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春,国内外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极大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垂死挣扎,在我国正面战场上加大了对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力度,企图打通平汉、粤汉铁路,逼迫蒋介石投降。 此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也有了很大改善。由于我军一直贯彻积极自主的对敌斗争方针,广泛开展了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取得了较大胜利。渤海、鲁 南地区已从极困难的形势下打开了局面,基本上改变了过去被严重分割封锁的状态,鲁中、滨海、胶东地区也有了很大发展。1943年一年内,共收复日伪据点 800多个,解放土地1郾9万平方公里。 日本侵略军为了抽调一部分兵力去参加南洋的争夺战和加强对中国正面战场的进攻,不得不收缩其 绵长的战线,实施重点守备。此时,在山东的日军只有2郾5万人,数量降低到自始以来的最低点,但是伪军却由于国民党军的吴化文、厉文礼、张步云、荣子恒等 部先后投敌而大量增加。这些伪军部队为了保存实力,有的与敌人保持秘密的联系,配合日军“扫荡”;有的表面上不挂伪军的牌子,但实际上却干伪军的勾当。他 们之间没有统一的中心,相互矛盾重重,争斗不断,再加上他们暴敛民财,遭到了驻地群众的痛恨与反抗。 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有些同志不 免产生了自满情绪。对此,结合下一步的作战部署,罗荣桓于1944年6月15日发表了《紧紧掌握对敌斗争,巩固成绩,反对自满》一文。文章指出:对于敌 人,我们不能因为它收缩防线而低估他们的力量,敌战略防线的收缩反而增强了其战略据点的军力及其之间的通联,使其机动兵力更加集中,对我突发“扫荡”和奔 袭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他告诫广大官兵们,对敌要继续保持高度戒备,要戒骄戒躁,埋头苦干,紧紧依靠群众,努力把山东建成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的根据地,为 下一步的反攻和战后做好准备。 为此,罗荣桓制定了山东总的战略部署:完全控制沂鲁山区,扩大日莒山区,使胶济路以南的鲁中、鲁南和滨 海三个战略区连成一片,向胶济东段两侧发展,以打通胶济路南北的联系;在胶济路以北,彻底改变渤海区被封锁、分割的局面,变游击区为根据地;在胶东,肃清 腹心地区的日伪势力,创造更有利的局面。他提出,实现这一战略计划,应实行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和主要方向的集中兵力作战相结合,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相 结合。因为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未变,仍要坚持以分散性的游击战争为基本方针,注意隐蔽自己的力量。但由于回旋余地扩大,求得运动中歼灭小股敌人的机会增加 了,因而可以适当地集中兵力进行机动作战。另外,罗荣桓还对战役攻势时机的选择提出了具体要求。 依据上述原则,罗荣桓在1944年 春、夏、秋、冬和1945年春、夏指挥山东军民发动了一连串的战役攻势,消灭日军四千余人。其中,1944年9月的葛庄伏击战击毙日军三百余人,俘虏31 人,创造了一次战斗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模范战例。伪军吴化文、厉文礼、张步云、赵保原等部或被歼,或受到重创。大股伪军王道、莫正民、张希贤、韩寿臣等部 在八路军争取下反正,先后编成四个独立旅。这一系列战役攻势,沉重地打击了驻山东的日军力量,扩大了山东解放区,拉开了抗战的胜利序幕,为日后的大反攻创 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5年7月7日,在抗日战争的八周年之际,罗荣桓发表了《处在总反攻前夜的山东解放区》的文章。文章指出, 经过艰苦的斗争,山东的五大块解放区终于连成了一片,这里“包括有1700万人口,20万八路军的正规军、游击队,50万民兵与几百万普通的人民自卫武 装,已统一组成为一支坚持抗战与建设新民主主义的雄厚力量”。 为了做好反攻和战后的准备,罗荣桓带领广大军民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展开 了一系列的活动。他们所做的这些努力在其《答复毛泽东关于十大政策落实情况的报告》(简称《答复》)中,有比较完整的体现。对于这一《答复》,毛泽东的评 价是:“关于十个问题的答复,早已收到,内容很好。你们的路线是正确的。你们已有丰富经验。估计1945年,山东全党工作会有极大进步。” 所谓“十大政策”,是指中共中央结合各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 部、时事教育、“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罗荣桓在严重困难时期,带领部队坚决贯彻了这十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部队建设,保证了部队在严重困难的情 况下不断昂扬发展的势头。 减租减息是土地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抗战时期农村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对减租减息工作的落实,体现的是我党的建党思想、我军的革命目的,因此在《答复》中,罗荣桓和分工抓这项工作的黎玉用很大篇幅讲述了这一问题。 1942年刘少奇到山东以前,山东抗日民主政府虽然也颁布过有关减租减息的法令,但一直进展十分缓慢又不彻底。罗荣桓和分管这项工作的黎玉,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认为减租减息运动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些干部对减租减息还存在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因而领导不力。 为了澄清模糊认识,推动“双减”工作顺利开展,罗荣桓一次次地召开了群众工作干部会议,耐心地向与会干部们传授了群众工作的具体方法。他提出,开展减租 减息工作,一要根据群众的需要,二要遵守群众自愿的原则。当群众还没有觉悟时,要对他们进行“谁养活谁”的教育。当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干部们应该因势 利导,成立和整顿农民救国会,对于群众最痛恨的恶霸地主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用说理和控诉的方式,揭露其罪恶…… 《答复》中说:“……一些恶霸是典型封建主,过去仗势欺人……群众恨入骨髓,在减租减息中不斗倒他们,群众是不敢起来的。往往一斗争,群众是三千五千的来(参加)说理。十个月来,在滨海区打击了不少,群众说:这才翻身了,晴天了。” 在进行减租减息的具体工作中,罗荣桓强调,要防止“左”的倾向,要把大地主和中小地主,顽固地主和开明地主,收租地主和经营地主,地主和富农、地主和小 土地出租者区别开来;要教育说服农民按规定交租交息;要把减租减息同改造村政权结合起来,摧毁封建统治,彻底改造村政权;部队要积极支持减租减息斗争,要 做到“走一村做一村,住一户做一户”。 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减租减息的政策,山东根据地的群众真正地被发动了起来,齐鲁大地涌 现出参军、参战的热潮。兄带弟、儿别娘、父送子、妻送郎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广大农民指名要求参加打硬仗最多的老六团(第六八六团)。我军战斗力得到了进 一步凝聚,革命力量得到了深入发展。 罗荣桓一贯重视部队的军事训练,对于军事工作的开展,他在《答复》中指出,要加强主力军、地方军 和民兵的三结合,提到:“我们正开各军区高级军事会议,整训部队是主要的内容,已完成对连队工作与战术问题的总结,对敌顽统一作战方针的总结,还有对地方 武装与精简问题的总结。” 在《答复》所提到的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中,罗荣桓对部队整训、连队建设、地方武装建设、司令部工作、后方勤 务工作、学校工作以及干部工作等问题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在总结中,罗荣桓提出了普遍整训部队,准备将部队扩充一至两倍;强调了坚持敌后抗战要符合敌后 抗战的特点,要从国内战争时期搞大规模运动战、正规战的思维定式中脱离出来,广泛地进行分散性的游击战;指出了“统一主力、地方武装、民兵之使用,互相辅 助发展,强大我们的势力,是我们当前的重大任务”。 按照罗荣桓的指示,山东武装很快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不但强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也为将来大反攻成立新的兵团打下了基础。 在《答复》中,罗荣桓、黎玉还向中央报告了山东的经济工作。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罗荣桓带领全区军民,依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深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在当地掀起了一个开荒种地,帮助群众耕种、收割的生产热潮。军民的生活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