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红7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并向闽、浙、赣、皖等省运动。抗日先遣队仍保持军团体制,军团长寻淮洲,军团政委乐少华,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后叛变),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军团参谋长粟裕。1934年7月6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经长汀、连城、永安县境,打下大田县城,进入闽中地区;渡过闽江进入白区,正准备按原计划北上浙西去皖南时,中革军委却又电令其由谷口东进,占领水口,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 8月7日,先遣队向福州敌军发起进攻,敌凭借坚固工事扼守,激战两昼夜未果。8月9日晚,部队在桃源与敌激战,损失严重,随即向闽东游击区转移休整。 8月16日,先遣队奉命向闽北前进,半月之内三战皆捷,声威大震。9月初进入闽北苏区古楼一带。先遣队为避开敌重兵围堵,转向皖赣边界活动。9月底到达婺源,先后在查湾、流口、鸦桥、黎痕等地打退追击和堵截之敌。 10月21日,先遣队奉命向闽浙赣苏区转移,闯过敌人两道封锁线后在德兴与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会师,根据中革军委11月4日的命令,红7军团同红10军及当地武装合编为红军第10军团,军团长刘畴西。红10军团成立后,原7军团编为第19师,仍为先遣队,在寻淮洲率领下于11月18日出击浙西,逼近昌化、临安,震动杭州。随后挥军北进威胁芜湖。在苏区形势日益危困的情形下,11月18日,方志敏等奉命组成军政委员会,随红10军团行动,北上皖南。12月14日,部队在屯溪和青阳附近的谭家桥作战失利,寻淮洲牺牲,刘英、乐少华负重伤。 1935年1月中旬,方志敏所率的北上抗日先遣队2000余人,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在常(山)乐(平)封锁线内,损失惨重,方志敏、刘畴西等不幸被俘。粟裕和刘英率部分队伍突出重围后挺进浙南,胜利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同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