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李斯 >

第三节 上书秦王,力陈“逐客”之弊

时间:2015-09-25 12:5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正当李斯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春风得意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却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公元前237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斯被咸阳街上鼎沸的 人声惊醒。秦国素来有吏治清明,恬然如无人之政的传统,凭直观的推断,李斯知道朝廷中又出了大事。李斯揉了
  正当李斯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春风得意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却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公元前237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斯被咸阳街上鼎沸的 人声惊醒。秦国素来有吏治清明,恬然如无人之政的传统,凭直观的推断,李斯知道朝廷中又出了大事。李斯揉了揉睡眼惺忪的双眼,呆呆地望着窗外,像是在凝思 着什么。

  窗外漠北的冷风裹挟着黄沙,在咸阳城上呼啸翻滚,早已凋零的黄叶随风飘荡,一根根枯枝在干冷的寒风中不住地战栗,远处秦岭山脉,仿佛是一只受伤的青铜巨兽,裸露着铁青的胸膛,在凄厉的寒风中拼命逃亡。突然间,鼎沸的人声更大了,李斯隐约听见:

  “这是什么话,所有的客都要逐出秦国!”

  “哎呀,秦王怎么如此糊涂,竟然出如此下策!”

  “算了吧,咱们还是回故国去。”

  悲叹、愤怒、哀怨之声,声声入耳。李斯再也呆不下去了,他赶快穿好朝服,大步流星奔向朝廷发布政令的阙门。一切都明白了,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外国客卿。李斯是楚国人,亦在被驱逐之列。

   所谓客卿,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客卿是各国政府任用外来士人在本国做宰相下一级的官员。在秦国担任过客卿官职的有:寿烛、错、胡饬、通、张仪、蔡泽、李斯 等。战国时诸侯都礼贤下士,所以各国都有客卿官职,如苏秦任齐国客卿,乐毅则先后任燕赵两国客卿,东里子任赵国客卿。韩国也有客卿,而且爵位俸禄很高, 《战国策·韩策》高诱注云:“韩重客卿,位在相国下一等。”秦国客卿地位大抵也是相国之下一等,所以张仪、范雎、蔡泽、寿烛、李斯之辈都从客卿之位一跃而 为相。从广义来看,只要是外来士人,不论是否授予客卿之官职,只要被诸侯王所接纳,都可以称为客卿。秦王这次逐客是一刀切,不管是否有客卿地位,只要是东 方诸侯之士统统无条件扫地出门。

  关于逐客风波的起因,有人认为是郑国渠事件。

  秦国自秦昭王以来的日益强大,虎视 东方,首当其冲的便是韩国。昏庸无能的韩桓惠王为此而惶惶不可终日,无计可施。当时,秦国的都江堰工程建成不久,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国的统治者 正沉浸在都江堰工程所带来的喜悦之中,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兴致正浓。为此,韩桓惠王竟异想天开:如果鼓吹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更大的水利工程,势必会使秦国 为修渠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韩国岂不因此会免受秦兵灭国之祸?况且,秦国对著名的水工郑国早就想收为己用。于是韩王立即召见闻名于诸侯的著名水利专家郑 国,向他授意,令他西游秦国,游说秦王在关中地区开河修渠,疲敝秦国。

  水工郑国热爱自己的祖国,对于韩王所赋予他的这个特殊使命,欣 然应允,觉得这是自己报效祖国的一个绝好机会。水工郑国愿意前往秦国游说开渠,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他可以在为秦国开渠时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而贫困积 弱的韩国,使得他的才能无有用武之地。能在有生之年修建一个令今人后世惊叹的水利工程,造福于后代,这是郑国久积于心中的最大夙愿。他怎能不为前往秦国游 说开渠而兴奋不已呢?

  当时,秦庄襄王刚刚即位不久,执掌国家大权的是相国吕不韦。秦国自商鞅以来便以“农战”为基本国策,都江堰工程 的修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从巴蜀沿长江顺流而下,大败楚军,深受修建水利工程之利。因此,庄襄王与吕不韦对郑国在关中地区开凿大型水渠的建议十分 感兴趣,责令郑国拿出一个完整的修渠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勘察,郑国将修渠蓝图呈献给庄襄王与吕不韦审定。郑国以他那绝世的才 能,精心设计了引泾水入洛水的开渠方案。整个工程分渠口、引水渠、灌溉区三个组成部分。渠首的选址正处于泾河冲出群山进入平原的一个峡口,泾河从西北向东 南奔腾而下,东西两面都是高山。在这里修筑拦河大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河水进入灌区(今日测量数字表明,从渠首循430米的等高线下流,最后注入洛水时降 为365米,平均降低千分之四),充分利用了渭北平原在地势上西北略高、东南略低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流灌溉系统。

  引水渠即渠口到灌区中间的导水路工程,即《汉书·沟洫志》所说的“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长约15~20里。

   灌溉渠分干渠与支渠,从泾河引水到最后注入洛水,流经300余里。为最大限度地扩展灌溉面积,同时也为着保障干渠的河水流量,在旱季充分满足灌溉农田的 需要,郑国在设计时采用拦腰截断治峪、清峪、浊峪、漆、沮、石泉、温泉等河流的“横绝”工程技术,把上述小河的水量汇集到干渠中来,从而加大干渠的水量。 与此同时,还可把经过整理的河道改造成良田。这种充分利用小河水利资源的横绝工程,是战国水利工程技术上的一大发明,为关中地区后世的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 开创了成功的先例。

  像郑国渠这样工程浩大、设计合理、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自流灌溉系统,无疑是中外古代水利史上少见的范例之一,令 秦国执政者大为赞赏,当即决定由郑国负责按设计方案组织施工。由于郑国是这一工程的设计者和施工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渠成后人们为纪念他的光辉业绩,便称这 条人工开凿的灌渠为“郑国渠”。

  郑国渠正式开工破土时,庄襄王已死,正值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这项费时10年的浩大工程已经进行大半的时候,郑国用修渠来疲敝秦国的阴谋被秦王嬴政发觉。秦王嬴政大为震怒,立即将水工郑国逮捕问罪。

  面临有杀头危险的郑国,在秦王面前毫不畏惧,面不改色。秦王嬴政问郑国:“韩王派你来鼓吹修渠,想借此来疲敝秦国,有这回事没有?”

  “臣起始确实为疲敝秦国而来。不过……”郑国回答。

  “不过什么?”秦王嬴政打断郑国的回答,又紧逼着问道。

  “大王,臣是说一旦河渠修成后,会给秦国带来莫大利益,臣为韩国延长数岁之命,而渠成可为秦国建万世之功。”

  郑国的一番话同秦国决定开渠的初衷完全吻合,秦王认为郑国讲得很有道理,况且工程已进行大半,完工在即,怎可半途而废?秦王嬴政非但没有加罪于郑国,反而责令他尽快把工程按预定方案修完。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