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对于井冈山的斗争,党中央并不支持。加上毛泽东在根据地推行的又是一种民主的纲领和稳妥的政策,与中央提出的要“对地主实行抢、烧、杀的恐怖政 策,来使他们丧胆”的做法相抵触。这样,前委和毛泽东被污蔑为“改良主义”,而井冈山的斗争也被攻击为“枪杆子运动”,遭到了党中央委员会的指责。毛泽东 因此被撤销了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前委书记的职务,不久,他按照湘南特委的决定,率部队下山,前去支援湘南起义。 1928年3月18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中村一带集结,在这里部队进行了一周的军事和政治整训。此时,罗荣桓已被调往九连继续任党代表,也跟随部队接受了他第一次军事训练,时间虽短,可对他来说,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课程。 罗荣桓从当连党代表开始,便坚持一个信条:凡是要求士兵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很少对战士发火,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和影响战士。打仗冲锋 时,他和连长肩并肩冲锋在前;撤退时在最后面负责掩护。行军时,他帮病号或掉队的战士扛枪;宿营时,他每夜要查铺,逐个将战士们的夹被盖好…… 罗荣桓到九连还不足三个月,很快便赢得了干部、战士的尊敬和爱戴,与战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使得九连的工作既生龙活虎又扎扎实实。 在中村整训期间,罗荣桓又被调往八连任党代表。八连比九连,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差一些。八连原来的党代表杨岳彬,不注意抓党的工作,在连内还没有发展过 一个党员,除党代表外,全连只有连长、一排长和班长张令彬是党员。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党的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有些非党干部瞧不起甚至排挤党员干部。罗荣桓 在九连的时候,虽然对八连的情况有所了解,但到了八连后却发现问题更多。经过思索,罗荣桓认为关键还是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他首先召开一个党支部 会议,要求党员一定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决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规定一名党员帮带几个战士,主动找战士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和 家庭情况,积极做好党的发展工作。罗荣桓要求党员做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他逐个找连队干部和战士谈话,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当时,部队经济困难,粮食也 不够吃,碗筷也没有。每逢开饭,罗荣桓就拉着几个党员去看守枪或商议事情,等大家吃过了才去,有时没有饭了,就饿一顿。罗荣桓还十分注意抓战士们的思想教 育工作,无论平时还是紧张的战斗中,他都注意见缝插针,给战士们讲革命道理和部队纪律。有时还请毛泽东来连里讲话,战士们都特别爱听,认为毛泽东的讲话, 深入浅出,又很风趣,比发饷还吸引人。 在罗荣桓的指导下,八连党支部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全连的面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后来的战斗中,九连和八连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长期没有一个逃兵,成了在井冈山初期工农革命军的一支突击力量。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的余部和参加湘南起义的农军同井冈山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罗荣桓任第三十一团第三营党代表。到了7月间,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支部建在连上”、“三大 任务”、“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建军原则都陆续被总结了出来,湘赣边界及所属永新、宁冈等五县的革命政府都已成立,红军兵力也扩大了一倍。 罗荣桓也随着红军的成长而成长起来。他在长期任党代表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保证了他所领导的官兵的思想稳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一再赞扬。 1928年6月,湘赣两省敌人酝酿对井冈山进行“会剿”。这时,中共湖南省委执行中共中央的决定,要求红四军主力出击湘南。6月30日,湘赣边界特委、 红四军军委和永新县委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湖南省委的指示,最后一致认为目前条件不成熟,红四军主力不宜到湘南去。可当时跟随朱德、陈毅在酃县作战的第二十 九团的官兵,绝大部分是湘南起义的宜章县农民,当部队开到酃县后,他们看到离家乡近了,提出要“回家割稻子”,于是,团的士兵委员会越权下达了“打回湘南 去”的命令。不久,第二十九团便在通往湘南的途中被打散了,这便是历史上的“八月失败”。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召开干部会议研究对策,决定由他率三营南下,以接回跟第二十九团下湘南的第二十八团。 营长伍中豪、党代表罗荣桓率领三营冒着酷暑随毛泽东从九陂出发,赶往桂东县城。时间就是生命,第二十八团的生存危在旦夕。这一带崇山峻岭,路很难走,官 兵们为了争取时间,攀悬崖,走绝壁,一路捷径冲向目的地。一天,部队要下山,山坡很陡,坡面较平,罗荣桓命大家抱着枪坐在地上滑下了山坡,既防止了摔伤又 节省了时间,给当时的指挥员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罗荣桓逝世后,他给罗荣桓写的悼诗开头就是“记得当年草上飞”。 一次夜间, 部队正在行军,突然遭到敌人袭击,部队被冲散。天亮后,伍中豪命令各连整队清查人数,结果只丢了一个担架兵。9月下旬,部队顺利完成任务返回井冈山时,罗 荣桓才发现那位在桂东失散的担架兵早已回到了井冈山的部队中。三营这次远征湘南,行程数百里,打了十几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创造了巩固部队的新纪录, 成为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铁军。 1929年1月上旬,获悉山下敌人又要来进行“会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下山,在强大敌人尾追 之下,披荆斩棘、爬冰卧雪,走了一千多里路,同追兵打了几十仗。其中的几仗,队伍已经被敌人冲散,在摆脱追兵的行进中,散而复聚,聚后又散。这一过程中, 三营再次经受住了考验,全营官兵不仅开小差的很少,而且始终保持着昂扬拼搏、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部队如此巩固,原因是多方面的,支部建在连上,对部队进行了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最重要的因素。罗荣桓作为连、营党代表,在这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当时,红四军的主力第二十八团和第三十一团都是由国民党军队脱胎而来,部队虽然经受了大革命的洗礼,但军阀习气仍然相当严重。“三句好话不如一个巴 掌”、“马鞭子下面出好兵”已成为部队管理中的一种思维定式,长官打骂士兵、老兵打骂新兵,已成为家常便饭。罗荣桓对此非常反感,他总说:响鼓不用重锤。 士兵有了过失,他也总是循循善诱,通过耐心启发、诱导来使其认识到错误。 罗荣桓不仅大力发扬政治民主,反对打骂士兵,而且坚持在物质 生活上官兵一律平等。他担任连党代表期间对连队伙食抓得很紧,要求每天的正副采买(即后来的给养员)都由班里轮流选派,正采买由各班正副班长轮流担任,副 采买从另一个班选一位战士,两人必须同行,以便互相监督。他还要求司务长在士兵委员会监督下及时清理、公布账目。凡是发衣服、分伙食尾子和零用钱,他都要 求先战士后干部,干部和党员必须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 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65页)坚持实行民主主 义,使战士认识到自己就是革命队伍中的主人翁,就是在为自己而战,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战士,这正是罗荣桓经常考虑、狠抓落实的一件主要工作,也正是第三营成 为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铁军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