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蔺相如 >

第五节 渑池之会(3)

时间:2015-10-01 18:1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秦王说,极是。音,是从人们心中萌发的;乐,是与伦 理相贯通;只知道发声而不知道音的,就和动物差不多;只知道音的而不知道乐的,就是普通百姓


  秦王说,极是。音,是从人们心中萌发的;乐,是与伦 理相贯通;只知道发声而不知道音的,就和动物差不多;只知道音的而不知道乐的,就是普通百姓;只有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深深体味乐,所以审察发声用来了 解音调,审察音调用来了解音乐,审察音乐用来了解政治,这样治国之道就完整齐备了。

  赵王说,有理。那么不明晓发声原理的不能跟他谈论 音调,不知晓音调的不能跟他探讨音乐,懂得音乐就接近懂得礼仪了。礼乐都具备,就叫有德性;德即得,也就是得到并掌握了礼乐的精神。因此,盛大隆重的音 乐,并不是极尽钟鼓之声;宗庙祭祀礼仪,并不是极尽美食之味。由此我们也知道了,先王制定礼乐,不是用来满足口腹耳目的需要,而是要用来教化人民明辨是非 分别善恶,归于做人的正道。

  秦王说,高见。我的理解是调和人的内心情绪并教化人的外表行为,是礼乐共同的职责。音乐是从人的内心产生 的,故蕴涵寂静悠闲;礼仪是从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兴起的,故形式庄严肃穆。盛大的音乐一定要平易,盛大的礼仪一定要简约。礼义确立,那么等级贵贱就明确 了;音乐和谐,那么上下关系就协调了;音乐的作用发挥出来能使人没有怨恨,礼仪的作用发挥出来能使人没有争斗。

  赵王说,正确。音乐是 表现天地舒畅情态的;礼仪,是表现天地万物秩序的。盛大的音乐与天地万物相协同,盛大的礼仪与天地高下相符合;前者之协同再加上平易,万物才不失去生长繁 衍的时序;后者之符合再加上节制,礼仪才有了祭祀天地的那种仪式。这样,制定礼仪就要合乎当时的局势,乐曲的名称也要合乎功业的实际。因此,只有了解礼乐 的内在本质的人才能制定礼乐,只有了解礼乐外在表现形式的人才能讲述礼乐的涵义。因此制定礼乐的人称作圣人,讲述礼乐的人称作贤明;圣贤之人,就是既能制 定礼乐又能讲述礼乐的人。

  秦王说,精彩。帝王功成名就而制作音乐,国家安定和谐而制作礼仪。丰功伟业的音乐也就齐备了,政绩彰显的礼 仪也就全面了。五帝所处的时代不同,乐曲也不互相沿用;三王生活的社会各异,礼仪也不互相沿袭;音乐发展到夸张的程度就将有忧患了,礼仪粗略到简陋的程度 就会出现偏差;音乐敦厚而无忧患,礼仪完备而无偏差,大概也只有伟大的圣人才能够做到吧。于是天地之间,万物殊异不同,那么礼制就可以施行了;天地之间, 气息循环流动,那么音乐就可以兴起了。春天耕作,夏天生长,这是大自然仁爱的表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大自然信义的表现。仁爱接近音乐,严正接近礼 仪;音乐要敦厚和畅,遵循圣人的精神而顺从上天;礼仪区分级别差异,遵循先贤的气质而顺从大地。因此圣人制作音乐响应天时,制作礼仪配合地利。二者明晰完 备,天地万物就各守其职顺畅有序了。

  赵王说,深刻。另外,音乐是用来体现美德的;礼仪是用来杜绝淫乱的。音乐,是给予;礼仪,是回 报;音乐是抒发内心的欢,而礼仪是追念产生欢乐的原因;音乐彰显美德,礼仪感恩图报;音乐是用来表达平和的感情不可以改变,礼仪是用来显示事物的准则不可 以更易;音乐统一感情,礼仪区分事理,礼乐无处不贯通于人情之中;探寻自然本性,发现无穷变化,这是音乐的性情;发扬诚信品德,消除陋俗恶习,这是礼仪的 常规。

  音乐也不是我们常说的黄钟大吕丝弦弹唱舞弄盾钺,那是音乐的细枝末节,所以用儿童去表演;设置祭器布置宴席排列食具那是礼仪的 细枝末节,所以有专业部门主管;而最后的结果是有道德的人坐在尊贵的位置上面,有技艺的人坐在卑微的位置上面;行为有成就的人走在前面,具体办事的人走在 后面,所以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音乐和礼仪的。

  秦王说,绝妙。那么德性,是人性内涵的根本;音乐,是德行外观的光华;丝竹,是演奏音乐 的乐器;诗章,是表达内心的辞章;歌唱,是咏叹心灵的情感;舞蹈,是情之所至的表演。诗、歌、舞三者,都是按照人的心性表现出来,音乐的气息继而形成;感 情深厚就有华采,气息盛大就能感天地泣鬼神,而唯有音乐是不能虚伪做作的。

  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和悦,礼仪的最高境界是通畅;音乐是天地间纯美感情的总和,是中正通畅思想的纲要,也是人情无法避免的东西。

  两人最后对礼乐进行归纳和总结——

  赵王说,正确的教化都是从音乐开始,音乐正常,人的行为也就正常。

  秦王说,音乐能激荡血脉,畅通精神,调和关系,端正心志。

  赵王说,所以宫声感化脾脏来调节端正诚信,商声感化肺脏来调节端正道义,角声感化肝脏来调节端正仁德,徵声感化心脏来调节端正礼仪,羽声感化肾脏来调节端正智慧。

  秦王说,音乐的功能,对内可以端正心意,对外可以区分地位尊卑;上可以侍奉宗庙,下可以感召百姓。

  赵王说,所以听到宫声,温润舒畅,心胸开阔;听到商声,端方正直,喜好义理;听到角声,悲悯恻隐,待人慈爱;听到徵声,和平友爱,乐善好施;听到羽声,庄重整齐,崇尚礼节。礼,约束人的外在行为;乐,调和人的内心情感。

  ……

  上面这一大段关于礼乐的精彩华美的谈话和阐述都出自司马迁《史记·乐书》,它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对礼乐的认识和重视。这些话并不是秦王和赵王说的,这里只是借二人之作一介绍罢了,笔者意在通过这一情节设计,向博大精深的先秦礼乐文化致敬!

  好了,言归正传。一番关于音乐的美好谈话之后,秦王又想出一个鬼主意,说,我听说赵王对乐器也很有研究。

  赵王说,业余爱好,略知一二。

  秦王说,今儿大家高兴,我有宝瑟在此,能请你弹上一曲,以饱耳福。

  赵王说,弹得不好,不要见笑,那我就献丑了。

   这时已有人把宝瑟置于赵王面前,赵王知道秦王在借此戏谑他,但又碍于面子,不想把事情弄僵,以生事端,便简单调试一下,然后弹奏《湘灵》一曲。秦王热烈 鼓掌,赞不绝口,说我早就听说赵之始祖烈侯就精通音乐,赵王不失家传啊。说完便唤左右御史,让把赵王弹瑟一事具实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 池,令赵王鼓瑟一曲。云云。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