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默的童年1879年3月14日,居住在德国南部乌尔姆小镇的海尔曼·爱因斯坦夫妇的第一个男孩降生了。为纪念自己的 父亲,海尔曼为这个有着犹太血统的小爱因斯坦起了个字头为A的名字:阿尔伯特(Albert Einstein)、没有庆典仪式,只有海尔曼高声诵读着席 勒和海涅的诗歌,为新生命而祝福。 1880年,海尔曼举家迁往慕尼黑。生活对这个小家庭来说充满着温馨。然而,这种温馨却无法冲淡海 尔曼夫妇越来越沉重的心情,这不仅是因为海尔曼兄弟俩合办的工厂每况愈下,而且更正要是由于阿尔伯特造成的。这孩子看起来似乎智力上有点问题,痴呆,低 能,弱智!四五岁啦竟然还不太会说话,总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利索,在叽叽喳喳的玛雅面前越发半天都挤不出几个单词。凡是认识阿尔伯特的人也都有着同样的感 觉:在这个文静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只有精神上的懒散和对世界、对事物浅显的并且是艰难的理解。当海尔曼夫妇为此请来医生给阿尔伯特诊“病”时,连医生也无 可奈何:这小家伙一切正常啊! 一切正常?不,并非“一切”!当阿尔伯特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的弹奏,更确切些说,是被贝多芬的音乐迷 住了。他可以悄悄地伫立在母亲身后,长时间专心地聆听;他多次从睡梦中醒来,循着钢琴声溜出卧室,静静地久立在楼梯的暗处——正是对音乐的这种天然情感, 使他与小提琴结下了终身的不解情缘,甚至他常常不无遗憾地说,如果自己以音乐为职业,或许会有更大的成就。 一天,海尔曼随意让阿尔伯 特看了一只小罗盘,不料,阿尔伯特一下子被罗盘无论怎样转动而指针却总是指向同一方向的神奇特性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拿着这只罗盘静静地观察着,琢磨着,百 思不得其解:它的四周什么东西也没有,那么是什么控制着这根魔针呢?“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正是这根小小魔针的转动,激起了他对自然本 性的好奇之心和探索事物之理的盎然兴趣,开启了这位世纪巨人的心智之光。六十多年后当爱因斯坦谈起这件事情时,仍然记忆犹新地回忆道:“小时候父亲给我看 过一只罗盘,它对我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一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说罗盘的物理特性令爱因斯坦对自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惊奇不 已的话,那么,12岁那年他又“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一种由几何学所引发的对人类理性和思维力量的惊奇。这天,与父亲一同办厂的叔叔雅各 布将古老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阿尔伯特,并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写出公式AB2+BC2=AC2。 “阿尔伯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证证看,怎么样?”雅各布鼓动道。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这位先哲证明的定理,对于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几何的爱因斯坦来说、既新奇又刺激,他决心凭着雅各布叔叔教给他的那点有限知识做一次新的 证明。二十多天过去了,他终于在自己的小书桌上,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独自证明了这条定理。他成功了,这位12岁的少年同那位数学先贤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 了。他第一次体验到追求知识的艰辛,同样也第一次体验到理性的力量、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激动。 二、数学小天才中学二年级时,雅客布叔叔告诉爱因斯坦:代数是一门有趣的科学,解代数题就好像一场狩猎活动,就好像要捕获的猎物,无论它如何深藏不露,猎人也有办法通过各种已知的条件和线索,一步一步将它搜寻出来。 爱因斯坦很快迷上了这门有趣的狩猎游戏。他经常撇开常用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更简便、更新奇的途径,把猎物更快地捕捉到手。 雅客布叔叔还经常拿出一些更奇妙、更难解的题目试图难倒爱因斯坦。每当爱因斯坦经过深思苦想终于把狡猾的猎物寻找出来的时候,他都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 爱因斯坦升入三年级,要开始学习几何学这门新课了。雅客布叔叔又拿起几何课本对他说:“比起代数来,几何是一门更高智慧的学问,是一种对人的智力的更大考验。” 雅客布叔叔随手扯过来一张稿纸,在纸上刷刷几笔,画下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的三个顶角上标上了A、B、C三个字母。他问爱因斯坦:“你仔细看 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看了半天,觉得这三条边好像差不多长,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雅客布 叔叔又在那张纸上写下了一个公式,然后他对爱因斯坦说:“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说: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爱因斯坦对这个三角 形看来看去,对这个公式有些怀疑。这三条边明明差不多长嘛,怎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他又用手指当尺,在图上量来量去。 雅客布叔叔笑着 说:“孩子,不用这么去量了。这个公式对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适用,无论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变化,这三条边的关系都不会变。这个公式已经经过了严密的证 明,是绝对不会错的。这就是几何学上有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也正是这本教科书里的定理之一。毕达哥拉斯是生活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一位大数学家,这个 定理是他第一个证明出来的。孩子,既然2000多年前的古人都能证明这个定理,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叔叔的这个建议大大激发了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果真决心要来试一试。 爱因斯坦真的来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了。一连几个星期,他完全沉浸在这个他过去从未接触过的几何学迷宫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了结论: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起主要作用的是其中的一个锐角。他自己做了一些合理的假设,最终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 当他把自己的证明拿给雅客布叔叔看时,雅客布叔叔喜出望外,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12岁的孩子会真的独立地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证明出来。 几天以后,雅客布叔叔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送给了爱因斯坦。 雅客布叔叔告诉爱因斯坦,这是平面几何学的创始人、古希腊的大数学家欧几里德写的第一本平面几何学书,这是一本人类的智慧之书。 爱因斯坦捧着这本书,跑回他自己的小屋里,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读完这本小册子,他的灵魂仿佛经历了一场地震: 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就建立在几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人所共知的“公理”上: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 从一条直线外的一点,只能引一条垂直线与它相交。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就从这些简单的公理出发。发展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推论,推导并证明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定理。从新的定理再推导出新的定理,一层又一层,就如同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从一个点出发,建立起了一座宏伟的欧几里德几何学大厦。 书中精彩的推论和定理比比皆是。这些推论和定理,当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却可以非常清楚地把它们证明出来。对于每一条推论和定理,书中都提供了几种不同的证明过程。无论哪一种,都那么严密、精确,不容人产生丝毫怀疑。 这里面当然也包含爱因斯坦证明过的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爱因斯坦从来没有想到:他们在纯粹思维中竟能达到如此可靠而又单纯的程度!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人的逻辑推理能够如此简单,如此明晰,又如此有力。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12岁那年,我又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事件:这是在一个学年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德平面几何的小 书。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说,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是却可以很有力地加以证明,以至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 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至于说不用证明就得承认的公理,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在我看来是无庸置 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我记得,在这本神圣的几何学小书到我手中以前,曾经有位叔叔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我。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 我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当时我觉得,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关系,‘显然’完全决定于它的一个锐角。在我看来,只有在类似方式中不是表 现得很‘显然’的东西,才会需要证明。而且,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这种原始观念的根源,自 然是由于不知不觉存在着的几何概念同直接经验对象的关系,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所提出的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带领爱因斯坦步入自然科学领域的有两个人,他们就是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客布·爱因斯坦和来自俄国的大学生塔尔梅。雅客布·爱因斯坦是一个工程师,他爱好数 学。在工厂里,他负责管技术;在家里,他则是小爱因斯坦入学前的数学启蒙老师。爱因斯坦上学以后,雅客布叔叔就常常给小爱因斯坦出一些数学题让他解答。 1888年10月,爱因斯坦从慕尼黑国民学校进入路易波尔德中学学习,一直读到15岁。这期间,来自俄国的大学生塔尔梅成了爱因斯坦家里的常客。 塔尔梅每到星期四就到爱因斯坦家里吃晚饭,这是慕尼黑犹太人帮助外国来的穷苦犹太学生的一种慈善行动。塔尔梅虽然学医,但他对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哲学 均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小爱因斯坦的超常求知欲及学习能力非常惊叹。一开始,塔尔梅总是和爱因斯坦谈论一些数学上的问题,这引起了爱因斯坦对数学的浓厚兴 趣。厌倦学校枯燥的教学方式的爱因斯坦干脆自学起微积分。他所提出的数学问题,经常弄得中学数学老师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所以,尽管爱因斯坦的数学成 绩永远第一,但老师并不喜欢他。 爱因斯坦超常的数学能力,确实会让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感到难堪,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理压力。不过塔 尔梅和这位教师不同,虽然不久后在数学上他也不是爱因斯坦的对手了,但他依然热情地为爱因斯坦介绍当时流行的种种自然科学书籍,以及康德的哲学著作,特别 是布赫纳的《力和物质》、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这些作品给爱因斯坦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老师眼中的“坏学生”1894年6月,爱因斯坦一家除了爱因斯坦以外都已迁居到意大利。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在慕尼黑 的工厂举步维艰。一个名叫加罗尼的意大利人建议赫尔曼把工厂搬到意大利去。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客布对此完全赞成,并以他的热情带动了赫尔曼。留在慕尼黑的爱 因斯坦暂时住在一位老太太的家里。父亲要求儿子一定要读完高中,并取得毕业文凭。有了文凭,才能进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师的资格。这是父亲为儿子谋划的人生 道路。爱因斯坦独自一人生活在慕尼黑,这让生性孤僻的他意志消沉,心神不定。美丽的慕尼黑给了他清新宁静的自然风情,给了他美妙动听的音乐,也给了他真挚 的宗教情感,但在路易波尔德中学的6年生活,却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那时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经完全像一座“兵营”了,这座“兵营”能教给爱因斯坦什么 知识呢?德国军国主义的专横、强制、丑恶的因素,在爱因斯坦中学时代,就已经从教育思想上体现出来并落实到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爱因斯坦不能接受也无法忍 受,他在学校内外判若两人。在校外,爱因斯坦虽然不爱说话,但他的心灵是恬静自由的。当他的同学在学校学习平面几何时,他却利用课余时间畅游在微积分的大 海里。他整日与音乐为伴,以儿时对宗教狂热的情感做着理想和希望的梦。爱因斯坦的思维与学校教育格格不入,注定了他只能孤独地走着自己的路。在校内,除了 数学以外。他几乎就没有什么好分数。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同学们大都视他为陌生人,从不跟他来 往。 1895年,爱因斯坦已经16岁了。根据当时德国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服兵役。出于对军国主义的深恶痛绝,加之对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学校的生活早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想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怎么才能提前离开路易波尔德中学呢?经过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先请求学校的医生给他开一张诊断书,证明该生因为神经衰弱,需要离校前往 意大利父母处休养。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他平时行为古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神经上有一些毛病,再说他平时也经常因为神经衰弱请假,就是为了不 去上让他头疼的课。然后他再去找自己的数学老师,请他给自己写一封证明信,证明本校学生爱因斯坦已经具备充分的高等数学知识,不需要大学预科文凭也可以进 入大学学习。做到这一点也不困难,因为他确实已经在老师面前表现出了自己的数学能力,而且还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将老师难倒的问题。只要老师不记恨,是会 给他写这封证明信的,而且说不定老师还会因为这个学生总给他惹麻烦而愿意他早些离开呢。 恰巧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使他的愿望提前变成了现实。 一天,学校的训导主任把爱因斯坦叫到了办公室,十分严肃地对他说:“爱因斯坦先生,如果你想离开这所学校的话,将会受到欢迎的。” 爱因斯坦反应过来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时,便问道:“训导主任先生,您的意思是说,我已经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一点不错,据好几位任课老师反映:由于你的存在,破坏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你带坏了班级的风气。” 爱因斯坦明白了,心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样也好!想不到事情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他心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在父亲面前也好交待了。不然,他私自退学,父亲肯定不会同意,说不定还会强迫他重新回来完成学业。而现在情况就不同了,是学校方面勒令他退学,父亲也没有办法,最多不过是狠狠地责怪他一番罢了。 然而被学校勒令退学,对16岁的爱因斯坦毕竟还是一次很大的伤害,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侮辱,尽管他自己原来就是想离开这里的。他带着一颗受伤的心 离开了学校。1936年10月,爱因斯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教育》的讲话,其中的一段话显然是 针对他自己这段经历而讲的。他说:“我以为,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 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那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当南下的火车载着爱因斯坦,穿过阿尔卑斯山谷的时候,一股清新自由的空气迎面扑来。 前面就是他日夜向往的意大利,就是他的父母、他的妹妹、他的新家。 意大利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古罗马的教堂、博物馆、绘画陈列馆、宫殿以及风景如画的农舍……人们愉快、好客,举止无拘无束,到处都可以听见音乐、歌声和生 气勃勃的谈吐。这与德国的军国主义气氛是根本不同的!父亲整天不停地唠叨:“把你哲学上的胡思乱想统统扔掉吧!想办法学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将来当个机电 工程师吧!”最终他不得不接受了家人的忠告,于1895年秋天坐上了开往苏黎世的列车。通过他母亲的关系,爱因斯坦获准参加瑞士著名的联邦工业大学的入学 考试。然而他的成绩实在不够理想,只有数学和物理考得十分出色,引起了学校教授和校长的关注。这给了他一线希望。 校长十分欣赏他非凡的数学能力以及渊博的数学知识,他给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善意的忠告:应当先在瑞士的一所中学毕业后,再来投考联邦工业大学。校长还亲自推荐了阿劳小镇上的州立中学,这所学校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在师资的组成上都是当时苏黎世最先进的。 爱因斯坦来到了离苏黎世不远的阿劳小镇上。当踏进州立阿劳中学大门时,他的心情很沉闷。他寄住在温特勒先生的家中。温特勒先生是州立阿劳中学的教师。他 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擅长教育心理学。他带着爱因斯坦在学校里到处参观散心,并让自己的妻子和7个孩子都与爱因斯坦交上了朋友。很快,爱因斯坦就在温特勒先 生家里找到了温暖,摆脱了抑郁的心情。 爱因斯坦后来在他的《自述》中,感慨地回忆起了他在阿劳中学的那一年的时光:“这个学校的自由 精神和那些毫不依赖外界权威的老师们的淳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我在那所处处使人感到受权威指导的路易波尔德中学的6年学习相比,我深切地感到: 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呀!真正的民主决不是虚幻的空想……人不是机器,要是周围环境不 允许襟怀坦白、畅所欲言的话,人就不会生气勃勃了。” 从现在保存下来的一篇爱因斯坦当时在阿劳中学写的《我的未来计划》的短文中,可 以充分看出爱因斯坦当时的精神状况是何等的昂扬自信:“幸福的人对现状太满足了,所以不太会去想到未来。另一方面,青年人则爱构想一些大胆的计划。而严肃 认真的青年人自然想要做到使自己寻求的目标概念尽可能明确。” “若有幸考取,我就会到苏黎世的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去读书。我会在那里待上4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想象自己成了自然科学中这些部门的教师,我选择了自然科学的理论部分。 “下面就是使我做出此项计划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我倾向于做抽象的和数学的思考,而缺乏想象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我的愿望也在我心中激发了这样的决心。 这是很自然的事,人们总是喜欢去做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何况,科学事业还有某些独立性,那正是我喜欢的。”阿劳中学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却拥有完备的实 验室和实验设施,学生们可以在物理实验室或化学实验室里独立操作。在学校的动物馆里,学生们还可以使用显微镜和手术刀,完全自由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这种学习和实验的方式,完全符合也适应了爱因斯坦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思考的习惯,从而又重新激发了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探索与思考。因此,短暂的阿劳中学的 学习生活,也成了爱因斯坦进行他的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 正是在这一年中,他又重新拾起了对光线和以太的探索性思考。关于这一点 他写道:“在阿劳这一年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倘使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之中。但看来不会有这种事情,这是同 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的理想实验。狭义相对论的发现决不是逻辑思维的成就,尽管最终的结果同逻辑形式有关。” 温特勒先生在阿劳中学教德文和历史。他淳朴热情,学识渊博,采集鸟类标本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常带着学生到山里去远足,采集动植物标本。爱因斯坦与温特勒先生朝夕相处,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爱因斯坦对学校的印象开始有所改变。 爱因斯坦有生以来第一次喜欢学校了。这里的老师对学生很亲切,学生可以自由地提问,讨论问题。他第一次享受到这种民主和自由,他开始热爱自己的生活,一 股青春的朝气和活力进发出来了。过去路易波尔德中学里那个胆小敏感、沉默寡言的少年,现在变成了一个笑声爽朗、步伐坚定、情绪饱满的年轻人。在他浓密的黑 色卷发下面,一双棕色的大眼睛里时常带着嘲笑的神色,而早年的那种腼腆已经不见了。有一位同班同学后来还回想起他那有力而又自信的步伐,脸上那微带嘲讽意 味的表情,以及他“不顾是否会冒犯到别人而敢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大无畏作风”。 在阿劳中学的生活更坚定了爱因斯坦的一个决心,那就是不 再做德国人。在慕尼黑的时候他就曾向父亲提出过他要放弃德国国籍。一个孩子,居然要放弃自己祖国的国籍。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1896年10月29 日,他作为一个无国籍的大学生,顺利地考入了瑞士联邦工业大学。从1896年10月到1900年8月,爱因斯坦在联邦工业大学度过了4年大学生活。在大学 里,他选修了数学、物理以及哲学、历史、经济和文学方面的一些专门课程,但却很少去听物理和数学的主要讲课。杰出电工学家韦伯所讲授的物理课的内容他早已 熟悉,他宁可自己直接去攻读物理学大师麦克斯韦、基尔霍夫、波尔茨曼和赫兹的著作。数学虽然是由胡尔维茨、闵可夫斯基这样一些杰出的研究者讲授的,但同样 未能引起他的兴趣,原因是他已逐渐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 他觉得数学分支太多、太细。每一个分支都能吮吸掉一个人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他 担心自己永远也不会有眼光去判定哪一个分支是最基础的。那时他会处于布里丹驴子的境地:因为无法决定吃面前的哪一捆干草而饿死。而闵可夫斯基,这位未来的 相对论数学工具的创立者,在自己的课堂上并没有看出相对论的未来创造者的才能。在相对论出现的时候,闵可夫斯基才发现,这个相对论的创立者竟是那位经常无 故旷课的学生。然而物理学不同,尽管物理学也分为若干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也都能吞噬掉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但是在这个领域里,他认为自己很快就学会了识别 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在物理学中。特别是在理论物理学中,很容易找到本质的东西。你只要钻 进去,再钻进去,自然的奥秘就呈现在你的眼前。这才是让人最为激动的事情。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 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爱因斯坦很快发现,在大学里要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必须要集中精力学好所有的课程,必须要遵守秩序、循规蹈矩、 有条有理地记好笔记,并且自觉地做好作业。而他感觉到,这些特性正是他最为欠缺的,他不愿意为此多花精力,他要把时间集中用到学习那些适合于自己的求知欲 和感兴趣的东西上。于是他抱着某种负疚的心情,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他“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因此 他除了数学和物理学之外,其他功课的成绩平平。好在按瑞士的教育制度,大学只有两次考试。更为幸运的是,爱因斯坦有位最要好的同学马尔塞罗,格罗斯曼,他 正好具备爱因斯坦所欠缺的那些品质,并且慷慨地同这位桀骜不驯的同伴分享他那细微而条理分明的笔记。所以爱因斯坦能够坦然地按照自己的路子走下去,并且从 格罗斯曼的笔记里适当地往脑子里填塞一些东西而顺利地通过考试。 对于守旧的教授们而言,爱因斯坦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被视为离经叛道、胡 思乱想。在他们眼里,爱因斯坦是个成绩糟糕又叫人头疼的学生,简直就是一个坏学生,将来能否毕业都会成问题呢!有一次上实验课,教授照例发给每个学生一张 纸条,上面把操作步骤写得一清二楚。爱因斯坦却把纸条捏做一团,放进裤子口袋。过了一会儿,这张纸条就被扔进了废纸篓里,原来他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步骤。他 低头看看玻璃管里跳动的火花,可头脑却进入了遥远的抽象思维世界,突然,“轰”的一声,把他震回到现实世界中来。他觉得自己的右手火辣辣的,低头一看,手 上的鲜血直往外涌。同学、助教、教授都围了上来。教授问明情况后,就愤愤地走了。教授向系里报告,坚决要求处分这个胆大包天、完全不守规矩的学生。加上前 不久,因为爱因斯坦不去上他的课,他已经要求系里警告爱因斯坦了。这一次,未来的物理学大师果真受了处分,一个不听老师话的学生能成才吗? 十几天以后,爱因斯坦看到教授迎面走来,他想躲,已经来不及了。教授走到他面前,目光很自然地落到他包着绷带的右手上,叹了口气,心里又同情又遗憾地说:“唉,你为什么非要学物理学呢?你为什么不去学医学、法律或语言呢?” 教授认为,一个不循规蹈矩的人是进不了物理学殿堂的,不过爱因斯坦并未意识到教授的话中有话。诚实的爱因斯坦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了教授:“我热爱物理学,我认为自己具有研究物理学的才能。” 在大学里,爱因斯坦当然算不上是模范学生,但也绝对不是一个低等学生。他平时生活上有些散漫,常常不去上课,做实验时粗心大意,有时出点小事故,在课堂上有时对老师不够尊敬,可是他却博览群书,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