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罗荣桓 >

《罗荣桓元帅》第四章 解放凯歌 强化部队建设

时间:2016-01-10 20:13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1947年6月至1948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也开始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 经过缜密的考察和思考,中央军委决定把战略进攻 的主要方向指向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广大地区。这里是国民党的薄弱而要害的区域,选择这里作战,既
  1947年6月至1948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也开始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

  经过缜密的考察和思考,中央军委决定把战略进攻 的主要方向指向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广大地区。这里是国民党的薄弱而要害的区域,选择这里作战,既有获胜的把握,又最 能对战争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我军按照“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进攻部署,首先以刘邓大军实行中央突破,先战鲁西南,而后挺进大别山,切入敌人心脏地 带,打响第一炮,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路大军外线出击挺进中原后,内线的西北、山东、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人民解放军,也纷 纷展开了攻势。在这种形势鼓舞下,东北民主联军从1947年9月到翌年3月接连发动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共歼敌20余万人,解放了包括四平、鞍山在内的 城市33座,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在东北战场上,广大指战员充分表现出了不畏死亡、勇猛拼搏的精神。对于东北野战军的突出表现,毛泽东称赞为“迭克名城,威 震全国”。

  东北敌人屡战屡败,不得不三易主帅。先是杜聿明,后是陈诚,再后来就是卫立煌。主帅一个接一个地替换,战场也在一步接着一 步地收缩。当罗荣桓由莫斯科回到东北时,国民党军已经完全退居在占东北总面积百分之一的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内。但此时,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还 有50万之多。如何搞好东北人民解放军的思想建设、军事建设、组织建设、后勤建设、动员工作和军工生产,为歼灭这50万敌人、解放全东北创造条件,是罗荣 桓从事的中心工作。

  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期间,在西满、南满新收复区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千千万万的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站 在共产党一边,进一步壮大了革命队伍。解放军指战员绝大部分来自农民,他们都曾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每人都有一本苦情账。因此,配合土改,进行诉苦教 育,便成为提高指战员觉悟的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诉苦教育首先是在第三纵队的第七师第二十团九连搞起来的。罗荣桓发现这一有效教育方法 后,立即指出: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解决了当前部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问题,是部队政治教育的方向。他授意政治部起草了关于在部队政治教育中普 遍开展诉苦运动的训令,还授意《东北日报》发表社论《部队教育的方向》。社论指出:诉苦运动是部队教育工作一个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创造。这种群众性的诉苦 证明,罪恶绝不是单个地或偶然地发生的。大家来自山南海北,都受到同样的痛苦,都同样受冻受饿受辱挨打,这证明普天之下都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压迫人的 人,一种是受人压迫的人。前一种人经过各种线索的追寻,都归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就是他们的头子。后一种人经过各种事实证明,都归到共产党这里,共产党为 人民办事,是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领袖。要报仇雪恨,只有和共产党一起,大家联合起来打倒蒋介石。

  经过推广和引导,诉苦活动在东北各部 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毛泽东对这一教育方式非常肯定和重视,1947年9月28日,他亲自修改并向全军批转了东北民主 联军第三纵队进行诉苦运动的经验。随着官兵觉悟的提高,各部队都因势利导,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练兵运动。诉苦和大练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战斗力,为即 将到来的战略决战,准备了一支精锐的大军。

  继诉苦运动之后,罗荣桓和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又抓了部队的土地改革教育,学习中共中央于1947年10月10日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当时,在东北广大农村进行的土改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偏差。例如,个别同志帮助地主隐藏财物,强迫群众释放被捕地主,甚至枪杀农会主 任等等。另外,在挖地主的浮财时,有的地方农民成群结队进城,把兼营工商业的地主在城里的财产也挖走了。有的还准备把私营的工厂、商店也当做“浮财”分 掉。

  针对这些情况,罗荣桓指示“东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在经过广泛的土改教育之后,如仍有包庇地主、干涉群众斗争,以及工作“过火”、出现偏差者,不论其出身和历史如何,均须给予批评与处分,严重者开除党籍,犯罪者法办。

   当时,曾一度流行以“贫雇农打天下坐天下”代替党的领导的唯成分论观点和“群众说了算”的口号。罗荣桓坚决抵制这种“左”的偏向,使这些错误的口号,没 能在东北的部队中传播。当时,有些地方政府发电报到部队,要将一些出身不好的干部要回去,交群众斗争。罗荣桓没有同意,他说:“这些干部虽然出身不好,但 已背叛了原来的阶级。”与此同时,有些部队在群众工作和征发(向人民征调人力和物资)工作中也一度出现了某些“左”的偏向。例如,私打土豪,把富农当地 主、把中农当富农对待,滥征车马,宰杀耕牛,以及损害中农利益和违反工商业政策等。针对这种情况,罗荣桓提议并颁发了《没收、征发工作与群众工作的补充指 示》,及时纠正了“左”的偏向。

  翻身的农民分得了土地,非常重视保卫这一胜利果实,因此参军积极性很高,而战争越打越大,补充和扩大 部队又为战胜敌人所必需。因此,罗荣桓建议组建第二线兵团,即动员大批翻身农民、工人入伍,抽调野战军或地方武装的干部和老战士作为骨干,不经过地方武装 逐步升级的阶段,直接编成独立团,实施短期训练后,补充主力或编成新的师。事实证明,在有利的客观条件下,采取这种方式来组建第二线兵团,是迅速扩大主力 的有效方法。

  随着部队不断壮大,仅仅依靠日伪留下的武器弹药来装备部队,已经远远不够了。罗荣桓认为,部队枪械弹药的补充,最重要的 还是要靠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他指出:“战争的胜负除了取决于其他多种因素之外,有无充足精良的武器弹药,也将产生直接影响。这件工作目前跟不上,很需要 大抓一下。”为此,东北局召开了东北军工会议,成立了专门负责军工生产的军工部。为了加强统一集中的领导,争取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生产,东北局特别 任命具有丰富工作和技术经验的何长工与伍修权担任军工部的部长和政委。1948年夏季,在军工部的努力下,东北解放区的大小军事工厂上升到了55个,除修 理各种武器外,可年产60毫米炮2000门,迫击炮弹50万枚,山炮、野炮炮弹20万枚,手榴弹150万枚,子弹1700万颗,复装山炮、野炮炮弹25万 发。为了进一步加强领导,1948年6月成立了军需部(由杨至诚担任部长),把一般军需品的生产与武器弹药的生产分开。军需生产方面,可日产单衣1郾9万 套,胶鞋、布鞋各1万双。生产的军工、军需产品除供应东北部队外,还支援了关内解放军。

  部队不断扩大,装备不断改善,运输线不断延 长,后勤工作的战略作用越来越突出了,对此,罗荣桓高度重视。1948年3月,在东北军区召开的后勤部长、卫生部长会议上,罗荣桓总结了冬季攻势作战以来 后勤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出:今后战争规模将更大,战线将更长,使用兵力将高度集中。要做到既能攻坚,又能野战,并根据这些特点,加强后勤工作建设,满足百 万大军的武器弹药、被服装备、粮秣和其他物资的需要。他要求加强党对后勤工作的领导,把政治工作贯彻到各个系统中去,保证各项政策、法令、决议、命令的执 行。

  随着决战日期的临近,加强集中统一,反对无政府无纪律问题愈来愈重要。1948年1月30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在全军组织开展一次 以“三查三整”(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内容的整党整军运动的指示,要求全军各部队利用作战间隙,放手发动士兵、指挥 员和一切工作人员展开整顿运动。

  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于1948年1月1日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为了深入贯彻中央 和军委的指示精神,结合东北战场实际,搞好整顿运动,东北军区政治部召开了东北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经过讨论,由政治部主任谭政作了关于开展“五整一查” (整思想、整作风、整关系、整纪律、整编制,查成分)的整党整军运动的报告。

  战争发展到现阶段,胜利的局势已逐渐明了。可是,越是接 近革命胜利时,部队的作风越是混乱。罗荣桓对部队在几个攻势中执行政策纪律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有些单位政策纪律观念很差,出现了许多严重违反政策、破坏 纪律的现象。当时,部队中盛行这样一些说法:“打下城市就得破坏它一下子,反正我们也不要它。”“抗日战争我们没有城市,不也胜利了吗?”“城市是地主资 本家的窝子,打开后就该好好整他们一下子!”有的部队烧毁了天主教堂,另外,还有焚烧火车车厢,打碎灯泡,拆掉机器上的皮带用以钉鞋掌、做马缰,砍电线杆 当柴烧等事件的发生。对于这种流寇主义作风,罗荣桓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并要求各单位严加整顿,使其转变思想,彻底认清这些做法的危害性。

   1948年5月18日,罗荣桓向各部队发出关于政策问题的指示电报。他指出:有些同志认为政策与军事联系不上,是政府的事、政治机关的事。他认为,军事 干部虽忙于作战,但仍有遵守政策的责任。打下辽中、台安、辽阳、鞍山、吉林、营口、四平后,城市政策执行得很差。现在又要打长春,部队更多,如不引起重视 的话,城市会因遭到巨大的破坏而不能恢复生产。这不仅会引起群众的抵制,而且也严重伤害了可对我下一步战争提供支持的各种社会力量。他强调,十年内战时期 毛主席提出反对流寇思想,就是反对这种随便没收财物、破坏城市政策的现象。今天,全国正走向胜利,城市是自己的,更要反对这些做法。

  另外,在电报中罗荣桓还指出:城市的破坏,首先要由军队负责。将来攻城部队不准自己收集资材,除了战场缴获外,一切仓库均不准动,应当归公,收集起来统一分配。要严格执行奖惩制度。纵队之间、师之间,为争胜利品、争资材而闹不团结的,都应当首先检讨自己……

  根据罗荣桓的意见,东北军区颁发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入城纪律守则》,要求所有进入城市的部队和人员一律遵守以下八项守则:

  一、保护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保护工厂商店,禁止拆毁机件,搬取物资,或私自没收、强购。

  三、保护学校、医院、科学文化机关、城市公共设备、名胜古迹及建筑物。

  四、看管敌人的仓库、物资及其他财产,实行缴获归公,不争夺,不破坏,不自由动用,不打埋伏,听候和服从上级分配。

  五、对守法的教堂、寺院及外国侨民,不得干涉和侵犯。

  六、实行讲话和气,买卖公平,借物归还,损坏赔偿。

  七、服从卫戍机关的纪律和规则,遵守公共秩序,不入妓院,不滋扰人民,不无故鸣枪。

  八、爱护人民解放军的名誉,人人守纪律,人人做宣传,实行言行一致。

  这八项守则的制定,对维护东北解放军的纪律及安定民心,扩大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军委对这一守则的颁发给予肯定,建议转发全军,并添加了按语:“比较扼要,对内对外注意事项都包括在内,各地可参考使用。”

  罗荣桓还具体抓了部队因骄傲所产生的无组织无纪律和铺张浪费等问题。

   此时的东北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武器装备、后勤供应、机动能力,还是在物质生活方面,都已经大大超过了关内部队。但由此也出现了讲排场,摆阔气,不遵守供给 制度的标准等负面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罗荣桓在军区政治部召开的组织工作会议的报告中举出某些实例,与关内兄弟部队作了对比。他说:新的编制取消了一些 马,有些同志就不满意。华北的部队营的干部连一匹马也没有,和战士一样吃大灶,没有多少汽车,更没有火车,运输全靠马车、手推车和肩担人扛。我们应当向关 内兄弟部队学习!在报告中,罗荣桓还强调了节约人力、物力,努力减轻人民负担的必要性。他指出:我们必须强调人力物力的合理使用。如果再浪费,战争就难以 支持。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忽视这一问题,就要犯严重的错误。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村召开会议,以“军队向前进, 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为中心议题,并做出决议,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加强纪律性,克服无组织和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罗 荣桓指示各级政治机关抓紧对部队进行传达教育,要求各级党组织联系本单位实际,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这四句口号,推动百万大军从胜利走向胜利。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