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甘地 >

印度自由的灯塔——甘地

时间:2017-07-05 07:51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1947年8月15日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向一位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伟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他
  1947年8月15日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向一位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伟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他就是传奇式的印度“圣雄”甘地。

  甘地1869年10月2日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班达土邦一个吠舍种姓之家,父亲当过2个土邦的首相。甘地从小熟读印度教经典,把“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作为自己的处世格言。1887年,他进入萨马达尔斯学院,同年到伦敦大学攻读法学,1891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孟买、拉杰科特担任律师。

  1893年4月,甘地为处理一起债务纠纷到了南非,参加了当地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南非的21年中,他把印度教毗湿奴派的仁爱、素食、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并受到梭伦、托尔斯泰、鲁斯金著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领导在南非的印度侨民展开反对“黑色法案”(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和《亚洲人登记条例》的斗争,曾3次被捕,最终迫使官方让步,非暴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

  甘地1915年回到印度时,已是一位颇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19年,面对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为了抵制英国纺织品的倾销,他提倡手工纺织和使用土布,并从此随身不离纺车。他还效法印度苦行僧削去头发,时常裸露上身,这种装束一直保持到他逝世。

  1922年2月,乔里乔拉发生农民暴力反抗事件。甘地认为这越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但英国殖民政府仍然逮捕了甘地,并判刑6年。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2年后因病提前获释。1929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实现完全独立的纲领。甘地认为自治尚未达到,独立只是侈谈,为此亲赴德里与英国总督欧文签订《甘地一欧文协定》,规定国大党停止不合作运动,政府方面停止镇压。然而,英国人又颁布了一系列特别法令压制印度人。甘地再次发动不合作运动,领导了著名的“食盐进军”,要求废除食盐专营、保护关税,限制纺织品进口。殖民当局悍然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主要领袖,运动严重受挫。1934年,甘地停止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此时甘地已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次日,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捕,由此触发全国性大骚动,遭到当局暴力镇压。1943年2月10日,甘地为抗议政府暴行而绝食3周,终于使被捕者获得释放。

  甘地不但一生为印度的民族独立而奋斗,还为宣传种姓平等、争取下层“贱民”选举权、推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团结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48年1月30日,这位79岁高龄仍在为平息宗教冲突而奔波的老人,在赴祷告场途中不幸被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刺杀,留下了“圣雄”的美名。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