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有权威的领导者,印度国民大会党的主要领导人。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印 度的民族解放事业,受到印度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尊称他为“圣雄”、“圣父”、“国父”。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领袖,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张,对整 个印度半岛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班达尔城。甘地家族属印度教第三种 姓吠舍的巴尼亚族。在印度的等级社会中,这一种姓的地位不高,但也不是最低。甘地的祖父和父亲担任过卡提阿瓦岛上几个小土邦的首相。甘地家庭属印度教中信 奉毗湿奴的教派,全家素食,不杀生。 按照印度当时盛行的童婚习俗,甘地13岁那年,与一位目不识丁、名叫嘉斯杜白的女孩结了婚。 甘地在印度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于1888年去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为此,他违反了毗湿奴教派信徒不能漂洋过海远行的戒律,被开除出吠舍种姓。 在伦敦就学期间的甘地,各方面表现并不十分出色。他拙于演说,专门选修了演讲课仍未改观。他曾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英国式的绅士,仍未成功。但他发愤读 书,接触了大量的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各思想流派,对他日后非暴力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甘地还力图参与各种进步运动,对英国工人的罢工持同情态度,同时也 对素食主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891年,甘地获得了律师资格,年底回国,在孟买从事律师职业。但他并不顺利,在出庭辩护时因无经验而怯场,陈词无力,致使他生计上发生了困难。 1893年4月,甘地应聘到南非去协助处理一桩诉讼。5月,他踏上了南非的土地,登上了开往比勒陀利亚的火车。在火车上,发生了一件他称之为他“一生中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历”的事情:一位白人冲进他乘坐的头等车厢,命令他搬到行李车厢去,他拒绝了,对方将警察喊来,强行将他赶下火车。就在此时,甘地做出 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从今以后,坚决抵制种族歧视。 甘地圆满地结束了受理的案件后,在当地印侨的挽留下,决定定居南非,以律师为 职业,开展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这一住就是21年。这21年,是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形成并付诸实施的年代。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主要来源于印度教毗湿奴教派的 教义。这一教派主张仁爱,把“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这句话作为处世格言。在南非,甘地又研读了《圣经》和《可兰经》。他认为所有宗教都包含着仁爱精 神。 在南非,甘地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过上了清教徒般的禁欲生活。他立下誓言,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从那时起直到他去世,甘地戒除了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类所有的生活享受,始终过着苦行僧生活。 1904年,甘地开办了一座“凤凰新村”,他带着妻子和友人到那里居住。所有的人都要从事劳动,领取同样微薄的生活费。1910年,甘地又按此模式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这些地方都成为甘地训练非暴力抵抗战士的基地。 1906年,南非德兰土瓦州政府公布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规定所有8岁以上的印度人都要领取登记证,以便随时检查。面对这种赤裸裸的种族 歧视,甘地领导印侨掀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1906年1月10日,南非的英国殖民政府被迫与甘地进行了谈判,双方做了某些让步,达成了协议,政府收回“黑 色法案”,印人则自行登记。但南非政府并没有从实际上取消这一法案,反而制定了《亚洲人登记条例》,于是甘地再次发动非暴力抵抗运动。 1913年,非暴力抵抗运动达到了高潮。10月28日,甘地率领数千名矿工、妇女和儿童向印度人被禁止进入的地区“和平进军”,要求取消种族歧视的法 案。南非当局采取了镇压手段,但运动继续发展,到12月,罢工工人人数已达数万人。甘地在这场斗争中3次被捕,后被释放。经过斗争和谈判,南非当局被迫做 出让步,非暴力抵抗运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甘地在南非的英勇斗争使他在印度人中名声大震。1915年1月9日,他回到孟买,当他 穿过帝国拱形凯旋门时,受到人们凯旋式的隆重欢迎。回到印度后,他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自治而斗争。他的社会政治主张和非暴力的斗争策略为当时的人们所接 受,他很快就成为印度国大党和反英运动的实际领袖。 甘地的思想是很特别的。他厌恶、排斥所有的人类近现代文明。他极力宣扬的“真理法 则”,即非暴力、友爱、独身、不窃取、不拥有私产和节食等,带有极浓厚的蒙昧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他的社会观是反动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知识 分子也很难接受他排斥一切现代文明的主张。然而,他一登上政治舞台,人们立刻就被他迷住了,诚心诚意接受他的意见和指导。这种现象看似奇怪,实际上并不奇 怪。因为他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印度传统宗教思想基础之上的,公开亮出的旗帜又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自治,顺理成章地为人民所接受。他的非暴力斗争 策略,又符合那些既要争取民族独立而又不愿同英国彻底决裂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甘地同当时其他一些政治家还有一个明显区别,即他能联系广大民众。 甘地的反英斗争以1919年为分水岭,经历了非暴力抵抗和非暴力不合作阶段。1919年以前,他对英国当局基本上持合作态度。在南非时,他支持英国进行 的“英布战争”和镇压祖鲁人反英起义的战争,曾派印侨救护队去帮助英国。他希望以此来打动英国当局,给印度以自治。但战后英国人并没有满足印度的自治要 求,动摇了甘地与英国合作的信念。1919年发生的“阿姆利则惨案”,更使甘地灰心。 1919年,当局公布了“罗拉特法案”,规定警 察可以任意逮捕嫌疑分子,不经公开审判就可以长期监禁。面对殖民当局的镇压措施,甘地在孟买召开大会,发动全国罢工。当局对这一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4月 13日,英国当局派军队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制造了死1200人、伤3600人的大惨案。 “阿姆利则惨案”是甘地一生中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1919年11月,甘地正式提出对英国采取“不合作运动”。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