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甘地 >

死于暴力的非暴力倡导者——甘地

时间:2016-01-27 11:05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在印度近现代历史上,甘地被尊称为圣雄,享有极高的地位。然而他声誉显赫,却过着圣徒般清苦节俭的生活。他一生为印度的民族独立奋斗,倡导和平,反对暴力,但却死在同胞的枪口之下。 在印度德里郊外的朱木拿河畔,有一座肃穆、幽雅的陵园。园中芳草萋萋,绿
  在印度近现代历史上,甘地被尊称为“圣雄”,享有极高的地位。然而他声誉显赫,却过着圣徒般清苦节俭的生活。他一生为印度的民族独立奋斗,倡导和平,反对暴力,但却死在同胞的枪口之下。

   在印度德里郊外的朱木拿河畔,有一座肃穆、幽雅的陵园。园中芳草萋萋,绿荫如盖,在树影花丛中静卧着一座简朴的黑色大理石陵墓,“圣雄”甘地永远长眠在 这里。墓后熊熊燃烧、终年不灭的“长明火”也正是甘地一生的写照。每逢节假日,人们总会身穿白色的民族服装,手捧鲜花,缅怀这位圣徒和英雄。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波尔班达尔城。那里的甘地家族属于吠舍种姓的一支———班尼亚种姓。在印度的四大种 姓(即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中,吠舍种姓地位不高,族人多为商人和农民。不过,甘地家族在当地素有名望,从甘地的祖父开始,这个家族的成 员就一直担任当小土邦的帝万(首相)。

  童年时的甘地十分平凡,他智力一般,记忆力也不太好,据说就连最简单的乘法口诀也花了好久才学 会。甘地为人腼腆,不爱说话,常常故意躲开别人,与书本和功课为伴。读完中学后,甘地决定去英国留学,这一度在偏远闭塞的波尔班达尔引起轩然大波。许多长 辈以违反教规为由,竭力阻止甘地出国求学,但年轻的甘地不惜放弃自己的种姓,踏上了远赴英国的漫漫求学路。

  甘地在英国的求学生涯并不 顺利。由于他腼腆胆怯,不善言辞,又身体孱弱,服饰古怪,常被同学们笑称为是饭馆里的小伙计。出于年轻人的虚荣,他也曾购买大量礼服、学拉小提琴,努力改 变自己的形象,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英国式的绅士”。但在这些方面甘地并不成功。后来他一门心思发愤苦读,在英国获得律师资格;求学期间,他接触了大量欧洲 先进思想,眼界大开。

  1891年,22岁的甘地起程回国,在孟买当律师。但对于甘地来说,做律师显然不太合适。当第一次出庭向证人进 行诘问时,他感觉手脚发抖、心惊胆战,整个法庭似乎都在旋转。更糟糕的是,甘地竟然想不出一个问题来诘问证人,最后只得把费用退还给委托人。由于这样的表 现,甘地律师事务所不久就生意清淡,门可罗雀了。

  后来甘地接受一位朋友的建议,于1893年去南非重新开始他的律师事业。在当时的南 非,种族歧视十分严重。按照规定,“有色人种”不准乘坐一等和二等车厢,而只能挤在三等车厢里;坐马车时不能坐在马车车厢里,只能坐在车夫旁的位置上;就 连住旅馆时也不能到餐厅里和白人们一起进餐,只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地吃。作为“有色人种”的印度人,甘地常常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无端歧视。其中有一件 事,让他刻骨铭心。

  一次,甘地乘火车前往比勒陀利亚办事,坐的是头等车厢。途中突然上来一名白人,他先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甘地一番, 然后转身离去,并带了两名官员过来。其中一名官员十分蛮横,他命令甘地马上离开头等车厢到货车厢里去。甘地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当火车靠站后,官员们叫来 一名警察,警察拉起甘地,把他连行李一同仍出了车厢。这样,甘地只得在一个陌生的小站度过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这件事促使甘地认识到,必须与种族歧视进行 斗争。

  1915年甘地回到祖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地发展了自己在南非时就提出的 “非暴力抵抗”思想,对殖民政府展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了抗议英国殖民者在阿姆利则城屠杀上千名百姓的罪行,他曾经带头进行绝食;为了吸引印度广大 农民参与民族运动,他赤裸上身,腰间围一块土布,每天抽出半个小时亲自纺纱织布;为了抗议英国政府的“食盐专卖法”,61岁的甘地率领79位门徒,步行 400多千米,到海边举行宗教洗礼仪式,最后身陷囹圄。甘地一生中曾入狱15次,他的和平抗暴精神感人至深。甘地还倡导社会改革,主张性别、种姓平等。他 呼吁印度各民族、各宗教之间团结合作,同殖民当局进行一致斗争。1947年,为了平息国内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仇杀,78岁高龄的甘地再次进行绝食,最 后晕倒在地。

  甘地在印度乃至世界赢得许多人的尊敬和理解,但是也有人不理解、不喜欢他。激进的人往往指责他“向英国屈服”,一些宗教保守和极端分子认为他出卖“信仰”,背叛教规。更有不少人将暴力攻击的矛头直接对准他。

   1948年,印度发生大规模的教派纠纷,甘地不顾年事已高,进行不懈地调解。1月20日,有人在甘地的寓所外引爆炸弹,企图炸死他,但阴谋没有得逞。事 后警方只抓住了一名罪犯,并想当然地认为:这只是一个来自旁遮普邦的难民因为失去理智而干的蠢事。10天后,甘地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和信徒们一起进行晚 祷。当他独自走上台阶,双手合十向信徒们致意时,一个身穿土黄色军装、身材肥胖的男子挤出人群,向甘地鞠躬施礼。接着,他突然抽出一把手枪,顶住甘地赤裸 的胸膛连开三枪。甘地顿时倒在一片血泊之中。

  凶手名叫戈德塞,他不但没有溜之大吉,反而大声呼唤警察,束手就擒。在法庭上,他用结结 巴巴的英语发表演讲,说自己是为了印度母亲而向被称作印度父亲(甘地有印度“国父”之称)的甘地执行死刑的;他声称,甘地没有对印度尽一个“父亲的责 任”。据说,这番陈辞连法官和听众都为之动容。最后,戈德塞如他自己所要求的那样,被判处了绞刑。

  对于甘地被刺杀,人们一直有许多不 解的地方。有很多人认为,在甘地的比尔拉公寓被炸后,警方就已经通过审讯掌握了有关刺杀甘地的计划;据说,一个名叫贾恩的教授也察觉过凶手的密谋,他还曾 经向警方反映了这些人的全部材料。可警方不知为什么没有迅速采取行动,以致凶手能完全按照事先的计划行事,杀死甘地。另外,当时已经有人在社会上公然声称 要“处死甘地”。从甘地本人讲,他坦荡磊落,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因而不会畏惧,更不会躲藏;而印度政府中当权人物几乎都是甘地的信徒,他们为什么对此 视若无睹呢?

  甘地生前就享有了“圣雄”称号,在许多人眼里,甘地之死也多少带有圣徒殉道的意味。他没有任何个人的恩怨,甚至连凶手也尊敬他。难道这是一个圣者的命运吗?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