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为什么出头的椽子先烂

时间:2014-10-23 12:0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公元前338年,秦国的都城咸阳。 天空一片阴霾,黑云压城,一片死寂。 商鞅冷眼铁面,桀骜不驯地傲然站立在刑场上,一双锐利而阴郁的眼睛直刺着浩渺的苍穹身着皂衣的行刑官肃然地走到商鞅的面前,说:大人,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商鞅面部毫无表情,死一般的沉
  公元前338年,秦国的都城咸阳。

  天空一片阴霾,黑云压城,一片死寂。

  商鞅冷眼铁面,桀骜不驯地傲然站立在刑场上,一双锐利而阴郁的眼睛直刺着浩渺的苍穹……身着皂衣的行刑官肃然地走到商鞅的面前,说:“大人,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商鞅面部毫无表情,死一般的沉默。

  当年见了商鞅都要跪地请安的行刑官不无讽刺地说:“你也死得其所了,五马分尸是你自己制定的刑罚。”

  刑场依然鸦雀无声。

  说时迟,那时快。行刑官大手一挥,五驾马车朝着五个不同的方向用足了气力……只在一瞬间,一代改革大师被五匹高头大马分成了五块,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故事还是要从商鞅变法开始说起。

  公元前357年,秦孝公为了富国强民,起用商鞅,开始实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1、实行“连坐法”;

  2、推行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劳动制度;

  3、废除奴隶宗法等级和卿世禄制;

  4、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5、奖励耕织。

  商鞅的变法极大地调动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秦国的军队在战场上也取得了节节胜利,秦国的实力迅速提高。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第二次变法,采取了以下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推行县制,将全国划为41个县;

  3、统一度量衡;

  4、制定法律,公之于众。

  两次变法成功推行之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国中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皇扫平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而,任何一次改革都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都必将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使变革充满了血雨腥风。商鞅变法也不能例外。

   首先,商鞅变法极大地打击了贵族阶层,根据商鞅制定的新法,皇室没有军功者一律不得列入贵族名册,不能享受特权;其次,商鞅的变法也使普通老百姓的自由 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十分不方便,因为“什家连坐”法的施行,老百姓被管得大气都不敢出,生活异常压抑。因为人们的幸福感不只是取决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对 人们的幸福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法实施一年后,咸阳城里的人们纷纷抱怨,议论“新法”的不足之处。商鞅听了下属的报告之后,气愤莫名,说:“胆敢说‘新法’者处以割舌重刑。”并且真的派人割下了几个人的舌头。于是,再也没有人敢说“新法”的闲话了。

  但是,商鞅的酷刑同样也激怒了当朝太子。

  太子说:“新法如此严厉,而且割人口舌,真是不让人活了。”

   太子的话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因为谁说了“新法”的坏话都要受到严酷的刑法。不处罚就会失信于民,处罚吧又不现实,太子毕竟是未来的国君。商鞅思来想 去,最后想出了一个绝招:太子犯法错在他的师傅监教不力!因而商鞅在太子的师傅公子虔脸上刺了一个“刑”字,还割去了公子虔的鼻子。

   杀鸡给猴看,公子虔的鼻子对人们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然而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做打狗也要看主人,商鞅割去了公子虔的鼻子,警示了乱嚼舌头根子的百姓,再 也没有人对“新法”说三道四了,商鞅用酷刑和强权使“新法”得到了广泛的贯彻和实施,使整个秦国走上了富国强民之道。然而,也埋下了自己被五马分尸的伏 笔。

  商鞅的变法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里。虽然,商鞅由一介平民而升任为掌管军、政大权的“卿”,后来又被升为相当于相国与大将军的“大 良造”。但是他的所有改革都是在秦孝公一个人的支持下取得的,举国上下虽然都享受到了富国强民的好处,但是也受到了失去自由的限制。人们得到的好处会很快 被淡忘的,但是人们受到的损害却会永远牢记在脑海里。秦国的百姓除了秦孝公没有一个人真心地理解商鞅,支持商鞅,商鞅成了一位真正的孤独者,身后没有任何 阶层或者利益集团的支持,这就注定了商鞅的悲剧下场。

  公元前338年,唯一支持商鞅的秦孝公忽然得了一场重病,一命呜呼,几天之后,太子即位,是谓秦惠王,也就是那个当年敢说真话的太子。保守派的势力迅速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紧接着,商鞅被五马分尸的悲剧就发生了。

  我们知道,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任何人受到损害,而至少有一些人受益,这种改变才是可行的。我们称这种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说明这种改变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都获得了提高。

  而商鞅变法却恰恰不是这样。他依靠强权和酷刑维持自己的改革,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被剥夺了,平民百姓的自由也被限制了,而真正获得改革切身利益的只有两个人——秦孝公和商鞅。

  中国有一句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摇摇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商鞅这棵秀于林的大木就这样被无情的狂风摧毁了。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这个大酱缸的熏陶下,出头的椽子总是最先烂掉,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毛病,很多次农民战争也 都是在“等富贵均贫富”的旗帜下展开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如何,都无所谓,只要大家都一样就好。但是人们就是不能容忍身边的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大,比自 己富,比自己好。尤其是过去曾经和自己“一边高”的那些邻居、同学、战友、同事、朋友,当他们突然“出头”的时候,人们就受不了了。因为你强了就说明我弱 了,你大了就说明我小了,你富了就说明我穷了,你好了就说明我不好了。自己不熟悉的人虽然也很强,但是自己不了解,所以无法参比,自己也就无所谓,唯一能 够参比的只能是自己最熟悉的那些“出头的椽子”了。

  就拿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家来说吧,像江苏省海盐衬衫厂的步鑫升,他早已经被改 革的洪流淹没了,不但没有获得新生,而且被历史渐渐地遗忘了;石家庄造纸厂的马胜利,他最终也没有胜利,他因自己造纸帝国的严重亏损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动作也并不敏,在风光一阵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敏捷地功成身退就走进了牢狱的大门……再说下去,这样的例子可能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 完。上海的周正毅、云南红塔的储时健、沈阳的荷兰新村……以及那些上了中国大陆百富榜的大亨们、富豪们,还有各个省里的、市里的高官们……无穷无尽,不胜 枚举的“出头的椽子”,他们都不断地烂掉了,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