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的好奇心并不是从六岁才开始的。在他母亲的影响下,从一懂事开始,爱迪生就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 米兰是个小镇。镇边有个小山,山上有座简陋的房子。爱迪生的家就住在山上。山村风景优美,四面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山下有平坦广阔的田野。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像飘带一样在田野中蜿蜒流过,发出潺潺的流水声。日光照在河面上,金光万道。 爱迪生的祖父是荷兰人。为了探索世界的奥秘,追求人生的幸福,他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定居。 爱迪生的父亲是个勤快的农民。他为人忠厚、老实、慈祥、宽和,遇事愿意帮助别人,在村民中人缘很好。 爱迪生的母亲头脑灵活,聪明过人,渴求知识,婚前曾当过乡村教师。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爱迪生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爱迪生不但人品好,而且对什么事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法国人布洛说: “现代科学是好奇心的女儿,而好奇心永远是科学的推动力。” 正因为爱迪生从小具有好奇心,所以才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爱迪生小时候,总喜欢跑到山下的河边去玩。河边上有盛开着的紫罗兰和野菊花,令人陶醉。爱迪生经常徘徊其间,乐而忘返。 四岁那年,一天,爱迪生在河边玩着玩着,忽然发现灌木丛中有个野蜂窝。 他想:这是什么东西呢?奇形怪状的,里面一定有什么奥秘吧? 他对着野蜂窝望了一会儿,心里越来越痒,兴趣越来越浓,他要弄个明白。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在地上拾起一根树枝,走到灌木丛前,伸手去捅野蜂窝。 这时,只听“轰”的一声,野蜂倾巢而出,扑向爱迪生。 顷刻间,爱迪生被野蜂蜇得满脸红肿,逃回家中。 母亲见心爱的小儿子被野蜂蜇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又是心疼又是敷药,并告诫说: “阿尔,以后不许乱跑了!” 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爱迪生的脸渐渐消肿了。 一天,爱迪生实在忍不住了,好奇心驱使他又一个人跑到了山下的河边。 母亲怕他出事,跟踪而至。 爱迪生看见了母亲,急得不知所措,忙用双手遮住面孔,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过母亲的眼睛了。 母亲见他这个样子,忍不住笑了。她抱起爱迪生,亲了又亲。 爱迪生说: “妈妈,我不会再捅野蜂窝了!” 母亲放心地说: “那就好,那就好!” 从此,爱迪生又可以到处玩耍了。 山下的河边,有座很大的造船厂。厂里有很多工匠,整天在那里挥着斧头造船, 爱迪生经常到厂里去玩,很快和工匠们交上了朋友。工匠们都很喜欢他。他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们造船壳,很佩服他们。 每次到了造船厂,爱迪生总问个没完: “大叔,刨花为什么会卷成圆圈呢?” “老伯伯,船上钉了那么多铁钉,为什么不会沉到水里去呢?” …… 爱迪生的脑子里充满了问题,往往问得工匠们无法作答,好问也是好奇心的一种表现。 法国戏剧大师巴尔扎克说: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英国人富勒也说: “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学不到。” 爱迪生的脑子里自幼就充满了问号,为任何事物都要问个问什么。 爱迪生不但在外面好问,在家里也一样好问。他经常向父亲问长问短: “爸爸,远处的东西,为什么看上去觉得小?” 父亲回答不上来,只得说: “东西近看觉得大,远看当然就觉得小了。” 爱迪生又问: “那么,为什么东西近看觉得大呢?” 父亲说: “……这我可不知道了。” 爱迪生好奇的入了迷,眼睁睁地望着父亲,刨根问底道: “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呢?” 父亲只得说: “都怪我没读过书,什么也不知道。” 爱迪生说: “爸爸,送我去读书吧!” 父亲说: “你现在还小,不到读书的年龄。” 从这时起,爱迪生总盼着自己快长大,快点去读书。有不懂的问题,好去问老师。 一天,爱迪生在后院玩,看见母鸡正在孵蛋,又产生了好奇心。 他问母亲道: “妈妈,母鸡为什么趴在鸡蛋上?” 母亲说: “正在孵小鸡。” 爱迪生问: “为什么要孵?” 母亲说: “蛋要孵过了才会变成小鸡的。” 爱迪生听了,眨了眨眼睛,心想:母鸡可以孵小鸡,大概我也可以孵吧? 一天,刚吃过早饭,爱迪生便失踪了,到晌午还不见他的影子。 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山上山下,河畔船厂,到处都找遍了,也没找到。直到傍晚,才发现他在后院的鸡舍旁,小心翼翼地趴在一堆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母亲问道: “阿尔,你在干什么?” 爱迪生回答说: “我想亲自试一试小鸡是怎样孵出来的。” 父亲听了,哭笑不得。 母亲说: “你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孵’了一天,也该休息了。快去吃饭吧!” 母亲说完,就抱起了爱迪生。 爱迪生从小就这样好奇,这样执著。后来,这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