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东临朝鲜,西临蒙古,北靠苏联,南接冀热辽抗日民主根据地。这里工业、交通发达,如能建设成为巩固的后方,将具有很强的战略地位。九一八事 变以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使大好的河山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而共产党则积极发动游击战争,组织了东北抗日联军,频繁打击日军部队,抗联一度发展 到五万多人,为共产党争取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5年8月11日,朱德命令原东北军著名将领吕正操、张学诗、万毅立即率部向察哈尔、热河和辽宁进发。由此正式拉开了解放东北的战事。 罗荣桓尚在山东组织五路大军进行大反攻时,就接到了中央关于山东部队要向东北进军的一系列指示。1945年8月29日,罗荣桓又收到了《中共中央关于迅 速进军东北、控制广大乡村的指示》。该指示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并且“派得力干部带电台遇到苏联红军后随时报 告情况”,山东的部队“如能由海路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 遵照中央的指示,胶东区党委派了城工部部长陈云涛等几个同志携带电台渡海进入大连市。活跃在山东战场的万毅,也在罗荣桓的安排下,率领滨海支队向东北进军。 滨海支队,原为东北军,1942年脱离国民党后,融入我军,逐渐锻炼成为一支坚强的人民武装。部队出发前,罗荣桓找万毅做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叮嘱他扎 下身子艰苦斗争,战场上要勇猛杀敌,行军与生活中要以严明的作风和纪律严格要求,在外树立起八路军的良好形象,使敌人在群众中对我军进行的虚假宣传不攻自 破。 9月11日,罗荣桓又接到中央来电“为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以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 位”,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郾5万到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前去统一指挥。罗荣桓立即发电给正在博山前线指挥作战的萧华, 要他火速赶回军区接受任务。 萧华日夜兼程地赶到了军区。看到风尘仆仆归来的萧华,罗荣桓非常高兴,他紧紧地握住萧华的手,简短地询问 了前线的情况,并向他传达了中央指派的任务。在接下来与萧华的交谈中,罗荣桓一再强调我军先机进占东北的重要意义,指出有了东北,中国革命胜利会更快地到 来。他还对萧华带部队远征作战提出了种种具体的要求,并将具体渡海的办法向萧华作了交代。另外,罗荣桓还将其刚满周岁的女儿带到了自己家中抚养。萧华满怀 感激地惜别了多年来一直指导着、关怀着自己的首长,带领部分干部,奔赴胶东,由海路赶往了东北。 刚刚送走萧华及随行的一批干部,9月 19日,罗荣桓又接到了中共中央发出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这一指示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决策,指出:“目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 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 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中共中央还决定:“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将山东(分)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 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此时,陈毅尚在从太行区赴山东的途中,山东大反攻也正在进行,罗荣桓赴东北一时还不能成行。趁此机会,罗荣桓一面指挥作战,一面慎重考虑山东的需要,决定在他率部前往东北后,留一批强有力的领导和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在山东继续巩固根据地建设。 中共中央催部队北上的电报频频传来,罗荣桓也加快了调兵遣将的速度。10月上旬,在迎接陈毅到达临沂后,罗荣桓和陈毅这对老友仅做了短暂的交接,便投入 渡海北上的筹备工作之中。从任命干部、整编部队、制定行军计划、设置兵站、部队轻装到安排运输、思想动员工作,罗荣桓都要亲自过问。此外,他还要筹划迎接 进入山东的华中部队和向新成立的华东局移交工作。这一时期,工作非常繁忙紧张,文电很多,罗荣桓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这使他本来就不好的身体更加虚弱了。 罗荣桓指定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负责部队渡海工作。许世友带领部队消灭、驱逐了烟台附近崆峒岛和蓬莱以北内长山各岛屿上的伪军,又乘胜占领了濒临辽东半 岛的外长山各岛,控制了渤海海峡,并在各岛上设立兵站,集草屯粮,形成了由山东向东北进军的跳板,保证了海运安全和供应。随后,罗荣桓又命许世友担任总指 挥组织海运指挥部,动员了30多只汽船、140只帆船,组织运送部队渡海。为了保证渡海的安全,罗荣桓电令渤海军区派人出海侦察。另外,为了保证官兵一路 上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他还令部队为官兵们配发了棉衣和粮食物品。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10月24日,罗荣桓一行从临沂出发,先是坐汽车,沿着台(儿庄)潍(县)公路向东北方向行进。后又经诸城、胶县、莱阳、烟台后,到达龙口,登上渡船开始了北征的行程。 罗荣桓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曾在这里战斗过七年的山东,乘坐汽船径直驶向东北。同船的有参谋处处长李作鹏、情报处处长苏静、供给处处长何敬之、卫生部部长黄 农和罗生特大夫、英语翻译方政、俄语翻译以及秘书、机要人员、少数警卫战士,还有孩子、保姆。为了防止在海上碰到美国军舰发生麻烦,船上人员一律穿便装。 警卫人员的枪支,有的掖在怀里,有的用绳子吊在船尾水下,既不易被发现,又便于万一情况有变时,可以立即提上来使用。 船队渐渐离开海 岸,驶入了茫茫大海之中。这时,大海上起了风,浪头越来越高,拍打着罗荣桓他们乘坐的小汽船,使船体不住地摇晃。甲板上开始有人呕吐,大家纷纷退进船舱。 为了防止呕吐,人们咬着事先准备好的咸菜疙瘩,但是不管用,一个吐开了,就像是患传染病一样,大家都跟着呕吐起来。在指挥船上只有罗荣桓、罗生特和保姆三 个人没有晕船。 罗荣桓爱干净,看到大家呕吐得满地都是污物,他一会儿端起盛满污物的痰盂到船舷边倒进海里,一会儿又打扫舱房,忙个不停。罗荣桓是首长,又患有重病,大家实在不忍心让他再劳累了,不停地劝他去休息,可罗荣桓仍然坚持为大家服务。 汽船继续向北航行,行进到城隍岛附近,发现远方有一艘不明国籍的军舰正向他们驶来。罗荣桓略加思索,回到舱里,告诫大家一定要沉住气,不要慌张。他让警 卫员都上了甲板,留几个守在船尾,准备随时提取武器,让供给处处长把携带的黄金分散藏在船舱里面。机要人员则随时准备销毁密码、文件。晕船的人也都各就岗 位,紧张地忙碌起来了。 两艘船距离越来越近,当看清对方是一艘苏军的巡逻艇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靠舷以后,双方明确了身份。苏军艇长向罗荣桓表明了自己的尊敬之情和拦截我方船只的无奈与歉意。他表示,苏联在外交上虽然承认国民党政府,但根据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并不阻止八路军的行动。 随后,我方继续向东北行进。第三天清晨,罗荣桓一行终于到达了辽东半岛东部,部队选择在大连和庄河之间的貔子窝(今新金县皮口)登陆。从山东到东北,罗荣桓从此开始了他在东北的征战岁月。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