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初到鲁南时,就提出了把抱犊崮山区建成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口号。而在第一一五师进入鲁南之前,那里只有日伪和国民党的政权,八路军初来乍到,兵源和财源都无从保证。因此,根据地的开辟受到了很大限制。 罗荣桓到鲁南后,便立刻开展了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的工作。他首先在峄县组织成立了工作委员会,委派曾在河北省曲阳县当过县长的师政治部民运部长潘振武担 任工委书记。潘振武率领工作队,建立了峄县抗日群众动员委员会,于1939年11月又召开峄县抗日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了鲁南地区的第一个县级抗日 民主政权——峄县县政府,潘振武当选为第一任县长。接着,全县六个区乡又成立了民主政权。罗荣桓帮助地方党,将峄县建立政权的经验推广到鲁南其他各县,到 1940年5月,邹县、郯城、费县、临沂、临沭等县的抗日民主政府也相继建立。 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政委员会的分工,罗荣桓负责 领导鲁南的党政军工作,并兼任鲁南军政委员会书记。194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参议会、成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以后,罗荣桓又按照中共山 东分局的部署,帮助鲁南区党委筹备了鲁南地区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和鲁南参议会。1940年6月11日,鲁南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在费县臼子峪召开,罗荣桓在会上 作了关于抗日民主政府性质和任务的报告;在会议期间,他还天天忙着接见各地来的代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这次代表大会最后决议,成立鲁南抗日救国联合总 会、鲁南参议会,以及鲁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于化琪任专员。再加上正在大力建设的县级民主政府,鲁南便从上到下建起了一整套“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在鲁南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罗荣桓时刻提醒大家注意防止“左”、右两种倾向:既要反对轻视中间力量、排斥党外人士的“左”的倾向,也要反对只注意上层统 战工作,而忽视发动基本群众的右的倾向。他在《关于创造鲁南根据地初步的检讨》一文中,对这两种倾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文章中他还深刻分析了鲁南地区的 特点,指出了发动基本群众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为此,罗荣桓从第一一五师抽调了大批干部,深入基层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他把民运工作 视为部队一项重要工作,潘振武当峄县县长以后,罗荣桓又调师教导大队政委刘兴元任民运部副部长,兼任地委民运部长。刘兴元原籍是山东莒县,罗荣桓对他说: “你这个山东老乡,下去做做老乡的工作吧!”当时,民运部设有民运工作队,有四五十个干部,绝大部分都长期分散在各个县、区,从事组织自卫团、农会和各种 群众团体,开展减租减息、建立党的组织和区乡政权等工作。 罗荣桓不满足听别人的汇报,经常亲自到驻地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1940年8月正是收高粱的季节,罗荣桓和鲁南区党委书记赵 一起,到郯马地区检查工作。县政府为了便于反“扫荡”,下了一道保护青纱帐的命令,要老百姓 只割高粱,不要砍高粱秆。谁要是砍了高粱秆就抓到县政府来审问,据说有的人还挨了打。罗荣桓知道后,耐心地对县政府的人员说,对群众不要强迫命令,可以动 员群众晚些日子砍,不能动不动就抓人,更不准打人。 没有强大的武装,就不可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根据地。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同时,罗荣桓抓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发展和巩固抗日武装。 第一一五师进入鲁南前,在鲁南山区中心地带活动的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最大的一支是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即后来的第一一五师苏鲁支队,其次还有在鲁南 山区南部陇海铁路两侧活动的陇海南进支队。除了这两支部队和各县党组织掌握的部分武装力量外,也有一些部队与我党有某些联系,但都不归我党领导。 第一一五师进入鲁南后,虽然很快打开了局面,但主力部队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减员较多,兵源补充很困难。罗荣桓召集地方和军队的四十多个同志一起开会,共 同研究如何解决兵源等问题。经过仔细思考,罗荣桓指出:“首先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群众觉悟提高了,兵源的问题自然就好办了。”“我看现在不是要地方支 援部队,而是部队先要支援地方。要从部队中抽调一批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帮助地方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 军队和地方干部听到这 里,大家都如释重负,顿觉轻松。接着,罗荣桓宣布了师部的决定,即从主力部队抽调一百多人组成工作团,由师政治部的科长彭亮带队,分赴四县边联一带农村, 深入群众,帮助地方党开展工作。工作团下去以后,罗荣桓又带领于化琪等地方干部,到费南、临郯一带进行调查研究和发动群众的工作。在第一一五师政治部的统 一领导下,工作团很快就建立了五十多个群众工作点,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基层政权,以及工、农、青、妇等群众组织,激发了群众的抗战热情。1940 年春天,临郯苍平原出现了参军热潮,仅费南山区就有近千名青壮年报名参军。 当时,为了增强力量,有些部队总是不顾条件地强制改编地方部队,罗荣桓对此做法坚决反对。他强调,地方武装升级,不能用“拔萝卜”的办法连根拔掉,要留下根,保留好基础,向主力输送一批,地方可以接着再发展一批。由于注意了调整关系,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都有所发展。 1940年9月,第一一五师进入山东的第六八五团和第六八六团,在鲁南、鲁西、冀鲁边、苏鲁豫地区与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组成的山东纵队一些部队合编后,发展到19个团,约4郾2万人,各县、区的地方部队也发展到了两万余人。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