接与傅会见,随行的有政治部几位科长和新华社特派记者刘白羽、华山。21日 下午,陶铸将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北平联合办事处的决定告诉傅作义:以叶剑英为主任,陶铸、徐冰、戎子和为委员,另由傅方指定三名委员,共七人组成。傅作义指 定周北峰、郭宗汾、焦实斋为委员。22日,《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正式发表。 1月31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卫戍部队进入北平,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林彪、罗荣桓等随部队入城,在北平人民的夹道欢呼声中,登上前门箭楼,检阅入城部队。 2月5日,林、罗、聂在北京饭店设宴款待傅作义;20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了傅作义、邓宝珊,对他们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贡献给予积极评价。 二三月间,罗荣桓主持了对傅作义部队的改编,妥善安置和处理了傅部二十余万起义人员。傅作义部队按照《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遵照1月22日林 彪、罗荣桓的指示开赴三河、香河、顺义、良乡、涿县、怀柔等地后,平津前线总前委即对傅部的改编提出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将傅部以师为单位分编,授予解 放军独立师的番号;第二步再将这些师从师到连全部拆散,与解放军混编,军官愿回乡者准予回家,不愿回乡者则或送学校学习或分配担任副职,技术人员可直接任 职。2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方案,随后,在同傅作义反复磋商后形成了一个双方都认为合理的具体改编方案。 2月21日,平津前线政治部召集了改编部队师以上军官会议,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陶铸和傅作义的代表郭宗汾出席了会议。林彪、罗荣桓在会上讲了话。罗荣桓在讲话中指出了改编的性质与意义,并且把解放军的政治制度与国民党军队中的政治制度作了鲜明的比较。 罗荣桓宣布,为了实现改编,人民解放军将派出政治干部到受编部队,促进官兵关系、军民关系。 3月2日,罗荣桓主持了中共同傅作义、董其武方面关于和平解放绥远问题的谈判。中共方面的代表是罗荣桓、陶铸、潘纪文,傅、董方面代表是邓宝珊、周北 峰、王克俊。经过反复谈判,绥远于9月19日和平解放。对此,毛泽东指出:解决国民党军队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 根据战争的发展和向全国进军的需要,全军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陆续进行了整编。原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个野战军,分别改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3月下旬,东北野战军正式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编成4个兵团,12个军和1个特种兵司令部。 3月5~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毛泽东同志代表政治局作重要报告,提出了怎样夺取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及全国胜利以后的任务和政策等重大问题。林彪赴西柏坡出席了会议,罗荣桓留在北平,全面主持四野工作。 七届二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决定由西柏坡迁入北平。3月20日,罗荣桓派保卫部部长钱益民、参谋处副处长尹健率领汽车团去西柏坡迎接。毛泽 东、朱德等我党领导人带领浩浩荡荡的车队分批从西柏坡出发,经石家庄北上,25日上午到达北平,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下榻于香山。当日下午,林 彪、罗荣桓陪同毛泽东、朱德乘敞篷吉普车在西郊机场阅兵,检阅第四十一军等部队。 3月31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 时、林伯渠、董必武等领导人在香山接见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接见时,毛泽东讲了话,他伸出双手说:十个指头的任务已完成五个,还有五个,也就是要打过长 江去,解放全中国。接见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在玉泉山宴请了四野师以上干部。 这时,国民党政府的“和谈”骗局已经暴露,毛泽东、朱德立 即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第四野战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组织百万大军由平津地区誓师南下。3月27日至4月5日,第四野战军在北平朝阳 门内一所前清王府里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林彪传达了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罗荣桓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反对无政府无纪律现象问题》的报告;与会的师以 上干部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反对无组织无纪律的决议》。 罗荣桓在报告中回顾了东北解放战争中无政府无纪律主义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 地批评了干部中存在的无政府无纪律现象,并告诫大家南下作战要继续开展反对无政府无纪律现象的斗争。罗荣桓的报告使与会干部受到深刻教育。这次会议对于某 些干部,尤其是某些高级干部存在的居功骄傲情绪和无政府无纪律现象的纠正意义重大,为大军南下,将革命进行到底,做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高级干部会议结束后不久,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第四野战军从4月11日起,由平津地区开拔南下。然而,罗荣桓却病倒了。在1946年做了肾脏切除手术 后,三年来,他一直靠一个肾脏在支撑身体,同时又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在经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紧张工作后,他的身体愈来愈支持不住了。一 次在同别人谈话时,突然晕倒。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很快就知道了罗荣桓的病情,决定派保健医生黄树则赴津为他治疗。黄树则是抗战前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卢沟桥事 变后参加八路军,长期在延安为中央领导人看病,他临行前,毛泽东给罗荣桓写了一封亲笔信,托他代交。在信中,毛泽东要罗荣桓在天津安心养病,暂时不要随军 南下,毛泽东还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样的谚语安慰他。 在这期间,黄树则将天津著名的内科教授朱宪彝老先生请来为罗荣桓看病。朱老先生为罗荣桓作了检查后,向黄树则和罗荣桓身边的工作人员发出了“预后不良”的警报,并提醒大家,一定要让罗荣桓静心养病,不能够再劳神了。然而,罗荣桓身在养病,心却牵挂着部队工作。 这一时期,罗荣桓满心担忧的都是南下部队作战的情况。他深入分析了李宗仁、白崇禧两广部队的作战特点,指出其部队打仗既顽强,又善于爬山,我军南下的部队要有思想准备,尤其是指挥员要心中有底,要准备付出一定伤亡的代价。 天津街上,有很多留守单位的骡马大车,是供给部、卫生部和其他部队从东北带来的,牲口满街拉粪,市民很有意见。罗荣桓了解到这一情况,便找有关负责人,要求把各单位的大车骡马,一律停放到城外去。 随军南下的东北骡马大车十几万辆,好多牲口到南方后,吃不惯当地的稻草,再加上在外露宿,日晒雨淋,水土不服,拉稀的拉稀,死亡的死亡。罗荣桓了解了情况后,立即让在天津的后勤部政委陈沂发电报给林彪,建议将十几万辆大车全部送回东北。 罗荣桓不仅心系部队的大小工作,而且时刻心系南下干部的家庭生活。为照顾好后方家属和孩子,让南下干部专心打仗,他专门把后勤部第二部长李聚奎找来,交 代他务必照管好家属小孩,妥善安排他们的吃饭、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各项工作。此外,对一些干部的家庭生活问题,他也亲自去处理。当罗荣桓二月间还在北 平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北京饭店遇到来开会的第四十军第一一八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得知刘的妻子在北京就要临产,便立刻派罗生特大夫为她作检查,并要求赶 快送她进医院,还安慰她说:“不要怕,孩子总归要生下来的,又增加了革命后代,是值得庆贺的事嘛!”后来母子平安,夫妻二人非常感谢罗政委的亲切关怀。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