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近现代历史 >

十、“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_革命历史

时间:2017-12-01 01:18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一提起游击战,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起朱德的军事指挥才能。1944年,朱德在延安编写红一军团史的座谈会上说过:“关于游击战争,我还有点经验。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打仗,打了10年,总是以少胜多。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

  一提起游击战,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起朱德的军事指挥才能。1944年,朱德在延安编写红一军团史的座谈会上说过:“关于游击战争,我还有点经验。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打仗,打了10年,总是以少胜多。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游击战法。记得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教官测验我,问我回国后怎样打仗。我回答:‘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当时还受批评。其实,这就是游击战的思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起了一点带头作用。”

  朱德在滇军中以善打近战、夜战、白刃战和突击战而闻名。来到井冈山,他又汲取和改造了绿林头领朱孔阳的经验,把朱孔阳“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的战术生动地解释为既要会“击”?穴打仗?雪又要会“游”?穴打圈?雪的游击战术。

  曾有一本外国杂志讲朱德“四面八方能看到百里以外,能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在敌人面前能呼风唤雨,死后复生”。这当然是神话。至于说朱德“是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能统帅一支大军实行战略上的进攻与撤退的将军”,倒是千真万确的。

  遂川县的五斗江战斗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1928年5月中旬,1个团的江西敌军在其团长周体仁的率领下,企图从井冈山的南大门朱砂冲哨口打进大小五井。朱德令二十九团打前卫。这个团是湘南暴动上井冈山的农军,全团1600多人,只有200多支枪,其余武器全是梭镖大刀。他们在离朱砂冲不远的黄坳村与敌军1个营遭遇。红军指战员全凭强烈的阶级仇恨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顽强战斗,把敌人打得狼狈不堪。

  吃了败仗的敌营长领着几个士兵气呼呼地跑回拿山团部,向周体仁报告失败的经过。周体仁大吃一惊,没想到共军会先拿自己开刀。正在他惊慌失措之际,敌营长又告诉他在黄坳遇到的是共军的一支梭镖队,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后备力量,孤立无援。周体仁一听在黄坳的共军是支梭镖队,以为自己大显身手、大捞一把、向上级报功领赏的时机到了。他凭借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的优势,率全团兵力,从拿山出发,经五斗江直奔黄坳,企图来个反扑。然而,周体仁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五斗江迎接他的是一支训练有素、兵强马壮的正规部队。

  原来,红军在黄坳打垮了敌人1个营之后,朱德、陈毅、王尔琢几位军部领导做了研究,估计敌人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变换队形,军部和二十九团留驻黄坳。由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率领该团打前卫,埋伏在五斗江。这个团的指战员多数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有较丰富的作战经验。全团有1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和1个迫击炮连,战斗力是比较强的。

  当敌人遭到红军猛烈的伏击时,敌团长大惊失色,火冒三丈,点着敌营长的鼻子大骂:“你不是说共军是支梭镖队吗,怎么打过来的都是步枪、机枪和迫击炮弹呢?”周体仁乱了阵脚,知道自己中计了,除了把他的部下训得狗血淋头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去挽回他的败局。在红军的强攻下,敌人丢盔弃甲,尸横遍野,活着的拼命向拿山方向逃窜。红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永新县城。这一仗打垮敌军1个团,是朱毛会师后的首建奇功,令人喜出望外。

  五斗江战斗的胜利,主要是朱德用计的结果。《孙子兵法》13篇7000多字,其核心是两个字,一个“诡”字,一个“诈”字,叫“兵者诡道”,“兵以诈立”。古今中外,凡是用兵打仗都离不开“诡”“诈”这两个字。在敌我面前,谁也不会讲究什么“忠诚老实”。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的。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就讲了《左传》中有关宋襄公的一个故事: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在河南泓水?穴今柘城?雪交战,宋兵早已排列成阵,楚兵正在渡河。这时,大司马孙固提出,楚兵人多,我们人少,应趁他们渡河未毕之际发起攻击。宋襄公不准,他说:“君子不乘别人困难的时候去攻打人家。”楚兵渡河之后,还未排列成阵。宋国的官员又请求出击。宋襄公依然不准,说:“君子不攻不成阵的队伍。”既然是这样,那就老老实实地等着吧,一直等到楚兵准备好了以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兵被打得一败涂地,连坐镇指挥的这位宋襄公也负伤而逃。毛泽东针对这个故事,很风趣地说道:“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毛泽东、朱德经常运用中国古代军事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去教育人民军队的指战员。他们历来不要求自己的部下做常胜将军,因为这是从古以来就少有的,但他们“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的。毛泽东、朱德率领井冈山红军,就具有这种有勇有谋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连他们的敌人也不得不钦佩。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一件文物,是当年红军写在永新县龙源口附近农村的一首歌谣,内容是:“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真好真好,快畅快畅?选”“羊”是“杨”的谐音,指的是江西敌军第九师师长杨池生和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他俩是云南讲武堂的学友,在滇军又是同僚。他们奉蒋介石的命令,共率5个团的兵力,与湖南吴尚第八军的3个团,在1928年6月下旬发动对井冈山的联合“会剿”。著名的龙源口战斗就是在这里发生的。这一仗,“两只羊”打输了,湘赣敌军大吹特吹“剿匪有功”“战果辉煌”的牛皮被揭穿了。蒋介石严训他们无能,撤了杨池生“湘赣剿匪总指挥”、杨如轩“前线总指挥”的职,把他俩调到南京政府去当参事。后来杨池生当过云南省政府顾问,杨如轩任云南省宪兵司令。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判了“两只羊”有期徒刑。杨池生1951年保外就医,不久就病死了。杨如轩一直在狱。1964年,朱德视察昆明,杨如轩知道后,给朱德写了一封信,要求宽大处理。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一看,这是井冈山的老对手啦?选经研究决定,刑期不减,监外执行。

  不久,碰上“文化大革命”,杨如轩也倒霉,白天斗,晚上斗,被斗得死去活来。他想:“这样挨斗,还不如回到班房里去。”于是,他主动要求收监。杨如轩1973年再次出狱,被安排在云南省文史馆工作。这时候,他已经是统战对象了。在这期间,他对当年指挥军队“会剿”井冈山的行动表示忏悔,并写了一首诗:

  四十年前一梦空,

  无端附逆乱交锋;

  那堪旗鼓未成列,

  忽报弹花满市中。

  我认为杨先生这首诗还是有点唯物史观的,主要表现在他认识到龙源口这一仗之所以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他承认指挥这场战斗是“附逆”,附逆就是投靠叛逆方面。“附逆”的同义词是“不义”。“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郑庄公在《左传》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干多了坏事终究会自取灭亡。从古到今,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人数的多寡和武器的优劣,还取决于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外交、国际援助、战争性质和指挥才能等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战争性质和指挥才能。谙熟军事的杨如轩深明其理,所以他的这首诗,正是在这两个主要问题上道出了真情。蒋介石背信弃义,煮豆燃萁,发动反革命战争,终于遭到失败;毛泽东、朱德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指挥革命战争,终于取得胜利。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杨如轩承认他被打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红军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旗鼓成列”是句古语,讲的是古代打仗要事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而且双方旗鼓相当,摆好阵势,然后宣布交战。杨如轩这里说的是“旗鼓未成列,弹花满市中”,指的是湘赣两省敌军“会剿”井冈山的阵势还没有形成,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事实正是这样。当时,湘赣两省参加“会剿”井冈山的敌军有8个团,红军只有4个团。敌军使用的是步枪、机枪、迫击炮,红军的武器相当一部分是梭镖大刀和鸟铳土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等到湘赣两省敌军“旗鼓成列”,那红军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怎么办?毛泽东、朱德运用的战术,就是孙子说的“示形”?穴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雪的战术,先令红军去佯攻湖南酃县,大造舆论,说“红军主力去打湖南啦?选”借以麻痹敌人,把战斗力较弱的江西敌军引出永新县城。当红军在酃县打垮敌军1个团之后,马上回师宁冈,在永新至宁冈必经之路的七溪岭埋伏主力,严阵以待。果然,敌人中计了。

  6月23日那天,这“两只羊”乘红军游击湘东之机倾巢出动,大举向宁冈方向扑来。于是,必经之路的七溪岭便成了主要战场。红军由于占领了有利地势,争取了战斗的主动权,加上火力集中,新老七溪岭的兵力分布合理,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紧密配合,迫使赣军腹背受敌。激战一天,红军全歼敌军1个团,打垮敌军两个团,缴获800多支枪和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两只羊”幸亏跑得快,才没当俘虏。这时,湖南前来参加“会剿”的敌军刚进入湘赣边界的莲花县境,一听江西敌人惨败,立即掉头,逃之夭夭。这就是“旗鼓未成列,弹花满市中”。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