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罗荣桓 >

《罗荣桓元帅》第四章 解放凯歌 艰苦创业

时间:2016-01-10 20:13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貔子窝是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岸边的一个渔港。罗荣桓一行乘坐的小汽船到达貔子窝时,遇上落潮,只好在距陆地一里之外的海滩上抛锚。当时已是初冬,海风飕飕,凉气逼人。罗荣桓与随从人员蹚过冰冷的海水,走向岸边,踏上了东北这片土地。 貔子窝人口不足万人,沿
  貔子窝是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岸边的一个渔港。罗荣桓一行乘坐的小汽船到达貔子窝时,遇上落潮,只好在距陆地一里之外的海滩上抛锚。当时已是初冬,海风飕飕,凉气逼人。罗荣桓与随从人员蹚过冰冷的海水,走向岸边,踏上了东北这片土地。

  貔子窝人口不足万人,沿海岸的一条东西长街,也只有五六百米。镇里大多是稀稀落落的平房,也有少数尖顶红瓦、圆壁玻璃窗的日式小洋房。罗荣桓一行就下榻在这样一座日式小洋房内。住处安顿好之后,罗荣桓立刻派人联系去沈阳的火车。

  第三天上午,罗荣桓等乘一辆运货的“闷罐”列车出发,车厢内没有座位,再加上刚刚运送过马匹,到处都是细草、马粪,许多同志都颇有意见,罗荣桓耐心地对大家作了解释。只是火车缓慢的行进速度,令他因无法尽快开展工作而焦急。

  此时蒋介石在全国拥有430万军队,又有美国的支持。重庆《双十协定》的签订,国民党能否执行还是一个问题。到了新区,部队在伙食和气候上能否适应,还有部队的团结问题,以及怎样建立新的根据地等一系列问题都萦绕在罗荣桓的心里。

  火车在距沈阳六十多公里的辽阳站停了下来,不知什么原因不能继续北上,罗荣桓一行遂又改乘汽车抵达沈阳。

   沈阳是东北第一大城市,驻扎有苏军和中共设置的市政机构。由于日伪的长期统治,再加上日本才投降三个月,社会秩序混乱,治安很差,生产也停滞了,一切尚 未稳定。市民因受日伪长期统治,对国内政治情况了解甚少,特别是对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日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大部分市民误认为我军与日军、国民党军性质 一样,因此,对我军抱有畏惧的心理。

  11月13日,罗荣桓等来到东北局,彭真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向罗荣桓介绍了东北的形势。罗荣桓把机关人员安顿好后,去看望了先期到达沈阳的林彪,并向林彪介绍了从山东来东北的各个部队及干部的情况。

   除山东部队外,当时已到达东北境内和少数尚在行进途中的部队有:冀热辽军区部队,华中新四军第三师,陕甘宁、晋西、冀鲁豫和冀中等解放区抽调来的部队, 还有延安调来的炮兵学校和各解放区派到东北的干部团(队),共约七万人,连同山东来的六万余人,总计约十三万人。此外,东北抗日联军在吉(林)长(春)地 区还发展了九个步兵团、两个骑兵连,在北满也新建了一些小部队。

  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这么庞大的部队是需要时间进行调整和适应的,但此 时形势已迫在眉睫,全副武装了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第十三军已于11月初海运到了秦皇岛,并于11日在飞机掩护下开始向山海关猛烈进攻。半机械化 的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军也由越南经美国军舰海运,13日抵达秦皇岛,加入了向我军进攻的行列。

  11月15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致电东 北局,命令坚守山海关、绥中一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待敌进至绥中地区或兴城地区,已消耗至相当程度时,我再集中最大兵力于最有利之时间、地点,由 林彪或罗荣桓亲自指挥,举行反攻,分几次战斗,歼灭敌人。考虑到罗荣桓刚刚到达东北,对战场情况尚不熟悉,东北局最后紧急决定由林彪去前线指挥作战。11 月19日,林彪出发。出发前,罗荣桓毫不犹豫地把随他从山东来的苏静、李作鹏等主要机关工作人员及电台交林彪带走。

  此时,敌人后续部 队仍然源源不断地由美国军舰运抵秦皇岛。我军参战的官兵都是新到东北的人民自治军,刚刚经过长途行军,十分疲惫,加之枪械不足,通信不畅,因此面对装备精 良、训练有素的国民党部队,一时无力组织有效防御,更不可能在绥中或兴城地区大量歼灭敌人;而国民党军则乘虚沿北宁路蜂拥而来,连续抢占了绥中、兴城、锦 西。

  11月19日,驻东北苏军通知东北局,按照中苏条约,苏军将把长春路沿线及城市全部移交给国民党,要求人民自治军撤出大城市。

  11月22日,林彪从辽西前线致电党中央和东北局,指出:目前我军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皇应战,准备放弃锦州及以北二三百里,待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彭真和罗荣桓同意此意见,并报中央批准。11月26日,人民自治军主动放弃锦州。

  国民党占领锦州后,随即暂停前进,整补部队,收编日伪残部和土匪,待机发动新的进攻。

   在这期间,罗荣桓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创造东北根据地的意见,并于12月13日单独署名致电林彪、李运昌和吕正操,向他们分析了敌我形势及建立根据地的 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我们应争取在一个月内展开创建根据地工作,放手发动群众,整训并充实野战军,建设地方军,统一作战指挥与后方之组织”。

   12月24日,刘少奇致电东北局,强调:“你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28日,中央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 地》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 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在现时条件下所做不到的。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 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目前应当确定这种地区,以便部署力量,引导全党向此目标前进。”这一系列电报精神与罗荣桓之前发给林彪的电报内容 不谋而合。

  1946年1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东北局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并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建立 了北满、南满、东满、西满四个军区。重新调整了下属各军区和军分区,整编了主力部队,组建了若干补充团和地方武装。调整后的军队,除山东第一师和华中第三 师的第七旅直属“东总”外,其余主力部队均隶属各大军区。

  1月10日,国共两党准备通过谈判签订停战协定。但由于蒋介石坚持东北不在停战范围之内,致使双方谈判不欢而散,战斗也日趋激烈起来。

   在紧张的战争条件下,我军积极扩编,到1945年12月初,人民自治军已达22郾6万人。由于战斗紧张,部队调动频繁,再加上官兵多,作战条件恶劣,武 器分配也不平均,因此部队的管理难度非常大,特别是部队之间的团结问题尤为突出。为此,12月22日,彭真、罗荣桓专门致电,要求各部队一定要加强团结, 相互支持,并特别指出:老部队要首先照顾帮助新部队,老干部要首先照顾新干部,老战士要首先照顾新战士,新老部队都要有首先照顾别人、帮助解决困难的精 神。提出要切实执行正确的干部政策,调整各部队之间、新老之间、新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的关系,贯彻团结的方针,以达顺利整编之目的。罗荣桓不仅这样要求 部队,而且还以身作则,号召他从山东带来的干部身先士卒,发挥榜样作用。

  为便于指导工作,1945年1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划分为“前方总部”和“后方总部”。林彪负责“前总”工作,主要在辽西战场作战指挥;罗荣桓负责“后总”工作,负责整编部队,调配干部,以及参与作战指挥和东北局的日常工作。

   为了进一步整编部队,配合作战,完善“东总”的建设机构,罗荣桓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与大批干部谈心,全面了解官兵的思想情况。渡海以来连续几个月,他 一直昼夜操劳、无暇休息,其病情很快就恶化了。早在沈阳的时候,罗荣桓就曾到前日本陆军医院做过检查,照了X光片,医生诊断为肾癌,认为必须动手术,罗生 特也表示同意。1946年1月间,罗荣桓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东北局将这一情况报告了中共中央。中央考虑到他病情严重,为慎重起见,主张他到驻在朝鲜平壤的 苏军医院治疗。

  1946年2月16日,罗荣桓到达平壤。在平壤苏军总医院,罗荣桓再次被确诊为肾癌,因为医疗设备不足,无法施行手 术,院方建议他尽快去莫斯科治疗。2月下旬,罗荣桓先到大连休养。在此期间,罗荣桓的头脑一刻也没有休息,总是在思考、分析东北的战争形势,观察敌我态 势,考虑我军的对策。每天除了阅读文件、来电,他还常常接待来访的干部,思考干部的配备与完善问题。

  曾在红一军团当过师长的刘亚楼, 抗战期间到苏联军事学院学习,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苏对日宣战后随苏军来到大连,担任我军与驻旅大苏军的联系人。罗荣桓在大连见到刘亚楼后,考虑到他有国 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又经过出国深造,参加过苏德战争,东北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于是,他便向东北局推荐上报中央批准以向苏联交涉,要回了刘亚楼,并任命他为 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3月上旬,东北局在抚顺举行会议,讨论东北的和战问题、城乡关系、战略方针和建军问题。身在大连养病的罗荣桓虽 不能亲自参加,但还是围绕和与战的问题进行了反复思考,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林彪,表明自己的主张:在争取和平的同时,要立足于战争;在战争的时间上,要有长 期打算;要进行主力、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三者结合的传统的运动战,反对拼命主义,克服大后方、大机关作风。

  罗荣桓身在大连仍密切注视着 战局的发展。从苏军撤出东北,到国民党军队进入沈阳,到杜聿明的“扇形攻势”,到国共两党东北停战谈判,到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解放,罗荣桓时刻关注着 战局的发展,恨不得置身其中亲临战场。终于,在四平保卫战拉开帷幕,并愈战愈烈之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了。5月初,罗荣桓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乘火车返回东 北局。

  四平保卫战历时一个月。敌人包括由美军军官在印度直接培训的、全部由美国装备的机械化部队新一军在内的五个师。民主联军人数虽 与敌军相当,但装备甚差,他们依托工事,英勇抗击,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轮番疯狂进攻,歼敌万余人。5月中旬,敌人进攻兵力增加到10个 师。鉴于力量悬殊,经中共中央同意,5月19日,民主联军主动撤出了四平。

  对于今后的作战方针,林彪、彭真、罗荣桓等人在讨论中产生了分歧。林彪主张继续坚守长春,不能再退,罗荣桓则主张撤出长春,撤到松花江以北。经过请示、讨论,东北局最后决定:向松花江北岸撤退,退到哈尔滨。

   5月22日,东北局撤退到哈尔滨。这时,国民党军已逐步控制松花江以南广大地区。为了牵制国民党军向北满进攻,5月25日,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在南满发起 了鞍(山)海(城)战役,连克鞍山、大石桥、营口。与此同时,驻海城的国民党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外战内乱已使东北国民党军应接不 暇、一片混乱,这时,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