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俾斯麦 >

《铁血宰相俾斯麦》第五章 最后的岁月 七、撰写回忆录

时间:2016-01-07 18:15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俾斯麦并不想隐藏着自己的思想不告诉别人!他在报章上把他的批评告诉世人:他对于将来的思考与以往的故事,都写在一本书上。十年前,他曾计划过,倘若 归隐的时候有闲工夫,他就写出这样一本书,那时候他并不为制作意志所逼而欲为此,不过是理想。他这个人最
  俾斯麦并不想隐藏着自己的思想不告诉别人!他在报章上把他的批评告诉世人:他对于将来的思考与以往的故事,都写在一本书上。十年前,他曾计划过,倘若 归隐的时候有闲工夫,他就写出这样一本书,那时候他并不为制作意志所逼而欲为此,不过是理想。他这个人最不愿意有闲暇。现在他要写书却有几种动机,其中之 一就是因为一个名叫科达的德国出版人,预备抵制挑战,请他写书,另一个动机既不是事后论成败的智慧,也不是意在示教,“不过是狡猾”。换言之,即是渴望报 仇雪恨。有几年他的办法都是利用关系不错的作者,同他们商量好,叙述他的事业功绩,对所有人或与几个人,谈他的功业。他会用一个装饰家的寥寥几笔,填补他 历史的空隙,现在要作最后的结账了。

  但是,俾斯麦的精神不是冥想的,他的使命完全是做事的。他是用德文创作的“美术家”,在他的许多 演说与公文中,尤其是在他的书信与谈话中,曾作了一篇用德文写的文章,超过歌德以来的任何一篇文章(歌德是一位大作家,他的著作永垂不朽,却无一件可议之 事)。俾斯麦在他的自传中,并不向我们展示一件美术品,而是展示一尊无头部与四肢的石像,这并不是因为他年暮,被许多不满意的事所震倒,当他归隐的时候, 对于时事,他还能够口授极有异彩的论说、推倒一切的辩论;他晚年有时也写信,几乎还把从前那样的有力的谐趣与非情绪的愁怀混杂在一起。

   现在他坐在书房里,想回头追寻生平所走的路——说给谁听呀?什么是民族呀?民族两个字有什么具体的意义?民族有面目吗?当他的目的在于激动听者的动作 时,他为君主,又为帝国议会,他能够在书信文件中与说话中,给他们以他的历史的诸多可嘉的概略。现在却不同了,这时候是一个问题,即关于把他的行事的一幅 画卷,给许多陌生人看。他的作文派头,就是因为这样,使他反对俗套的自传。初时,他谈及他的往事概略是“记忆与思想”,他并不尝试给他所记述的诸多事实以 过渡。所以他给德意志人作为遗产的那本好书,并不是一顶王冕,其实是汇集了许多几乎不贯穿,虽未嵌好,却已雕琢得很好的诸多宝石。

  他 做文章有好几种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在这本书内要达到极高点。这本书是由极累赘的句子组成的,别人用六七句话说的,俾斯麦都堆在一句里。他在事实背后掩藏着 全部感情,甚至于他的怨恨(因此更能打倒他的仇敌);同时他有成见地选择材料,以免世人批评他——凡此都是政客的手段。

  因为俾斯麦与 生俱来三样元素的精神——傲性、胆气、怨恨——当他写他的记事时,仍能节制住自己,而且节制得很有效,他的自供就变作一个令人难猜度的人的真实写照。这本 书里头几乎从未颂扬过一个人。对于他的先生们与他的上司们,王公们与代表们,同事们与属员们,他都没有一句赞美的话。他就是说一个人好,也并不是不留余地 的说好。罗恩是个真而又真的人,俾斯麦还要批评他两句。只有较小的人物,如斯提泛、霍伦斯泰因、施维宁格尔等,能够免于被他毁伤名誉。当他的怨恨与讥刺发 作的时候,无论什么他都能说。他的主要目的自然在于摆出老君主的诸多长处,以显出少君主的许多短处。即以对待威廉一世而论,他还免不了说几句痛恨的话。我 们若要知道他是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他的大小仇敌,莫如读他的一页自传,他在这里大写特写了一个完全不知名的日耳曼医师,因为在俄都时候,这个医师拙劣 的疗法,非常有害于他的身体。过了三十年后,他仍然不满意于只牺牲这个医师,还要两次发怒地提及那位大公爵夫人,因为是她推荐了这个医师给他治疗。

  他时作时缀地口授这三本书的内容给布赫尔,直到1892年布赫尔去世时为止。施维宁格尔医师走进去往往看见,“布赫尔一言不发,愁闷,不高兴,削尖铅笔,两耳听着,坐在桌旁,面前放了一张空白纸;俾斯麦靠在一张长椅子上,很用心地看报,一言不发,布赫尔说话更少。”

   布赫尔的火气不及俾斯麦,但记性却比他好,他说:“俾斯麦往往重述一件事……他在最要紧的地方截断不说了……自相矛盾……当事情弄糟了的时候,他绝不肯 承认是他的过错,他不许别人表现出同他一样的要紧——他不肯承认写信给普里姆(这是1870年间的事)。等到我请他回忆。原是我自己在西班牙首都交与这位 军长的,他才承认……也许他是想到将来的历史家们,想到留下一个遗产给后代……但是他也想到现在,想到他所欲施于现在的影响。”

  关于 王权问题,恐怕他私下所发表的与公布的见解两相冲突。“自从1847年以来我常常保护君主制主义,我曾高举起来如同举大旗一样。但是我现在已经见过三位君 主裸体,一丝不挂,这几位居高位的先生们的行为。往往并非君主的行为。但是对全世界说这两句话。会与君主制主义相冲突的。若是畏惧而不敢说,或不说实话 ——我也是一样的不能办到。”这个大演说家就是这样顽固到底的。因此他住在两个世界上。还要为此付出代价。他一向都是只在后台里头才说实话,现在头一次必 须在前台灯光之下说出实话。到了这个时候,他的愤怒还是压住了诸多其他的考虑,所以这位有时是一个君主党的人写了一篇很出名的《威廉二世论》,这位皇帝的 名誉因而受到了致命伤害。还不独他一个人受到这样的伤害。凡是写辩论反对君主制的,再没有比这一篇写得那样妙于辞令的了。

  当俾斯麦吩 咐他一死之后就刊行全书的时候,他便知道这部书一出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他的儿子们却借口于俾斯麦口传的训令,以为保护皇帝更要紧,这样可以保护自己。 他们不得不在1899年停止刊行第三册,在1916年间,在威廉二世已经逃出德意志之后,他们还在设法保护威廉二世的名誉。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