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提出并实践“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可是他却不喜欢背枪。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在北京拜访陈士榘老将军时,他还跟我谈了这样一件事。他说:“我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来没看见毛泽东背过枪。第一次看他背枪是在宁冈龙市成立红四军的大会上,他挎上匣子枪,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朱德是红四军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是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大会一结束,毛泽东便把枪交给了警卫员,以后再也没见他背过枪。” 毛泽东不爱背枪,却喜欢用笔。他游击湘赣边界或转战赣南闽西,都要随身携带“文房四宝”。他的妻子、前委秘书贺子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他搜集和整理书报,为此还特地为他制作了一个多层口袋的挎包,装笔墨纸砚。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虽然生活十分艰苦,战斗非常频繁,但只要稍有机会,他就要找《三国演义》这一类的书来看。 那时候,他最珍贵的家产是一担竹编的皮篓,无论是转战边界各县,还是回到根据地“老家”,他都不忘带上这对“伙伴”。 1938年5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大三期二大队的讲话中,就谈过他在井冈山设法找《三国演义》的事。他说:“我在井冈山时,想到土豪家去看有没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有一位农民说,没有了?选没有了?选昨天共了产。” 毛泽东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当时有些人误认为打土豪便是共产主义,但从中也反映了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环境里,仍不放过对古典军事书籍的研究。所以在井冈山的时候,有些红军军官称满腹经纶的毛泽东为“诸葛亮”。 那么,毛泽东要找的那本《三国演义》找到了没有呢?找到了。据当年红四军的军事教官、后来担任工程兵司令员的陈士榘上将回忆,是在谭延闿家里找到的。 谭延闿是何许人也?清末翰林、国民党元老。191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参议员。 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很风趣地谈到过这个人。他说:“谭延闿是一个聪明的官僚,他在湖南几起几覆,从来不做寡头省长,要做督军兼省长。”谭延闿懂得“有军则有权”的道理,所以死死抓住枪杆子不放,在这一点上,他比陈独秀高明得多。 谭延闿的家就在井冈山下的茶陵县高陇镇。1928年5月中旬,毛泽东率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打高陇。谭延闿不在家,在南京任国民党中央政府主席。打高陇干什么?除“声东击西”以粉碎敌人“会剿”之外,就是想到谭延闿家去找书找报纸看,因为像谭延闿这种人家的书籍估计是“汗牛充栋”的。 果真,红军打到他家之后,找到了几竹篓的古籍和报纸,里面恰好有毛泽东要找的《三国演义》。久别重逢,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毛泽东连声赞道:“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状。”《三国演义》的许多章回是写“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巧用计谋,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等等。这还不够,直到他见了阎王,也还要来个“死诸葛吓死活仲达”“锦囊计马岱杀魏延”。难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毛泽东研究军事典籍,与那些钻进故纸堆里出不来的人大不相同。他的着眼点是把研究古籍与当今生活相联系,为现实斗争服务。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汲取历史上农民武装斗争的经验,同朱德一道,共同总结、制定与运用了“十六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直到中央苏区的时候,红军接连打败蒋介石几十万兵力的“围剿”,靠的都是这个“十六字诀”。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