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光线在任何空间中都是直线传播的。1915年,年仅36岁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大胆地预言,恒星发出的光线在太阳近旁掠过时会发生弯曲传播,其偏转的有效值是1.7秒(弧度)。1919年,英国有两支天文考察队分别在巴西和西非两地根据对当年发生的日全食现象的观测,发现实际光线偏转弧度为1.64秒,这与爱因斯坦的预言惊人地一致。消息一经公布,全世界为之轰动。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瓦敦堡州多瑙河畔的乌尔姆,祖籍犹太人,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富裕粮商的女儿。爱因斯坦的童年是在慕尼黑渡过的,他从小喜爱读书,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1895年秋,他来到瑞士,次年就读于苏黎世工业大学物理系。在那里,他获得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毕业后,爱因斯坦曾为生计而终日奔波,1902年才经朋友介绍在伯尔尼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不久获瑞士国籍。任职半年后,他与大学时代的同学马利奇结婚,婚后有了两个儿子。 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期间,利用工余时间,开始了自己的物理学研究生涯。最初,他主要从事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研究。1905年是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年,他聪慧的才智迸发出无比辉煌的光焰,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同时并进,于这年3月、5月和6月接连写出三篇足以使他永享盛名的惊世之作:《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为量子力学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使他获得了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论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为原子学说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则开创了狭义相对论。1906年以后,爱因斯坦又开始从事广义相对论的研究。 爱因斯坦的学术成就立即为欧洲科学界所瞩目。1909年9月,他应邀出席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科学会议,首次在众多物理学家中露面,其清晰的思路和广博的知识曾得到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高度赞扬。同年10月,爱因斯坦被苏黎世大学聘为副教授。后来,他又先后在布拉格的德意志大学和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担任教授。从1914年开始,他迁居柏林,长期荣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在任教期间,爱因斯坦继续钻研,终于在1915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次年发表《广义相对论基础》。随后他又进一步探索广义相对论的应用问题,提出了宇宙有限无界的假说,从而开创了现代宇宙学。1923年以后,爱因斯坦转向统一场论的研究,这项工作花去了他晚年的大部分精力。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爱因斯坦还积极投身于维护正义与和平的社会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曾签署反战的《告欧洲人书》,并发起成立反战组织。战后,他为和平事业而奔波呼吁,同法西斯主义势力进行过坚决斗争。由于纳粹分子的迫害,爱因斯坦于1932年底离开德国,次年定居于美国,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后加入美国籍。他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反对核战争,促进保卫世界和平运动,为此在50年代遭到美国麦卡锡分子的攻击。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以其辉煌的成就,无愧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所独立创建的相对论理论体系,不仅导致现代物理学的革命性发展,而且把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引起传统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爱因斯坦也由此成为现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