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 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 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广泛的、真正的实施,辛亥革命实际上是“既成 功,又失败了”。
背景清朝的衰落![]()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孙中山革命威望的建立![]()
1896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山是钦犯。一星期后他在英国利物浦登陆。10月11日,孙中山被公馆抓住。12日到14日,孙中山设法与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他扔出去的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人发现。清使馆决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中国。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馆仆人间传开,基督徒的女管家贺维太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并且报案,但是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管此事。次日,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
![]() 过程四川保路运动
清末兴建铁路热
兴建铁路作为一种官方政策是在新政之前就确立的,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自甲午战争结束到1911年,清王朝共建铁路4936公里,占近代中国所修铁路将近40%,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新政时期建设而成。但主要依靠外资资助修筑的就长达4029公里,约占总长度的81%。但是作为回报,帝国政府不得不把铁路的管理权、用人权、稽核权、购料权拱手让给外国的借款公司,这就导致了中国利权的严重流失。即便如此,李鸿章在世时还是不无遗憾地说道:“目下经费难筹,必借洋款。 ”
1903年12月2日,清政府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人、洋人”均可向“督抚衙门递呈请办铁路”,而且包括“干路或枝路”,华人投资50万两以上实有成效者,朝廷还要“专折请旨给予优奖”。各省绅商随之掀起规模巨大的收回路权运动,这种行动在朝野上下产生了更大的共鸣。粤汉铁路于1900年承包给美国永兴公司建造,湖南、湖北和广东三省绅 士以美国商人违反合同为由,要求收回粤汉铁路筑路权,转而自己修筑,此举得到张之洞的鼎力支持,湖南士绅王先谦从中周旋,终于在1905年8月以赔款 675万美元为代价,赎回原先由美国公司发行的股票,废除了与美商签订的建设粤汉铁路的合同。在这个成功案例的鼓舞下,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吉林、云 南等省收回路权的工作也先后付诸实施,要求赎回沪宁铁路、苏甬杭铁路、广九铁路承办权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并实际收回了一批筑路权,铁路商办运动进入高潮 时期。在此后4年间,全国在15个省创设了18个大型铁路公司,其中17个是商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
清末商办铁路虽然资本匮乏,但是在国人爱国主义的热情鼓舞之下,均设置了严格的受款规定,坚决拒绝外资、不招洋股、不借洋债,故而必须进行大量的民间融资。铁路建设费用极大,一时间又筹不到足够资金,于是政府不得不出面协助,一时“租股、派股”盛极全国各地[。湖北咨议局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后来又进一步提出拒款方案十项,其中包括对各房主以其两月房租收入购买股票, 开设铁路彩票,不用外国技师以节省经费。并进而决定由各府县分担股额,各县从五万元到十万元不等。此外要求湖北全省教育会成员每人每月以薪俸的十分之一购 股,由此合计可达四百二十余万元。他们进而估计,湖北各地的商会、军人会、及其他团体,均深受舆论刺激,分担股份不成问题,估计可达二千数百万元。但当时一些社会舆论也认识到,用一刀切的方法抵制外资对办铁路无益,“反以致国民经济之压迫,不若借外债,资以开利源,而助国民经济之发达,巩固国家财政之基础之为优。 ”盛宣怀、梁启超也持此种看法。商办铁路公司一方面是被资金短绌问题所困扰,另一方面又存在经营不善、贪污挪用、亏损严重的问题。铁路建设领域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蔚然成风,商办铁路公司的铁路建设就成了无全盘规划的“圈地运动”。
铁路国有化与保路运动爆发
![]() ![]()
1911年6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四川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张贴文告,四处讲演, 甚至上京请愿。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8月24日,群众开展罢市罢课,9月1日,在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的号召下,开展抗粮抗捐活 动。9月7日,保路同志会代表率数万人陈请阻止川汉铁路钦差大臣端方进入四川,“赵督未允代表,众即言辞激烈,赵督当场喝令狙击”。手无缚鸡之力的蒲殿 俊、罗纶等九人当场被捕,这便是死伤众多、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荣县独立与大汉军政府的建立
革命党人趁机在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并一举成功。消息传出,四川清 方势力土崩瓦解。11月8日,保路同志会宣布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21、22日,广安、重庆先后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和蜀军军政府,川东南57州县宣布 响应武昌起义。11月27日,成都无血开城,“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旧八旗驻防城挂牌,同一天,远在资州的端方被起义的第八镇军官刘怡凤等,击杀于资中大东 街禹王宫。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成都皇城坝召开公审大会公审赵尔丰,当众尽斥其罪,并令部下将赵尔丰当场杀于皇城“明远楼”。赵尔丰的首级被挂在长杆上在成都城内游街示众。虽然赵尔丰招致了一定的民怨,但在其死后也因其生前功绩得到了民众的惋惜。
武昌起义
同盟会中部总部
1907年初,孙中山因接受日本政府和商人赠款,留给总部的办报经费又相 当之少,终于激起了同盟会内部的反抗,章太炎、陶成章、张继等人要求孙中山辞去同盟会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总理。宋教仁是支持章太炎等人主张的。后因黄 兴、刘揆一极力劝阻,为大局计,宋教仁才改变态度。然而,革命阵营的分裂局面已经出现,让宋教仁忧心忡忡。该年2月28日,当他闻知孙中山与黄兴因国旗问 题争得不可开交时(孙坚持用青天白日旗,黄认为该旗与日本旗相似,万不可用。孙不让步,黄提出辞职) 。2月,广州新军举事失败之后,悲观失望情绪笼罩整个革命阵营,革命党人信心大减、斗志衰弱,而同盟会的领袖孙中山又对同盟会工作不管不问。为了挽救革 命,该年5月,趁孙中山来日本之际,宋教仁与谭人凤等人请求孙中山改革会务,扩大民主,减少决策失误。可是孙中山却对宋曾经支持章太炎耿耿于怀,态度十分 横蛮,而且极不负责任。他冷冷地对宋教仁说:“同盟会已经取消,有力者尽可另树一帜。”
宋教仁等人对孙中山彻底失望,为了让革命不至于半途而废,宋教仁、谭人凤 等人于该年6月,在东京研究决定,成立同盟会中部总部,调整革命策略、重整革命队伍,以期早日革命成功。会上,宋教仁以政治家的胆识,彻底否定了孙中山在 两广沿海地区零敲碎打的自杀式会党策略。同盟会中部总部在上海成立后,宋教仁作为中部总部的灵魂人物,领导革命党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革命重心,加强与各 革命团体的联系与联合,并制订了1913年在两湖及江淅同时起事的战略部署。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 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 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革命时机的出现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运动升级,清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抽调包括湖北新军在内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弹压暴动风潮[。这一事件对湖北影响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军部队是革命党人占多数的新军三十二标,但是他们拒绝到四川,准备在进军荆州和宜昌的路上杀掉大臣端方。被居正阻止。
![]()
导火索的触发
1911年10月8日晚,蒋翊武被捕,后跳出巡警署围墙逃跑[。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不幸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湖广总督瑞澄闻听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彭楚潘、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就义。三烈士的牺牲,让武汉革命党的情绪已经是箭在弦上。但是,从后来的处理看,湖广总督瑞澂并不想扩大事态。10月10日,瑞澂即向中央政府报告事件经过,并邀功请赏。瑞瀓甚至采纳了很多拥护政府的新军军官的建议,准备销毁缴获的花名册,对军队中的革命党人不予深究。瑞瀓的处理办法与10月19日的上谕精神是一致的 。
![]()
武昌首义
![]()
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 械库,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 3000多人。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 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 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瀓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 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的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与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立即将军校学生组织行动起来,第一时间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湖北军政府建立
![]() ![]() 南北大战
清军与革命军的相持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派袁世凯的亲信阮忠枢持诏前往洹上劝驾。当晚, 洹上经过一场激辩之后,袁世凯决定奉诏出山。15日,致函奕劻复命。16日,拜折谢恩, 并致函内阁,提出了八项要求。然后南下督师。袁在拜折复
![]()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展开了10余天的“汉口争 夺战”。在汉口争夺战中,起义军虽取得“三战三胜”的刘家庙大捷。然而,由于前线指挥官的渎职,加上围攻汉口的清军兵力日趋加强,终使汉口于11月1日陷 于清政府军。正当汉口危急之际,黄兴于10月28日抵达武昌。11月3日,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并立即部署汉阳战事。然而,由于起义军“官长不用命”、 “军队无教育”、“缺乏机关枪和野炮”等原因,27日,汉阳失陷,黄兴即于当日离汉赴沪。自此起,湖北革命党人转入御守武昌阶段。
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政府坚定地站在清政府一边。1911年10月中下旬,由陆军省主持、三井物产等三家公司组成的“武器出口组合”出面,日本政府卖给清政府大量武器。
袁世凯出山
![]()
1911年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同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南北议和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1年12月6日,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汉、上海齐集南京,决议于12月16日选举临时大总统。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无洪副之。黄兴坚辞不就,遂又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不及半月,正副帅位忽又倒置,时人讥为儿戏。而黄兴、黎元洪皆不能来南京赴任。12月16日,袁世凯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12月21日,黎无洪接受大元帅名义,并委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黄兴再辞。
![]() 。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到上海,受到热烈欢迎。报纸纷传孙携有巨款回国,记者问他:“你这次带多少钱来?”孙中山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同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2日,清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等十五人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请饬各亲贵大臣将在外国银行所存款项提回,接济军用。同日,京东发生滦州起义。
1911年1月3日,陆征祥等驻外各使节电请清帝退位。1月10日,清军王怀庆镇压滦州起义。1月12日王公会议,奕劻主依优待条件交出政权,载泽、载洵、善耆及恭亲王溥伟反对,并与良弼、铁良、毓朗等决组宗社党与南方对抗[ 。1月16日,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讲了法国大革命中法国皇室遭遇的屠杀,提出了退位的问题。当天,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1月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载泽、溥伟等宗社党成员仍竭力反对共和,他们建议隆裕用宫中金银作犒赏向乱党开战。隆裕并未同意。
1911年1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美国不愿干涉内政,不曾参加。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
结果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直至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
袁世凯上台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中山继续执行。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外国列强的支持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8月,宋教仁牵头组成了当时中国人数最众、规模最大的政党国民党。
![]()
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但被袁击败。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国会选举,正式当选中华民国总统。袁就职之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断绝了一些革命党人分省独立的企图。同时袁积极与列国交涉,保全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但是袁世凯1915年废共和称帝,遭到反对,引发护国战争,旋即宣布取消帝制。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孙中山则在广州多次组织护法政府(即“三次革命”),中国出现南北分治局面。
影响废除帝制
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辛亥革命的领袖们,则认识到要救国必须革命,要想救亡图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权。
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依附于封建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 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空前的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 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君臣关 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不但从行动上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 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挞和批判,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想境界。
其次,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早在兴中会成立前后,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 士仁人就重视学习和传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进化论、天赋人权学说、共和政体和自然科学。他们通过宣传天赋人权的学说,使人民能理直气壮地争取民 权;通过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使人们了解“自由、平等”的涵义;通过介绍西方政党制度,倡导发挥新型政党的作用。这些有关民主和科学的学说,成了人们破 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对传统封建文化和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做了思想准备。
除旧布新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辛亥革命的实际政治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带来了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面貌为之一新。正是这些新的变化,打开了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闸门。
辛亥革命不仅召唤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到来,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通道。陈独秀和知识界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继承和发 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把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崭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随着一批觉悟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 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开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然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经济发展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国际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 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 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 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引领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以孙中山的后继者自励,从来都尊崇孙中山为中国民族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孙中山及一切革命者们憧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变为现实。
评价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辛亥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1912年9月3 日,孙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性,清朝百姓对 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 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
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因而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孙中山在1921年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肯定了革命党和咨议局在辛亥革命中的同等重要作用。
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国民党视孙 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 的关键。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中央政权。此时,除延续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定位外,国民党在宣传中还做了不同程度的发挥。
1927年《上 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 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 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1940年潘公展在《辛亥革命与抗战建国》中,进一步对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加以阐发,赞扬辛亥革命是“被压迫民族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拓荒创举”。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1930年双十纪念日中,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成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从此意义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可以自圆其说了。
20年代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辛亥革命也有切合时 代特点的解读。192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告民众书中说,“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看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国民党没有民众的基 础,而只有军队,所以在十三年决心改组国民党”,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发动群众。
抗战之际,面对共同的敌人,建立最广泛的抗敌统一战线成爱国国人关切的问题。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 “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 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 力量的联合,促成革命成功,给予充分肯定。1945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做了进一步解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的论 断,中国共产党是从反帝反封建角度来探讨的,这和中国国民党从是否实现三民主义任务的角度探讨,是不相同的。毛泽东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关于辛亥革命性质、 地位和成败的论断,后逐渐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