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罗荣桓 >

《罗荣桓元帅》第三章 抗日烽火 扭转战局

时间:2016-01-10 20:11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为了扭转山东抗战的困难局面,在对山东四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之后,罗荣桓根据中央军委提出的积蓄力量、熬时间、坚持长期斗争的方针,深入研究毛泽东军 事思想,把主要精力投入对游击战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从1942年7月到11月,他在《大众日报》、山东分局
  为了扭转山东抗战的困难局面,在对山东四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之后,罗荣桓根据中央军委提出的积蓄力量、熬时间、坚持长期斗争的方针,深入研究毛泽东军 事思想,把主要精力投入对游击战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从1942年7月到11月,他在《大众日报》、山东分局党刊《斗争生活》和第一一五师《战士月刊》 上连续发表了《坚持我们的边沿游击区》、《准备打破敌人紧缩包围封锁我们的根据地》、《克服在执行游击战中认识上的一些偏差》等重要文章。

   罗荣桓认为,有些同志所坚持的在敌后尽快把游击战转为运动战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在敌人后方,我们还是游击战,不可能过早地转为正规战。这是由于 敌人还强大,占领着城市及交通运输。而我们则是处于被分割、封锁之农村中,装备亦极差,弹药不易补充,虽然依靠人民建立了根据地,但仍是没有巩固后方的作 战……”

  但是,不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并不是说运动战绝对不会发生。罗荣桓指出:“运动战的战例,在游击战中当然也是存在的。这 是因为在普遍积极地开展游击战中,容易找到敌人的弱点,制造敌人的弱点,使我们能够集中部分兵力从运动中打击敌人;或乘着敌人立足未稳,防守松懈,攻破其 某些薄弱的据点。如果由于敌人兵力少,伸入了我们占优势地区,一时增援来不及,而地形、群众条件均于我有利,我们可以使用一切方法予以歼灭,甚至包括阵地 战、运动战性质的手段,如简易的坑道爆破、强攻据点、围寨、打击援兵等。这并不是不允许的,但仍不能算完全的正规战,而仍是以游击战为前提的。”(罗荣 桓:《克服在执行游击战中认识上的一些偏差》)

  对于游击战的具体作战样式,罗荣桓进一步作了强调。他指出:我们普遍开展的游击战“必须成为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我们主力军和地方基干武装,都有必要分散地方化,扶助起大量民兵游击小组,成为游击战组成的重要因素”。

   分散性游击战的战场是在敌占区和根据地之间的边沿游击区。对于加强边沿游击区的斗争罗荣桓非常重视,他强调必须把坚持边沿游击区提到战略高度认识,并提 出边沿游击区的斗争方针是深入隐蔽,扎根于群众之中,要用妇救会、儿童团乃至打更会、戒烟会、戒赌会等政治色彩不浓的组织形式将群众组织起来同敌人进行各 种形式的斗争。他认为,坚持边沿游击区及在敌占区执行隐蔽斗争任务的有效组织形式是武装工作队,是立足于边沿游击区,并逐步深入敌占区开展军事、政治、经 济、文化斗争的精干的武装斗争组织。

  罗荣桓在《分散性游击战争与对敌政治攻势问题》中指出:“所谓分散性的游击战争,就是更加依靠群 众,与地方密切联系起来,打成一片,以对付敌之全面压缩。……唯有这样,才能在今天的敌后生存。因此,分散性游击战争问题,就不仅是军事问题,而且是政治 问题,反敌人特务斗争问题。”他还指出,在最困难的1942年,在分散性游击战中应“以政治攻势为主”。所谓政治攻势,就是人民军队以瓦解敌军为原则在敌 后游击战环境下的具体运用。在1942年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政治攻势,是因为在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中,日本侵略者采取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谋略, 加紧了对抗日军民的政治进攻,企图动摇群众的抗日信心,挑拨抗日军民的关系,瓦解八路军。

  罗荣桓仔细研究了敌人这种阴谋,并在《反对 敌人“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与“东亚新国民运动”》的报告中说: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进攻对抗日根据地造成的危害,并不亚于军事进攻。因此,要像对待军事进攻那 样,认真地对待敌人的政治进攻。罗荣桓认为,对付敌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最好办法是贯彻中央指出的“政治攻势为主,游击战为辅”的原则。他在《分 散性游击战争与对敌政治攻势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斗争一方是公开(在根据地,在部队中)、一方是隐蔽(在敌占区,在群众中),一方是流血、一方是和平, 一方是打、一方是拉,要善于在各方面都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他认为,在战争中一定要把政治攻势和军事活动结合起来,而不能机械地将其分离对立。贯彻这一 指导思想,各地利用家属劝服、夜间喊话、散发宣传品、点“红黑点”、记“善恶录”等方式,对伪军、伪组织人员展开了有力的政治攻势。在这一声势浩大的政治 攻势下,仅1943年即瓦解伪军七千余名,在伪军内部建立秘密关系一千多个。

  除了对游击战争的理论有深入的思考外,罗荣桓还在战争实 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新的战术思想和作战方法。“翻边战术”就是他针对敌后游击战的特点总结出的一种新的战术思想。所谓“翻边战术”,即把主力部队,不是 设置在根据地的腹部,而是部署在靠近一路敌人的根据地的边沿地区。当敌人“扫荡”时,不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而是“敌进我进”,即在弄清敌人特 别是当面之敌的动向后,趁敌人的包围圈尚未紧缩,尚有较大空隙时,选择敌之弱点,由根据地经边沿游击区,“翻”到敌人后方去,打乱敌人部署,粉碎敌之“扫 荡”。他认为,由于敌人是异民族侵略者,在政治上处于劣势地位,即使在敌占区也是十分孤立的。加之其兵力稀少,后方空虚,我军在敌占区仍可得到群众的支持 而取得行动的自由权。

  对于由他自己总结出的“翻边战术”这一战术思想,罗荣桓运用得可谓得心应手。1940年的鲁南反“扫 荡”,1941年的留田突围,1942年在滨海根据地南部海陵地区发起的反“蚕食”战役,以及1943年1月发起的海陵、郯城战役,都是运用“翻边战术” 的范例。其中,由罗荣桓部署教导二旅发动的海陵、郯城战役,彻底打乱了敌人在1942年冬季继续进行大“扫荡”的计划。

  很快,罗荣桓 总结出的正确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术思想被推广到了山东各个根据地。在以后的山东抗日战场上,我军一面坚持边沿游击区和开展敌占区的斗争,一面坚持运用“翻 边战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先前的困难局面,将斗争一步一步推进到了敌人的心脏地区。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