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毛泽东提出的“封锁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设想,1948年二三月间,罗荣桓在东北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争取全歼敌人进入东北的兵力”的任务。围绕这一任务要求,罗荣桓组织力量在军队中广为宣传,使广大官兵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歼灭东北敌军的战略方针应如何制订?是从北向南,先打长春之敌,再打沈阳、锦州,还是由南至北,先攻锦州,再打沈、长之敌?经过反复的商讨与论证,4月18日,东北局和东北军区最终决定先打长春之敌,以解除后顾之忧。22日,毛泽东复电同意。 5月下旬,战机出现,守备长春的国民党军两个师出城抢粮,东北人民解放军遂决定先消灭该敌,然后乘虚攻入长春。经过多次战斗,敌两个团被歼灭,余敌退回长春。于是,东北局决定对长春采取“长围久困”的方针,并决定在吉林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6月15日召开的吉林会议,林彪未出席,罗荣桓主持会议并作了报告。罗荣桓在报告中通过分析部队当时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对大城市采取长围久困方法的理 由:一是强攻大城市,我军力量还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二是对长春采取长围久困,同时展开政治攻势和经济攻势,可以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培养有利战机。 他同时提出要发布“断绝敌人粮草,禁止行人出入”,以及分批收容、安置逃难群众的命令。 在对长春进行围困后,东北局及时调整作战方 针,在重新讨论了东北战场形势和东北解放军作战行动问题后,遂决定于8月中旬南下作战,先打锦州。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需要,8月14日,军委决定,东北军区 和东北野战军正式分开,林彪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任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刘亚楼任东北军区及东 北野战军参谋长,谭政任东北军区及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为了配合好这次作战行动,全面调动广大官兵的参战热情与信心,罗荣桓召集政 治部的同志一起商讨、起草了战前《政治动员指示》,号召全体官兵向着既定的全歼东北敌军的目标努力。同时,他还主动承担起后勤运输的指导工作,做到了兵马 未动、粮草先行,为发起战斗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准备。在深入开展动员工作后,东北人民形成了空前的支前热潮。战争正式发起前,敌人在东北的总兵力约 55万人,而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增加到105万人,超过了敌人近一倍。 9月7日,毛泽东来电,提出了“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 榆、唐一头”的方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东北野战军陆续向各部队下达了进军命令,以一小部分力量继续围困长春,其余力量向锦州进军。为了充分发动各级指挥 员和战斗员的主观能动性,罗荣桓在下达进军命令以前,十分注意做好纵队一级干部的思想工作,向他们阐明先打锦州的战略意义后,再动员他们向下级宣讲。他在 谈到攻打锦州的战略意义时指出:“东北敌人的态势从地图上看是个‘人’字形。长春是头,沈阳是肚子,北宁线是一条腿,从沈阳经辽阳到营口的中长路南段是另 一条腿。现在如果打长春、沈阳,敌人拔腿就跑。砍掉敌人两条腿,它光剩下头和肚子,就只能束手就擒。毛主席坚决主张先打下锦州,同时把长春围起来,沈阳的 问题就好解决了。”他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官兵清晰地把握住了作战目的和意义,对于提高战斗力,发挥官兵能动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29日,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将锦州、义县之敌分割包围。 战事整体进展比较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9月25日,东北野战军总部得悉敌人正从沈阳空运第四十九军增援锦州,便命令第八纵队用炮火监视锦州机场。 由于第八纵队延误了时间,总部改派第九纵队控制机场。最终虽打破了敌人的援助计划,但对于第八纵队延误时间的问题,毛泽东发电报提出了严厉批评,指出: “大军作战,军令应加严”。 为了能够把握住瞬息万变的战场,以免贻误战机,林彪决定将指挥部迁到前线去。他和刘亚楼、谭政及由野司、野政组成的前线指挥所人员乘火车从双城出发。 为了保密,火车先北开哈尔滨,罗荣桓在一个货站上了车。 东北野战军总部乘坐的列车夜行昼停,10月2日清晨到达郑家屯以西(今吉林省双辽县)。当时,由于一架敌侦察机临空,人员进行了疏散隐蔽,等候命令。 这时,电台收到一份情况报告说,敌人增派葫芦岛四个师。看到这份电报后,林彪攻打锦州的决心又一次动摇。本来,在酝酿南下时,林彪就迟迟下不了决心,在 罗荣桓、李富春、钟赤兵等过细地安排了后勤运输以后,林彪南下的决心增强了。但当他听说敌人在葫芦岛增派了兵力,于是担心被沈阳、锦西、葫芦岛之敌所夹 击,又犹豫起来,命令列车暂停前进。22时,他以林、罗、刘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了一份特级电报,表达了暂缓打锦州,回师攻打长春的想法。 10月3日清晨,罗荣桓和刘亚楼一同去找林彪,罗荣桓建议林彪仍然执行打锦州的决定,刘亚楼也同意罗荣桓的建议。于是,林彪叫秘书告诉机要处追回那份电 报。但电报已经在早晨4点多钟就发出去了。罗荣桓建议不要等军委回电,可以再发一份电报,重新表态,说明仍然要打锦州,林彪同意。后来,这封电报于10月 3日9时发出。此时,东总的列车已经到达彰武以北的冯家窝棚。军委于3日17时和19时接连发来两封由毛泽东拟稿的电报,批评了回师攻打长春的错误想法。 在毛泽东发出两份批评电报后五个多小时,收到了林、罗、刘重新表示攻锦决心的电报。4日晨6时毛泽东复电,对东北野战军的决定加以肯定并指出了回师攻打 长春的错误所在。毛泽东这封电报,促进了领导思想迅速统一,坚定了各级指挥员和广大战斗员争取胜利的信心,对迅速打下锦州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10月5日,前方指挥所到达锦州西北距锦州约十五公里的牛屯。这是一个依傍着通向锦州的公路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地形隐蔽,可进可退,指挥所到达 后,立即架起电台,并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所处位置。野司的观察指挥所(即直接指挥所)则设在了锦州北便于观察的帽儿山上。 部队刚刚安顿下来,罗荣桓就找到作战科科长尹健,要求一起去查看前线地形。因为他动过手术不久,去前线要骑马,还要翻山越岭,大家都为他的身体担心,劝他不要去。但他为了更好地指导战争进行,执意要先于部队到前线了解作战环境。 林、罗、刘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阵地,经过详细的询问、视察,认为原来的部署可以基本不变,只需做个别调整。此时,攻城准备正在积极地进行,部队情 绪很高。罗荣桓指示部队要学习和借鉴第三纵队攻击义县挖交通沟的经验,为了减少伤亡,要求总攻锦州的部队进入阵地后,抓紧挖交通沟。 在获知解放军准备攻打锦州的消息后,蒋介石迅速增派兵力,仅在葫芦岛这片弹丸之地就驻扎了9个师的兵力,另外还准备从山东再海运两个师过来。此时,人民解放军以8个师的兵力对付有海空炮火支援的11个师的敌军而言,这必定是一场恶战。 在锦州总攻前,罗荣桓和谭政召集纵队政委、政治部主任开了战前政治工作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关于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和作战部署;要求各部队 深入动员,开展立功运动,做好战时政治工作,保证战斗胜利;并要求打下锦州后严格执行城市政策和入城纪律,一切缴获要归公。罗荣桓还专程到第八纵队传达了 毛泽东“军令应加严”的指示。 第八纵队因延误封锁锦州西郊机场的时机曾受到过批评,这次“前指”到达牛屯后,得悉这个纵队最近又发生了战斗中一度丢失阵地而没有及时报告的事件。 林彪对此大发脾气,刘亚楼也认为应当通报批评,而罗荣桓则主张应该具体调查后再作结论。 当夜,罗荣桓就带上秘书人员乘吉普车离开牛屯。罗荣桓在第八纵队住了两天一夜,听取了汇报,仔细检查了作战方案,找纵队司令员和政委谈了话。谈话中,罗 荣桓首先表扬他们在扫清锦州外围战斗中打得不错,取得了初步胜利,为攻城创造了条件;随后对他们丢失阵地不及时报告以及延误封锁机场两件事提出了批评。最 后,罗荣桓鼓励他们在锦州战斗中同兄弟部队密切协同,打好这关键性的一仗。由于罗荣桓教育方法得当,纵队领导对上级批评不再有抵触情绪,深入剖析了自身犯 错误的原因,写了深刻的检查,表明了杜绝类似事情再次发生的决心。 这时战事已日趋激烈。国民党的“东进兵团”从10月10日起,便展 开了3~5个师的兵力,在大炮、飞机及军舰炮火的掩护下,连日猛攻锦州西南40公里的塔山,揭开了塔山阻击战的序幕。蒋介石虽然亲自到战场指挥作战,但也 只能在自己的前沿阵地来回攻打,数日伤亡数千人,却没能前进一步。 塔山阻击战进行到第四天,解放军向锦州发起总攻。上午10时,炮火 准备。紧接着几百门大炮同时咆哮,一时间地动山摇,惊心动魄,这是解放军第一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使用如此大量而又密集的炮火。攻城部队利用交通壕的掩 护,迅速向前运动,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12万人,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及其部下9万余人。 部队攻占锦州后,罗 荣桓再次对部队提出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入城纪律规则》。城内的公私设施、机关得到了保护,被俘官兵的财物分文未动,城内苹果园的苹果硕果累累,即使 落在了地上,官兵们也一个不动,这在当时被传为了佳话,赢得了毛泽东的表扬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战争过后,有些步兵部队收集了很多坦克零件和器材,自己用不上,又不肯上交。对此现象,罗荣桓专门下发了一条命令:“凡一切机关、部队所看管的坦克、装甲车及附属零件、武器等,应立即交战车团接收,不得有误。” 锦州解放使得东北敌人的战线全线动摇。在长春,10月17日,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19日晨,新七军军长李鸿同东北解放军达成投降协 议;21日凌晨,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主动放下武器,长春解放。蒋介石并不甘心,他再次飞到沈阳,继续策划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与锦西、葫芦岛的 “东进兵团”,东西对进,重占锦州。针对这种形势,野战军决定除留两个纵队继续在塔山阻击“东进兵团”外,其余部队立即北上,准备在野战中歼灭廖耀湘的 “西进兵团”。 为了鼓舞士气,10月20日,罗荣桓授意野战军政治部起草了《全歼东北敌人的政治动员令》,要求各部连续发扬勇猛果 敢、前仆后继、不怕困难、不怕疲劳的精神,树立“一口气吃掉敌人七八个师至十数个师,一次俘虏敌人七八万至十数万”的雄心,争取打大胜仗,争取全歼东北蒋 匪军,解放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10月21日,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和第一纵队第三师转移到黑山、打虎山一线,构筑工事,准备阻击西窜 的廖耀湘兵团。从22日至25日,第十纵队及第一纵队第三师在这一线阵地死守了三天,每次都连续抗击廖耀湘兵团四五个师规模的轮番冲锋,为主力部队迅速东 调赢得了时间。与此同时,第五纵队、第六纵队由阜新、彰武地区南下,切断廖耀湘部队退回沈阳之路。25日,从锦州前线赶来的解放军主力部队完成了对廖耀湘 兵团的合围。尔后在我军穿插、分割、各个歼灭一连串的攻击下,廖耀湘兵团当即溃不成军,乱成一团。28日,廖耀湘兵团十余万人包括国民党军主力新一军、新 六军和新三军、第七十一军、第四十九军悉数就歼,廖耀湘被俘。当时,身在北平的蒋介石获悉后,在自己日记本上失落地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 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11月2日,沈阳守军13万余人被歼,沈阳解放。与此同时,营口收复,歼敌1郾4万人,另有万余人乘船逃脱,这是林彪因判 断失误造成的,毛泽东称其为“不小的失着”。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9日,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总部迁 至沈阳。根据中央的指示,罗荣桓召集几位工作人员给党中央、毛主席起草了《九、十两月份作战情况综合报告》。报告涉及林彪对打锦州犹豫的问题,口气十分婉 转:“我们在打锦州问题上曾一度有顾虑,很快就纠正了。”林彪看到罗荣桓所写的那段文字,尽管心中不快,但也不好直接发表意见。后来,这份综合报告以 “林、罗、刘”的名义,于11月8日签发上报,成为这段历史的一份见证。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