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志明 人物生平
胡志明(1890年─1969年),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主席(1951年─1969年);越南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原名阮必成,在早期革命活动中取名阮爱国,后改 名胡志明。 1890年5月19日生于义安省南坛县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当过海员;1920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成为越南的第一个共产党人;1923年前往苏联,参加国 际农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年在中国广州创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30年在香港领导建立越南共产党(后改名印度支那共产党); 日本侵占印度支那期间,1941年组织越南独立同盟会,领导反法国和反日斗争。
1945年8月当选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次年3月当选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兼政府总理;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产党改称越南劳动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54年领导了长达9年的抗法战争。六十年代又领导越南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美战争。
1969年9月2日在河内病逝。
胡志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他生前曾多次访问中国;著作有《胡志明选集》。
革命生涯
胡志明自幼就有赶走法国殖民者,解放同胞之志。
十五岁在顺化国立学校读书时,
![]()
1911年底,胡志明取名阿三,到法国联合运输公司的商轮“拉都舍·特莱 维勒都督”号上当厨师助手,从此离开祖国,到过欧洲、非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他靠做伙食管理员、帮工杂役、烧锅炉、旅馆待役、园盯洗印照片等维持生活。他 学习外语,广泛接触民众,访查各国民情,观察世界,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掠夺。
![]()
中国共产党的刘少奇、彭湃、陈延年等同志也为他们讲过课。他创立了越南青年同志会,其领导核心是共产团,出版《青年周刊》作为机关报。他还参加成立东亚被压迫民族联合会,包括越南分会。他在广州各个训练班的讲稿,集成《革命之路》一书由东亚被压迫民族联合会宣传部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胡志明化名胡光到中国南方桂林等地区,同越党中 央取得联系,准备条件回国活动,法国于9月占领印度支那北部,越南局势发生急剧变化,1940年12月底,他回到越中边境,举办干部训练班,以《解放之 路》作为教材。1941年2月8日,回到高平省北坡,取名秋翁,召集党中央会议,培养干部和直接指导在高平省成立救国会的试点工作。
1942年8月13日,他化名胡志明,到中国去同越南抗日革命力量联系,刚到广西省靖西县就被蒋介石地方政府逮捕,从此他在广西各地13个县的18个监狱里被监禁了13个月,他受尽摧残和折磨,不得温饱,牙齿脱落,头发灰白,面容憔悴,他写了一百多首诗,
![]()
越南人民在胡志明领导下胜利地发动了八月革命,解放了越南全国。1945 年8月26日,他带病来到河内。1945年9月2日,在河内巴亭广场五十万人的群众集会上,胡志明代表临时政府宣读《独立宣言》 ,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经过全国普选,1946年3月举行的越南第一届国会一致推选胡志明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兼政府总理。1951年2月举行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越南劳动党,胡志明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5—1954年,胡志明作为越南党政领袖,领导越南人民为保卫革命政权而斗争,取得了抗法战争的伟大胜利。1954—1965年,领导越南北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统一祖国的斗争。六十年代,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抗美救国战争。
长期动荡艰苦的革命生涯严重损害了胡志明的健康,1969年9月3日,胡 志明因严重的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79岁,胡志明逝世的噩耗一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心痛不已,此前国务院已向越南派出两支医疗队,但还未到达。周总理遂率 领代表团赶赴河内参加葬礼,他见到胡志明的遗体,痛不欲生,连声呼唤道:“我们来晚啦,我们来晚啦……”
被捕入狱
20世纪40年代,胡志明在广西被捕坐牢就是他革命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1942年,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取得重要进展。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创立的 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影响不断扩大。许多地方都展开了游击活动。但越盟尚未能同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的任何国家建立联系。同时,中国华南地区的越盟组 织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关系趋向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同海外的越盟取得联系,进一步扩大越盟的影响,有效地争取国际援助,就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为完成 这一重要而危险的任务,需要指派一位既了解中国,又有威望的人前往重庆。而作为越盟创始人的阮爱国便成为大家一致公推的人选。8月中旬,阮爱国离开越北高 平省抗法根据地,秘密来到中国。为保守秘密、转移外界的视线,他使用了一个新的名字——胡志明。从此胡志明的名字一直伴随他终生。
1942年8月25日,胡志明来到广西靖西县巴蒙圩,先在农民徐伟三家住 了3天。8月27日,由农民杨涛带路前行。当走到德保县足荣乡时,遭到国民党乡公所乡警的盘查。乡警发现胡志明除持有“国际反侵略协会越南分会”的证件 外,还携有“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证和国民党政府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军用通行证。但所有的证件均已过期失效,乡警认定胡志明身份复杂,有重大间谍 嫌疑,遂将他拘留。8月29日,胡志明由德保县城被押解到靖西县城。靖西当局认为,胡志明既是越南人,却持有中国方面的多种证件,显系重要嫌疑犯,便决定 将他送交广西最高军事机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室审查。胡志明写信求见靖西县长,因为他曾在桂林同这位县长见过面,但县长拒绝同他见面。胡志明 又给国民党高级官员写信,也未有回音。
![]()
在靖西,一个同越南革命者结拜为兄弟的名叫王锡机的中国农民,曾到监狱探 视胡志明。胡志明通过王锡机给国内写信,报告了他被捕坐牢的消息。在靖西过了一个半月,当局又把胡志明押解到另一个地方。就这样,每隔两周或一个月,当局 便给胡志明更换一个监狱。每次转移,都给他戴上手铐和枷锁,并有5名武装士兵押解。往往是清晨上路,傍晚才能到达另一个监狱,有时甚至要走两三天。
牢房里,政治犯同吸毒和患有梅毒、性病的各种犯人混杂在一起。挤满了人的 牢房甚至会连躺下的地方都没有。胡志明有时只好坐在马桶上,如有犯人大小便,还要起身给他们“让座”。早晨起来,第一件要办的事情就是倒马桶。有一次,胡 志明一觉醒来,发现身旁的一个犯人已经死去了。牢房里最令人痛苦难熬的是疥疮和虱子、臭虫,到晚上还有蚊子。犯人们把虱子叫“战车”,把臭虫叫“坦克”, 把蚊子叫“飞机”。在这种环境下度日,胡志明浑身长满了疥疮,而且骨瘦如柴,头发也脱落了许多。从1942年8月29日起,胡志明先后被囚禁在广西靖西、 田东、隆安、天等、邕宁、南宁、武鸣、宾阳、来宾、柳州等13个县的 13所监狱。至1942年12月10日到达桂林。不久,又被押往柳州,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审查。
名义上的“自由”
获悉胡志明在广西被捕坐牢,越南共产党中央十分焦急,多次以“国际反侵略协会越南分会”的名义致电中国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查询胡志明的下落。后又通过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塔斯社等新闻媒体制造舆论,千方百计迫使国民党政府释放胡志明。但国民党政府不予理会。
在这种情况下,越南共产党只好向中国共产党求救。延安立即打电报给正在重 庆的周恩来请他想办法营救胡志明。周恩来早于20世纪20年代就在法国结识了胡志明。大革命时期,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在广州更是频繁交往,建立了深厚的革 命友谊。接到延安的指示,周恩来虽值大病初愈,父亲又刚刚去世之时,但仍亲自往见蒋介石,当面进行交涉。同时又委托爱国将领冯玉祥去游说桂系头面人物李宗 仁,敦促广西方面尽速查找胡志明的下落。
周恩来对冯玉祥说:“胡志明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倘有不测,何以再谈人间道义。”
冯玉祥既坚决抗日,又同情共产党,反对蒋介石投降卖国。在这种情况下营救胡志明,要冒很大风险。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胡志明一案是蒋介石亲自过问的,
![]()
这次谈话对于后来蒋介石下令释放胡志明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柳州的 越侨组织“越南革命同盟会”(简称越革)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国民党政府第四战区政治部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基于对胡志明其人的了解,也建 议第四战区长官司令张发奎释放胡志明,让他参加“越南革命同盟会”的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终于命令第四战区释放胡志明。就这样,胡志明于 1943年9月10日离开拘留所,交由第四战区政治部“查看感化”。
从此,胡志明在名义上恢复了自由。
努力抗争
胡志明虽走出了牢房,但并未真正恢复自由。张发奎的意愿是让胡志明为贯彻他的图谋服务,这使胡志明又增加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1942年10月,越侨组织“越南革命同盟会”在广西成立,其执委会成员 都是长期同国民党关系密切的人,为首的是国民党的一名将军,名叫张倍公。另一人是阮海臣,他已年届七旬,从1912年起一直在中国居住,越南语已基本忘 光。“越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被其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所困扰。此外,在昆明的部分越南独立同盟成员相继给蒋介石和张发奎写信,宣布不承认刚刚 成立的“越南革命同盟会”,理由是该组织在国内没有代表,而且其执委会主席是由一名中国国民党将军担任。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张发奎的旨意,于1943年8 月在柳州成立了一个有越盟参加的组织,名为越南爱国者会议筹备委员会,并请胡志明参加。
起初,胡志明拒绝参加。他说:“我等待自由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如今没有权 利再荒废每一天。国内有许多急迫和重要的工作等着我去做。这里将有我们的代表来代替我。”但第二天,胡志明便收到了张发奎的信。张发奎在信中要求胡志明无 论如何都要参加这个委员会,而且用要挟的口吻表示,胡志明的参加是他恢复自由的前提条件。事情已很清楚,张发奎是想通过胡志明来控制这次会议。
![]()
为确保会议顺利进行,不受外界干扰,张发奎把第四战区的礼堂作为召开会议 的地点。会议进行得颇为“庄严”、“隆重”,各方面的代表都西装革履,但胡志明却和平时一样着装。他虽然深知在场的不少人都站在越南革命的对立面,但在会 上则表现得落落大方。他讲话时,着重介绍了越盟的活动,特别强调了共产党人在反对法、日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的作用。张发奎多次鼓掌,对胡志明的讲话表示欢 迎,并坚持出席到散会。在张发奎亲自坐镇的情况下,胡志明被选为越南革命同盟会(越革)执委会的候补委员。会议结束后,胡志明对身边人员说:“会议的结果 是我们的重大成功。我们参加会议是正确的,抵制会议则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对蒋介石抱有幻想,但我们可以,而且需要通过中国来寻找与其他盟国取得联系 的途径,争取对我们解放事业的援助。”张发奎通过胡志明的支持和帮助,成功地召开了会议,达到了他改组越南革命同盟会的目的。
在请示重庆之后,张发奎同意胡志明回国。这样,胡志明带领18名越盟干部,于1944年8月9日离开柳州回国,继续领导越南革命。
在监狱极为恶劣的条件和狱警的严密监视下,胡志明写下了133首汉文诗, 包括七绝、七律、五绝和杂体诗。胡志明将它们抄在土纸上,合订成一个小册子,在封面上写下了“狱中日记”四个字。这些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揭露了国民党统治 下犯人遭受的非人待遇,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反映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意志、必胜信念和宽阔胸怀。其中第一首这样写道:身体在狱中,精神在狱外,欲成大事业,精神更要大。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