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号太公望。根据史籍记载,姜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远裔,是伯夷的后裔。他的奇才大略,为后世兵家和谋略家所景仰,被尊为祖师、武圣,堪称千秋军师第一人。
姜尚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西周时期,齐国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最重要支柱,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齐国最先崛起,成为纵横中原、左右天下局势的“五霸”之首。直至战国时期,齐国依然跻身“七雄”行列。[详细]
管仲(约公元前730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曾辅佐齐桓公建立中原霸权。《史记》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他是我国奴隶社会后期第一个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的大政治家,也是对我国战略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军事谋略家。[详细]
晏子之前,齐国曾经出过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管仲。太公望是齐国的开朝元勋,奠定了泱泱大国齐的版图。管仲则辅佐齐桓公 一统天下,九合诸侯,开霸业之先。而到了晏子之时,齐国势力日渐衰败,政权统治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晏子生逢此时,决心挽狂澜于既倒…[详细]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他在吴王夫差兵临会稽时,力主和议,取得成功。以后,随越王勾践去吴国做人质三年,在多方取得夫差信任,保得勾践归国后,他又和另一大臣文种,一道出谋划策,为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终于追随越王灭掉了吴国……[详细]
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年),又名卫鞅,商鞅。春秋战国时卫国(今河南境内)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先后任魏国中庶子、秦国左庶长、大良造。倡导法治强秦,后被诬谋反,车裂而死。后人称其为战国变法第一人…[详细]
范雎(?—公元前255年),一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主张“远交近攻”和“固干削枝”,歼灭敌国主力,强化中央集权。范雎不仅是秦国历史上智谋深远的名相,也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详细]
苏秦,生卒年不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精于游说之术,是合纵抗秦的一员主将。屡遭轻视,历经坎坷,终于在公元前333年游说六国成功,在赵国正式订立了合纵的联盟,他成为历史上惟一的身挂六国相印之人。[详细]
张仪(?—公元前309年),战国时魏国贵族的后裔。善游说,足智谋,力争连横亲秦,可谓策士 之雄。秦惠文王十年,他被委以重任,担当秦国的相国。执政期间,他极力拥戴惠文王称霸,迫使魏国献出上郡,瓦解齐楚联盟,游说…[详细]
郭嘉为曹操运筹帷幄十一载,为他发展和统一北方的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嘉年轻有为,不但具有择去就之明智,而且能够纵览天下形势、知己知彼、有预见事态发展之神机;不但善于利用矛盾,“指挥”敌人,胸有奇谋妙策,而且高屋建瓴、目光深远,具有高超的战略意识……[详细]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的名门望族。为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封武乡侯。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平定南中最终积劳成疾,忧郁而死。被后人敬为万世师表,一代谋相。留给后世人们无尽的哀思和追忆……[详细]
司马懿,字仲达。从司马懿能“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来看,就足以证明其才干超群,智谋非凡。如果说,速擒孟达,智抗诸葛,大败公孙渊等战例,显示了他在对外作战上的智谋,那么,多次装病,诛杀曹爽等事例,则显示了他在对内斗争中的韬略。他是三国时期的大谋略家。[详细]
蔺相如,战国后期赵国人,在“完璧归赵” 和“渑池之会”两次外交活动中,以他谋略家的智慧和勇敢,挫败了秦昭王的欺骗手段,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在处理同老将廉颇的关系上…[详细]
李斯,(约前281—前208),秦朝时有名的丞相。他师从荀况,学习帝王之术。先在秦相吕不韦门下做舍人,不久,李斯抓住时机,向秦王进言“翦诸侯,灭六国,世帝王”的大策,从而得到了秦始皇的…[详细]
张良,字子房。祖父张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两朝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两朝宰相。公元前230年,韩亡于秦。年轻气盛的张良,胸怀亡国之恨,派刺客暗杀秦始皇。行刺未遂后,逃往下邳躲藏起来…[详细]
萧何,江苏沛丰人。他与刘邦是同乡和好朋友。他博学多才,智谋非凡,时常向刘邦献计献策,为刘邦建立西汉以及治理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深得刘邦信任,被刘邦封为丞相。他廉洁自律,持身治国…[详细]
秦朝末年,大泽乡起义肇始,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兵败身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又进行了四年楚汉战争。陈平以谋略出众,不仅在战争年代为刘邦打天下屡建奇功,而且为维护刘汉王朝的统治立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